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傳統道德修養,我想給大家介紹兩本書。
第一本是蔡元培的《中國人的修養》,這本書現在有很多版本,深受很多人的歡迎。蔡元培先生對文化有一個特殊的看法,就是在北大做校長時提出的辦北大的方針——相容幷包。這個方針今天也仍是北大的宗旨,對當今教育的影響還是很大的。《中國人的修養》不完全是學術性的,這是一個講義,主要講的是修身,即中國人應該有什麼樣的道德是這本書的核心。
還有一本書,是梁啟超在1905年編的,叫《德育鑑》。梁啟超早年學的東西,主要是訓詁考據,對德育體會不深。後來跟康有為在“萬木草堂”學習,開始積累德育方面的筆記,哪些聖賢書對自己的修身很重要、有體會,就把它記下來。梁啟超到日本以後,做了很多工作,在思想界比較有影響的,就是《新民說》。《新民說》,他寫了三年多的時間才最後完成,主要是強調中國人要建立公德。
梁啟超認為,聖賢講的很多是“私德”,但他覺得中國人最缺的是公德。中國人當時碰到的問題,是國家的問題、救亡的問題,就是國家在殖民主義的態勢下,已經到了一個生死存亡的關頭,怎麼救國救亡,建立一個真正的民族國家,這是一個大問題。所以公德里面最重要的內容就是愛國。梁啟超講,怎麼建立公德心是中國人碰到的最大問題,公德心裡面最重要的就是愛國主義,當然他也講了關於權利、自強等價值觀念。
他寫了不到一年就出國了,到北美舊金山等地,有十個月的時間。在這個期間,他的思想發生了一個很重要的轉變,就是他以前是一個主張破壞主義的,回來以後,我們一般說他變成“保守”的了。其實不是的,他是有了一個新認識,就是認為公德問題不像他以前看的那樣了。他從美國回來以後,在《新民說》中寫了第十八節《論私德》。在美國,他所碰到的新黨人士和革命黨人士等很多都充滿功利主義心態。私德有問題,嚴重地影響了維新的事業。所以他就強調:要建立公德,私德是基礎,把私德建立好了,就自然可以推廣到公德了,可是如果沒有私德的基礎,公德就無法建立了。
《論私德》這篇文章,當時大家都是不太重視的,他們沒有發現裡面的核心問題。這裡面有一個轉變,古往今來的聖賢之德是統一的,不能僅有私德沒有公德,不能僅有公德沒有私德。梁啟超認為,在這兩者之間,私德的培育更是基礎。在這樣一個轉變過程中,他1902年開始寫《新民說》,1905年就寫了這本《德育鑑》,就是把他多年選摘的語錄做了個編排整理。
人們一般印象,這本書好像到“五四”時期大家都不怎麼看了,其實在當時對新派人士影響還是很大的。我這裡就舉一個例子,就是梁漱溟先生。
梁漱溟在20世紀被定位為新儒家,就是現代的儒家。大家都認為這個人既然是現代的儒家,一定是四書五經讀了不少的,其實不是。梁漱溟小時候根本就沒念過四書五經,唸的是新式小學。梁漱溟後來講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談到他是看著梁任公編的《德育鑑》這本書,才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
蔡元培的《中國人的修養》其實沒有怎麼講修養,而是講道德的,就是今天的中國人應該有什麼樣的道德和道德規範。而梁任公這本《德育鑑》,其實應該叫《修養鑑》,因為裡面講的不是道德規範,而是講育人的。一個人要想成就一個偉大的人格,應該怎麼修養,這是他這本書的主要想法。
當然梁先生這本書對人的自我要求是比較高的,就是一個人,不管你是從事什麼活動,可能是從事政治,也有可能是從事教育,你要想把自己塑造出偉大的人格,一定要透過一些修養的方法。他就從幾十年所總結的前人經驗,主要是從儒家那裡找到這些方法。
梁啟超在《德育鑑》裡面就把修養分成六個方面:第一叫“辨術”;第二叫“立志”;第三叫“知本”;第四叫“存養”,“存養”就是講涵養;第五就是“省克”;最後叫“應用”。所以我說梁任公的《德育鑑》應該叫《修養鑑》。
這兩本書,我想如果大家有時間可以作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