(一)
恍如隔世的夢
2007年1月9日,美國舊金山馬士孔尼會展中心,一個身著黑衣,瘦高個的中年男子當著全世界的面,掏出一臺小小的手機,眼角露出犀利而得意的光。
他告訴大家:“劃時代的革命來了。”
這是全球第一代iphone智慧手機,說話的男人叫史蒂夫·喬布斯。
第一代iphone
雖然這臺iPhone,在現在看來簡直“土到爆”,只有個可憐的兩百萬畫素後置攝像頭,甚至連3G訊號都不支援。
但老喬不是在吹牛,這部手機開啟了新紀元,銷售十分火爆,被人稱為“上帝手機”。
幾乎所有使用者都稱道的,是它如絲滑般的觸屏感受。它的顯示屏材質是TFT,也叫薄膜電晶體,最普通不過的液晶顯示器材質;到了第4代iphone,升級為IPS,也叫平面轉換硬屏技術。它表面附著了一層樹脂的膜,能讓人在看顯示屏的時候有種“看紙製品”的感覺。
僅過了11年。到了2018年秋天,一家中國科技公司在北京釋出了一項“黑科技”產品——全球首款可摺疊柔性屏手機,讓世界為之驚歎。
可摺疊柔性手機
全柔性的顯示屏,在使用者手中可以自由彎曲、摺疊、捲曲。也就是說,大屏和便攜不再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平板電腦也能“裝進口袋裡”。
該款產品的核心材料,是幾個拗口的名字:聚醯亞胺膜、奈米銀線。正是這些新型材料的研製成功,推動了顯示革命。
每一場科技革命,都如一場恍如隔世的夢。
這場夢的開端,便是材料革命。
(二)
無材料不世界
人餓了要吃飯,飯能提供人體所需的重要“養分”。產業也一樣,不管是造飛機輪船火車,還是做鞋帽化妝品,歸根到底都需要原材料。
這些各式各樣的材料構成了我們絢麗而美好的大千世界。
新材料,就是給產業提供“養分”的物質,被譽為產業的“糧食”和科技進步的基石。一項項新材料為各個產業提供科技的“養分”,助力產業“生長壯大”、創新革新。
新材料是指新出現的具有優異效能或特殊功能的材料,或是傳統材料改進後效能明顯提高或產生新功能的材料。
我國將新材料劃分為先進基礎材料、關鍵戰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三大類。可以說,“新”,是新材料的最大特點。新材料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逐漸從基礎性、支撐性向顛覆性、引領性轉變。
總結來說,就是“顛覆世界、引領未來”。
新材料領域也是“兵家必爭之地”,美、日、歐盟等全球發達國家和地區積極佈局、搶佔先機,各主要發達國家紛紛出臺了多項新材料相關產業發展戰略。
據統計,到2020年全球新材料產值已達3.2萬億美元。放眼國內,我國新材料產業也在快速發展,產業規模在2020年已達5.2萬億元,形成了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三大綜合性新材料產業聚集區。
(三)
“喂”給產業的“養分”
9月初,在位於合肥新站區的先導薄膜材料有限公司內,工人們正將一批批圓柱體形狀的ITO(氧化銦錫)靶材成品搬到貨車上,這種靶材是製造顯示屏平板玻璃的重要材料。靶材將發往產業鏈下游——惠科、熊貓等顯示行業龍頭企業。
ITO靶材
同樣在9月初,安徽安利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劉松霞非常忙碌,五個工作日內接待了7批次機構投資者調研。“公司成為耐克、蘋果、豐田等國際頭部企業的供應商後,越來越多的企業慕名而來,尋求合作。”
