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梁宏亮 每經編輯:梁宏亮
新冠疫情與全球經濟格局深刻變遷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將目光聚焦在科技上,希望科技創新能夠幫助我們有效穿越經濟週期。
縱觀歷史環境,大部分經濟週期中非連續性的生產力躍遷都是來自於科研創新。我們這個時代見證了很多從科研創新而進入產業的案例。
近日,在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舉辦的“第四屆中國行業發展高峰論壇"上,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CEO徐立發表了題為《數字化轉型下的AI認知邊界》的演講。在演講中,他認為,從科研創新走出來的創業者,有一個核心的條件,就是認知的領先或者說是認知的差異,對於科技發展判斷的領先是築起行業壁壘的先決條件。
在徐立看來,人工智慧作為通用技術,不但技術本身發展需要我們對這個技術路徑的超前認知,更重要的是它可以非常有效地幫助我們去突破人類認知的邊界,去探索未知。
“從過往300年來看,每一個時代經濟的核心驅動力其實都是技術,技術是真正意義上時代背後的發動機。你如果把每個技術的發展脈絡細分來看,會發現每個時期都有一個非連續的點,經濟增長曲線上呈現兩個斜率。即每一個技術突破到推動經濟發展的時候,它面臨著至少兩個階段。”
按照徐立的解釋,第一個階段是技術變得實用的階段,技術突破到能夠真正給普羅大眾生活帶來可見的變化,並且大家逐步熟悉這項技術;第二個階段是技術規模化的量產的階段,技術成本降低到足夠可落地。
“第一階段叫技術突破‘工業的紅線’,這還不是技術賦能百業的標誌;第二階段叫做‘規模化生產’,只有生產要素成本降到原來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的時候,才能改變各行各業,變成一個時代的標誌。”徐立說。
人工智慧也同樣如此。徐立將2010年人工智慧剛剛興起時的階段稱之為“人工指導的智慧“。因為不管是傳統的生成式的或者是判別式的,這一階段人工智慧的發展都非常依賴人的先驗知識,甚至基於資料的方法也需要分佈有很多人類理解的先驗知識才能夠預測。
在他看來,人工指導的智慧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邏輯上上限就是人或者是符合人的認知,不太可能超過人的認知,這就帶來了發展的侷限性。直到2014至2015年,我們才看到其在很多垂直領域超越了人。“我認為在很多工業應用中,超越人可以作為一個超越‘工業紅線’的標準,當然有一些標準會更高。”徐立說。
從技術突破“工業紅線”再到大規模應用,能否降低生產要素成本是關鍵因素。因此,真正能夠降低成本,才是人工智慧能否賦能百業發展的核心。
“我讀書的時候進交大,那個時候因為克隆羊技術,而吸引了很多人選了生物。為什麼克隆技術沒有成為時代的標誌?我在想,克隆技術不是不重要,但它沒有改變我們生產要素的價格。”在他看來,人工智慧有機會成為這個時代的標籤的重要原因,是因為人工智慧有可能降低這個時代生產要素的價格。
“我們現在人工智慧模型生產效率,三年提升了300倍。”徐立補充說:“我相信,只有做到鋪天蓋地,才能真正變成一個時代的基礎設施。”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