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道穴屬督脈。具有寧神安心、清熱平喘、化痰熄風之功效。根據其穴性,現臨床常用於治療西醫學中的心、肺及神志疾病。
本穴首見於《針灸甲乙經》。神即心神,道即通道,心藏神,穴在心俞旁,如同心神之通道,故名神道。
【定位】
在脊柱區,當後正中線上,第五胸椎棘突下凹陷處,如下圖
【解剖】
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棘間韌帶中。有第五肋間動脈後支的內側支神經後支的內側支和棘間靜脈叢;布有第五胸神經後支的分支。
【針刺時針尖經過組織】
面板→皮下組織→棘上韌帶→棘間韌帶。
【取穴方法】
俯伏或俯臥,於後正中線,第五胸椎棘突下凹陷處取穴。
【主治病證】
1、心痛、驚悸、怔忡等心疾;
2、失眠、健忘、中風不語、癇證等神志病;
3、咳嗽、氣喘;
4、腰脊強、肩背痛。
【操作方法】
向上斜刺0.5—1寸,區域性酸脹感。
【注意事項】不宜針刺過深,以防刺傷脊髓。刺椎間腧穴有麻電感時應立即拔針或停止深刺。
【保健按摩】
用雙手中指指腹互相疊加,用力揉按神道穴3~5分鐘,可緩解心臟供血不足,治療心絞痛、心臟不適。
【文獻摘要】
《黃帝內經素問·刺熱》:五椎下間主肝熱。
《針灸甲乙經》:身熱頭痛,進退往來,神道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寒熱頭痛,進退往來,痃瘧,恍惚悲愁,健忘驚悸,可灸七七壯至百壯止。小兒風癇,瘛瘲,可灸七壯。
《針灸大成》:主傷寒發熱,頭痛,進退往來,痎瘧,恍惚,悲愁健忘,驚悸,失欠,牙車蹉,張口不合。小兒風癇,瘛瘲,可灸七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