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包含工業自動化、工業雲、元器件、高階材料等細分賽道在內的智慧製造領域迎著時代號角的召喚,昂首踏入高速發展階段。
當下,正處於新一代工業網際網路技術創新和兩化深度融合工程持續推動階段,企業加速上雲,加快規範化建設速度,科技工業領域整體呈現出發展熱潮初態。不過,由於我國產業互聯商業化程序尚未成熟,所以,仍需投資機構的不斷介入、加持。
工業網際網路領域企業發展週期長且技術含量極深,所以對投資機構而言,成功挖掘出“潛力股”並非易事。因此,業內持續呈現投資機構眾多然立足寥寥的現狀。
天鷹資本(以下簡稱“天鷹”)作為一家專注於科技製造領域的投資機構,自2016年轉向聚焦智慧製造領域起,其豐富的產業資源和獨特的產業生態建設理念,使之成為很多初創企業眼中的創業夥伴。同時,“天鷹”憑藉其前瞻性投資理念,頻頻出現在知名企業投資名列中。其中廣為人知的有映翰通、美騰科技、山源科技、博華科技、李群自動化、蜂巢能源、恆爍半導體、國富氫能等專案。
“天鷹”如何判斷企業潛力?何種科技製造業企業會更受VC青睞?現階段,是否是工業網際網路企業入局的好時機?帶著疑惑,朋湖網約訪到天鷹資本投資總監蔣程雨,希望能夠從投資人角度來了解工業網際網路現狀,並由他揭開工業企業發展潛力的謎團。
01
生態圈與深度行業認知構成其天然“護城河”
2015年時,十三五確立“中國製造2025”,加快建設製造強國,中國製造成為幫助中國發展最核心的切入點之一。當時,天鷹資本創始合夥人遲景朝也認定我國除網際網路和消費領域外,科技製造企業同樣具有做到萬億市值的潛力,於是2016年切入這一領域。
發展熱潮的襲來證實遲景朝的選擇是正確的。
據工信部資料顯示,截止2021年6月份,國內已湧現出100餘個重點工業網際網路平臺,連線裝置數已超過7000萬臺,工業裝置上雲正在穩步推進中。
“現下,天鷹資本投資主要方向涵蓋工業網際網路、晶片半導體、汽車智慧化、碳中和四大類。工業網際網路投資主要包含三大方向及一大貫穿,分別為數字化、資訊化、網路化及工業安全,我主要關注在網路化及工業安全。天鷹的董事總經理戴一主要關注數字化及資訊化方向,”採訪中,蔣程雨介紹道。
據蔣程雨表示,在工業網際網路投資方面,今年更多專注於OT、IT安全細分領域。例如工業/能源企業安全類中的機械裝置健康檢測(PHM預測性維護)、工控安全、智慧煤礦/非煤礦山及安全(通訊、電力保護)等,代表專案有六方雲,因聯科技、博華科技、山源科技、融安網路等。
“工業網際網路領域忌廣而不深。許多投資機構在淺泛了解領域後便不再深掘,所以才會出現投資機構眾多但仍難以紮根工業網際網路的現象。”針對行業現狀,蔣程雨解釋道。
當初,“天鷹”正是瞭解到這一情況後,決定深掘行業,在大框架下繼續深挖細分賽道,找準重心發力點,以年為單位進行研究。在進行投資企業抉擇時,天鷹資本一般會先將整個行業圖譜進行構建,將主要目光聚焦於A\B輪企業,助力有發展潛力的企業快速成長。當遇到技術、專利、產業上下游出色的企業時,即使位置偏遠,還是會選擇紮根到對方企業內部,針對性提供資源,助其產線、產能增長。
並且,天鷹資本的創始人遲景朝是長江商學院智慧製造學會秘書長,會員企業超過360家,產業上下游資源廣泛。2016年起,他將自身資源整合,建立起連線產業上中下游的產業圈。被“天鷹”投資的企業不僅能夠獲得資金支援,還將同時獲得客戶資源、供應鏈端支援。此外,“天鷹”在將企業間進行對接後,還會繼續撮合其內部顧投企業與被投企業進行資本側或業務上的合作。
這種“資金資源兩手給”的幫扶模式,為加速構建全產業鏈生態良性迴圈起到重要助力作用。正因如此,深扎行業所獲知的知識儲備及完整的生態圈建設兩項優勢成為天鷹資本天然的“護城河”。
那麼,“天鷹”又是如何判定工業企業是否具備發展潛力?