材料企業,在產業鏈中位於上中游,專為下游企業和消費端提供“源頭活水”。正是這些新材料企業的努力與堅持,優質材料“搖身一變”,轉化為消費品進入千家萬戶,轉化成“經濟養分”助力一個個產業發展壯大、欣欣向榮。
比如ITO靶材,是平板顯示行業的關鍵原材料。
這裡做個科普:顯示屏是由平板玻璃所制,而平板玻璃不具備導電性,將ITO靶材濺射到玻璃上就會形成一種特殊的薄膜,讓玻璃既能導電又有良好的成像性,它的純度和工藝直接決定著一塊顯示屏的品質。
這家2018年落戶合肥的企業,已成為國內ITO靶材出貨量最大的企業。企業還專為京東方高世代TFT-LCD液晶面板做配套工程。
從6代線,到8.5代線,再到10.5代線,當前,顯示產業發展迅猛,顯示屏越做越大,清晰度越來越高,這給上游材料企業提出了更高的品質要求。
“技術迭代升級很快,原材料企業也要不斷改進技術,練就一身創新本領,要不然就會被時代淘汰。”先導薄膜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洪浩表示。
如果說,光學薄膜及靶材材料企業為平板顯示產業帶來“看得見”的新技術;那麼聚氨酯複合材料企業給消費者帶來的是“摸得著”的新體驗。
聚氨酯合成革是一種新型高分子複合材料,而生態功能性聚氨酯合成革具有顏值美麗、時尚流行、質感優良、功能出眾、生態環保等特點,下游空間廣闊,與全球70多億人口的穿、用、住、行、玩密切相關。
安利處於產業鏈中游,扮演著承上啟下、互動協同的重要角色,20多年來深耕聚氨酯合成革及複合材料行業。
“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今年3月,該企業成功“破圈”,攬下了一個難度大卻令業界羨慕的“瓷器活”——成為耐克公司在中國大陸唯一一家的中資鞋用聚氨酯合成革及複合材料供貨商。同時,持續加大與蘋果、彪馬、迪卡儂、安踏、李寧、特步等國內外品牌客戶的合作。
安利合成革產品
行業頭部企業的品質要求是極高的,這些大企業經常會派人到廠裡監督考核產品質量。
為國際知名企業供貨,既是挑戰,更是機遇。安利等中國合成革材料企業開始“與強者共舞”,成為全球產業鏈上的關鍵一環。
(四)
“造材術”大創新
今年5月15日,歷經近百天的繞行探測後,一臺從火星歸來的探測器,成功著陸於火星北半球烏托邦平原。
這是我國自主研製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
迄今為止,人類已經發射了50多個火星探測器,只有18次成功登陸,其探測難度遠高於月球、金星等地外天體。
難在哪?“飛行器速度極快,著陸過程異常複雜、危險,要確保探測成功,必須實現‘軟著陸’。”科研人員這麼解釋道。
從約2萬千米/小時的“超級速度”減速至0,整個過程持續時間僅約為9分鐘,被稱為“恐怖9分鐘”。
也就是說,即使能“剎得住”,能否“停得穩”是關鍵。
有一種關鍵材料,讓“天問一號”平安度過了這“恐怖9分鐘”,成功著陸於火星表面。
這種材料,是由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製的新一代“嫦娥鋼”。
什麼材料能受得了這麼巨大的衝擊?由“嫦娥鋼”製成的是兩種緩衝元件,分別分佈在探測器的“輔助腿”以及探測器與“腿部”的連線處。
普通鋼材雖然硬但是沒有辦法產生很大變形,“嫦娥鋼”具有極高的強韌性和吸能性,塑性可達到100%以上,不僅可以很硬還可以像橡皮筋一樣被拉得很長。緩衝拉桿在降落的一瞬間發揮作用,透過變形吸收著陸時的衝擊能,對其他元件起到保護作用。
“天問一號”模型搭配使用的緩衝拉桿(左)與限力杆
像“嫦娥鋼”那樣的材料,就屬於高科技領域的高階材料。當前,高階材料壟斷化,是新材料產業發展的一大趨勢。
