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孫思邈:“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還是限量版,所以最為寶貴。過去人們常講,大醫精誠,醫者父母心。
手法精準,誠信為本,而且要有一顆仁愛之心。對待患者,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懷,必不可少。
常言道,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醫生,本職工作就是幫助病人解除痛苦。一個妙方,有時候起死回生,作用強大。
2
明·馮夢龍:“古人醫在心,心正藥自真。”
一個人的心理問題,永遠都是頭等大事。心情抑鬱,心態崩潰,遠比肉體上的疼痛嚴重。
開啟心結,祛除煩惱,讓陽光照進來,很多毛病就會不藥而癒。
蘇東坡說,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正氣、正義、正德,是一個人的精神脊樑。堂堂正正做人,兢兢業業做事,很多邪氣就像魑魅魍魎,不敢輕易靠近。
坦坦蕩蕩,你就底氣十足;
光明磊落,你就百毒不侵。
3
元·朱丹溪:“久立傷骨,久坐傷血,久視傷神,久行傷筋,久臥傷氣。”
這句話說到底,還是一個“度”的問題。
不論是勞動、活動、運動,還是安閒、舒適、自在,哪種狀態都不要太過持久,就像一道菜,吃365天恐怕你也受不了吧。
從醫學角度來講,身體是一個整體,任何一個地方,都不能“有失偏頗”,積勞成疾往往是一種必然結果。
學會經常調節自己,一張一弛,有情有趣,日子過得不錯,身體也會健康,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4
明·陳實功:“方不在多,心契則靈;症不在難,意會則明。”
心病還須心藥醫。
把心裡的顧慮重重掃除,把杞人憂天的思想趕走,內在輕鬆了,病就好治了。
良方,其實都是樸素之物,司空見慣。用對了地方,它就作用強大,立竿見影。
解決問題的根基,就是了解問題的來龍去脈。
問題弄清楚了,答案就浮出水面。
所謂大醫,不再於用了很多名貴藥材,開了一堆神奇偏方,他能夠妙手回春,就在於他找到了問題是癥結所在。
5
清·劉一仁:“看方猶看律,用藥如用兵,機無輕發,學貴專精。”
醫生的職責是神聖的,一顆大愛之心,天地為證,日月可鑑。
仁心仁術,成就大愛無疆。
治病救人,是嚴謹的事情,絕對非同尋常。
用藥就像用兵作戰,用好了旗開得勝,馬到成功。用不好折戟沉沙,一敗塗地。
想要有本事,就得背後多努力,把自己的專業做到最好,並且不斷迭代,精益求精。
6
清·趙濂:“醫貴乎精,學貴乎博,識貴乎卓,心貴乎虛,業貴乎專,言貴乎顯,法貴乎活,方貴乎純,治貴乎巧,效貴乎捷,知乎此,則醫之能事矣。”
打鐵還需自身硬。懸壺濟世,那是功德無量的大事,濫竽充數,不懂裝懂,都是在自造孽。
醫生高明的手段,來自長期學習和實踐。來不得半點虛假。
俗話說,人命關天。
治病這件事,千萬要慎之又慎。
常言道,藝高人膽大。功夫練到家了,才能夠信手拈來,遊刃有餘。
7
清·陳清淳:“醫之良,在工巧神聖;醫之功,在望聞問切;醫之學,在脈藥方症。”
“醫祖”扁鵲說,上醫治未病。
在一種疾病剛剛有一點徵兆的初期,就火眼金睛地指出來,不讓它“氾濫成災”。
然而,大部分人都是有了不舒服,甚至痛苦難當之際才登門尋醫問藥。
經過望聞問切,而後慎重地開出藥方。病人在藥物的調理下,慢慢好轉,恢復到健康狀態。
如果不改掉壞習慣,遲早會舊病復發。
8
漢·張機:“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中醫認為,經絡通,為健;氣血足,為康。
人在健康的時候,陰平陽秘,五臟和合。
所謂的疾病,都是外來之邪,打破了自身內部的“平衡”。
經過調理,一個人的身體慢慢回到了陰陽和諧,氣血通暢的狀態,也就重新回到了健康狀態。
如果一個人元氣充足,就有很強大的自愈能力,偶爾有點“小恙”,不久也會恢復如初。
9
明·裴一中:“學不貫今古,識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寧耕田織布取衣食耳,斷不可作醫以誤世!醫,故神聖之業。”
真正的醫者,都是大才。沒有博古通今的學識,悲天憫人的品質,近乎仙人的能力,那都是謀財害命。
醫者仁心,發自內心的慈悲,融於靈魂的善良,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質。這是一個神聖的詞彙,也是一種高貴的職業。
如果能力不夠,那就好好給自己充電,資質達標了,再去開門行醫,普度眾生。
10
明·倪士奇:“醫者人之司命,如大將提兵,必謀定而後戰。”
寫文章,講究意在筆先,先列大綱,然後再謀篇佈局,這樣才條理分明,脈絡清晰。讀者一目瞭然,甘之若飴。
給人看病,也是如此。這件事關乎別人的生命,當然非同小可。
看病用藥,就像跟敵人作戰,指揮千軍萬馬,合理佈局,巧妙安排,才能勢如破竹,攻無不克,戰無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