02
重Know-How,出身決定未來發展潛力的“特殊”行業
針對工業企業發展潛力核心這一問題,蔣程雨表示,工業企業的出身決定其成功可能性。
他認為,工業產業具有極深的Know-How,且整體產業都講究傳承性,技術壁壘極強,很少存在跨領域條件。即使同屬工業的不同細分領域,其底層的機理問題也不同。所以,工業企業CEO及CTO的出身很重要,其核心團隊的實際專業也必須具備相關性,要想在細分領域殺出血路,往往會經歷10-20年的長期積累,耐得住寂寞熬得住週期。
蔣程雨表示,此前“天鷹”投資機器人企業“李群自動化”的核心原因就在於其創始人石金博師承李澤湘(被業界譽為“科創領路人”, 香港科技大學教授,孵化出了大疆、雲鯨智慧等高科技公司,是大疆創始人汪韜的導師)。在工業領域,投資人選擇所投企業時,肯“押注”的理由必然是對其導師實力的信服。(石金博:李群自動化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李澤湘的學生。2018年,粵科金融集團、天鷹資本曾對其進行C輪投資。)
“在工業領域,學生未來發展空間與教授能力具有很強的相關性。當你在工業領域沉浸越久,觀察行業越久,就越會發現工業領域成功人士中80~90%都出自相關院校強勢細分專業且師承很好。例如近年天鷹關注標的相關創始人,大多出自北化工、南/北航、哈工大、中科院/中科大、華中科大、上交大、西交大、國防資訊學院等院校的知名教授甚至院士麾下。”蔣程雨說道,比如在網安方向擬態防禦領域的鄔江興院士、可信計算領域的沈昌祥院士、密碼學的王小云院士;裝置健康檢測及預測性維護方向,機械裝備自愈領域的高金吉院士、機械故障全息診斷領域的屈梁生院士(已故)等等,這些名師教授帶出的學生(徒子或徒孫)在領域成功的可能性就會更高,這其實就是工業屬性所決定的。
因此,在進行所投企業抉擇時,首先要熟識每所學校每個教授專精領域,充分了解創始人及核心團隊的實際能力,並且接受工業企業投資後回利偏慢的特型,深扎領域,積累經驗及知識儲備。
除此之外,工業的特殊性還表現在發展方向中。
03
消費品需要創新,工業需要進化
工業的本質在於生產資料和生產力的配合,簡要概括就是生產二字,這是恆久不變的。
消費品的變革,是對物品呈現形態、銷售模式、產品模式上的創新。而工業的本質是為了生產,變革更類似於萬變不離其宗的升級。工業的下游市場是天然存在的,不論100年、500年,其本質仍在於生產,工業網際網路不過是助力製造業升級的一種手段,亦是一種引發變革的工具。
據天眼查資料顯示,2020年,工業網際網路領域融資數量總計超600起;截止2021年6月,成立時間在一年以內的工業網際網路企業佔到領域內全部企業數量的26.82%,成立時間在五年以內的企業比例超過了70%。從資料總額來看,當下工業網際網路確已成為資本重點關注的藍海領域。
在大量資本向賽道進行注入時,益處自然不言而喻,企業能夠加速上市,投資方可以快速分得利益。但同時,資本的注入也將使得該淘汰的產能未被淘汰,並且依靠惡劣手段搶佔部分市場,引發產業不和諧競爭,從而導致惡性發展。
"一般來說,我國工業4.0戰略開啟時間是2015年,但從我的眼光看2020年才是真正4.0時代的開始(以海爾卡奧斯、航天雲網等企業準備Pre IPO輪融資開始),而我國VC機構基金存續期很多在5-7年,很多中小型機構會在前3年把資金集中用完,留給工業企業較快速發展的時間大約是3-5年。"蔣程雨表示,存續期節點過後,VC機構投資期中止,必然有部分企業會出現融資困難,業務過度擴張的現象,很多機構也會在這一輪大潮中集中”站崗”。
此外,由於工業企業發展週期緩慢,所以其發展、消亡也同樣緩慢。因此,與其餘領域相比,工業具有特殊性。
以往在測算行業中企業存活率時,往往只需要分別計算企業總量與被剔出賽道的企業即可。但這一原則放在工業領域則不成立。
“工業企業更容易出現兩種現象。第一,穩健發展逐步上市的企業;第二,能夠稍有盈利或長期處於breakeven的企業。”蔣程雨表示,假使消費類企業中10家能夠存活其2,那麼其餘掉隊的8家就將快速被清出賽道;而工業領域的客戶穩定性較強,同種前提下,工業領域的另外8家仍會保有相應客戶從而長期存在,所以存活並不代表其淨利潤、資本估值達到市場及資方所定標準。綜合來看,能夠達到市場及資方所定企業盈利增幅、增速標準的工業企業佔比約為25%左右。
市場帶給企業發展的平臺,同時也帶給企業一場又一場試練。唯有經歷過大浪淘沙,最終留存下來的企業才是能夠承受考驗的。
“工業網際網路是個圈。”蔣程雨感嘆道,其發展難題在於如何將生態圈上的各環進行協同、流轉。原料生產、加工、產品呈現、流通中所觸環節廣,可賦能方式泛。只有將全部環節進行網狀協同、流通,才能瞭解到工業網際網路中所缺失的部分是什麼。
反覆進行迂迴測算,用新技術促成生產過程的進化,大抵才是工業網際網路最本質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