簡而言之,一些高階技術掌握在少數發達國家和大型跨國企業手中,存在著技術“卡脖子”現象。
更高階的產業“糧食”掌握在別人手裡,要使用只得向人家購買。若想在國際競爭中取勝,必須打破“受制於人”的困境,種出自己的“高品質糧”。
你能想象嗎?一塊僅有A4紙三分之一厚的超薄玻璃可以做到薄如蟬翼又結實耐用,這種全新的材料,就誕生在安徽。
去年8月,中國建材所屬凱盛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柔性可摺疊玻璃工業化生產在蚌埠啟動,成功打造中國第一、世界領先的首條全國產化超薄柔性玻璃產業鏈,實現了玻璃新材料領域又一項“卡脖子”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
柔性可摺疊玻璃
超薄玻璃也叫超薄電子觸控玻璃,是電子資訊顯示產業的核心材料,用來做手機、電腦、電視顯示屏基礎材料。玻璃越薄,透光效能、柔韌性就會越好,重量也會隨之減輕。
目前,已釋出的摺疊手機大多采用柔性CPI塑膠作為表面保護材料,但這種材料表面硬度低、抗疲勞強度差,影響使用者體驗。而柔性超薄玻璃具備超薄、耐磨、強度高、可彎折、回彈性好等特性,是理想的柔性摺疊蓋板材料。
這麼薄,結實嗎?“安徽造”的自主研發的30微米的柔性玻璃在測試裝置上已經連續彎折40萬次。
科研人員對玻璃產品進行動態彎折實驗
一年多來,特別是在去年疫情期間,企業的攻關團隊在實驗室進行封閉式研發,不少研發人員整整三個月沒出過門。
在位於淮北的安徽陶鋁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展覽館,用陶鋁新材料製成的產品陳列開來。這些產品的共同特點是既“身輕如燕”又“堅如磐石”。
陶瓷比鋼鐵硬很多,但很脆,一摔就碎;鋁是常用輕金屬,但很軟,一掰就彎。陶鋁新材料技術就是讓二者合二為一、優勢互補,讓鋁裡“長”出陶瓷。
在航天領域,陶鋁新材料已經用於天宮一號、天宮二號、量子衛星、氣象衛星等關鍵部件,翱翔太空之上;在民用領域,汽車活塞、汽車輕量化、高鐵應用等方面,已實現較好的前期應用拓展。
“安徽造”的陶鋁新材料製品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一項項新技術的突破,需要的是企業和院所對於研發的大力投入。
以安利為例,近年來,該企業年研發費用佔營業收入比重均保持在4.5%左右,2021年上半年研發費用約5600萬元,可以說,注重創新,是材料企業領跑行業的“法寶”。
安利將開發應用水性、無溶劑、TPU、生物基、回收再生、可降解、石墨烯等新技術、新工藝,推動行業向生態、綠色、環保、健康方向發展。
“種糧技術”的創新突破,讓一批批前沿新材料,成為高品質的“產業糧食”,給產業的發展壯大注入強勁動力。
(五)
安徽的“材料攻勢”
今年7月16日,安徽蚌埠,大街小巷多了不少飄揚的彩旗和宣傳標語。
“我滴孩來,這陣勢,又是開大會啦。”人們猜測道。
確實是一場大會。國際新材料產業大會在這座“材料之都”舉行。
多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來自國內外有關協會、企業、機構代表等近400人參加大會。
凱盛科技的柔性可摺疊玻璃、陶鋁新材料的發動機活塞、中科院合肥固體所的嫦娥鋼……在蚌埠會展中心,1.2萬平方米的新材料展覽展示區聚集336家一流企業的2000多件展品。
會上,共142個專案簽約,投資總額909.27億元。
安徽為何會舉辦一場“國際新材料產業大會”?
產業優勢與產業基礎,是最大的“底氣”。
在安徽,依託新型顯示、家電、新能源等優勢產業,初步形成平板顯示材料、新能源材料、磁性材料三大產業體系。
截至2020年底,安徽新材料產業規模以上企業1362戶,產值超過4000億元,約佔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1/4,年均增長20%以上,已成為全國重要的新材料產業發展聚集地。
先導薄膜材料有限公司生產車間
要“種出好糧”,既要靠技術,也靠“土壤”。對於新材料產業來說,優良的產業生態是確保“多產糧、產好糧”的“沃土”。
當前,安徽新材料產業規模持續增長,創新能力不斷提升,集聚態勢愈發顯現,已初步形成以合肥為核心,蕪湖、蚌埠-滁州、銅陵、淮北為四翼“一核四翼”叢集佈局。
然而,安徽新材料產業整體發展水平與發達地區相比仍有差距,比如骨幹企業數偏少,協同發展程度有限、產業生態有待完善等。
如何補短板?
先立好機制,頂格推進。安徽已將新材料產業作為全省十大新興產業之一,成立由省領導掛帥的十大新興產業“雙招雙引”工作專班,各地各有關部門掛圖作戰、“按圖索驥”,梯次展開、統籌推進。
再立足“專業化”,精準推動。透過新材料產業的摸排分析,召開專題會,政府、專家、企業、商協會多方匯聚智慧,打通了發展新興產業從“是什麼”到“幹什麼、怎麼幹”的實踐邏輯。
最後謀劃“打法”,發起“攻勢”。“錢”和“人”,是發展產業的核心要素。安徽制定“戰法”、繪製“戰圖”、講求“戰術”、開闢“戰場”,聚焦行業龍頭企業和重點領域,發起招商引資、招才引智的強大“攻勢”。
“2025年產值規模突破1萬億元,基本形成產學研結合緊密、產用協同良好、服務管理體系健全、自主創新能力較強、特色明顯的新材料產業發展體系”。在厚厚的一本《新材料產業“雙招雙引”工作實施方案》中,這樣提出了我省新材料產業發展目標。
到“十四五”末,安徽力爭形成萬億級規模總量、千億級細分產業引領、百億級龍頭企業支撐的新材料產業發展格局。
藍圖已繪就,如何實現這樣的目標?
“十四五”期間,安徽將進一步擴大和最佳化新材料產業佈局,透過龍頭企業牽頭整合全球優質創新資源,聚焦重點領域開展“卡脖子”技術攻關,強化應用場景建設,實施一批新材料產業重大專案,加快構建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資本鏈、人才鏈、政策鏈“多鏈協同”的產業生態。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龍頭企業是產業鏈形成的首要基礎,決定產業鏈最終規模,更是優良產業生態必不可少的要素。
既要培育龍頭,又要招引龍頭。安徽將以“雙招雙引”為抓手,集中力量招引、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掌握核心技術、經濟效益好、市場前景廣、對產業帶動作用大的骨幹企業,帶動上下游產業協同發展,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
堅持“走出去”嫁接高枝與“請進來”引鳳入巢並重,加強專案招商,招引國內外行業龍頭企業。同時,促進龍頭企業“擴能生根”,引進人才和“產業鏈”的延鏈、補鏈、強鏈專案,以龍頭企業促進新材料產業鏈條成長壯大。
圍繞人才鏈,安徽將以重大研發產業化專案為載體,採取團隊引進、核心人才引進、專案引進等方式,引進一批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圍繞資本鏈,將創新銀行信貸支援體系,完善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供應鏈融資等金融服務,為新材料企業提供個性化、專業化服務。
“鏈”與“鏈”的融合與促進,將讓安徽新材料產業生態更加富有生機與活力。
“吃”的是材料,“壯”的是產業,撐起了巨人般的“中國製造”。相信透過更先進的“造材術”、更肥沃的“土壤”、更精心的護理,這個“巨人”將在國際競爭中一往無前、所向披靡。
出品:安徽日報東籬工作室
監製:顧群 楊飛
文字:王弘毅
圖片:安徽新聞網視覺安徽,部分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