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門見山,今天想和你聊聊膽囊炎的問題。
膽囊炎分為急性期和慢性期,是較為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
一旦急性發作,疼痛難耐,即便是去醫院急診打個止痛針也未必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而慢性期的膽囊炎常常和膽結石長期並存,雖然症狀不嚴重,但卻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那膽囊炎和膽結石從何而來呢?
主要是因為膽道排濁能力降低,身體代謝出來的陰濁堆積在膽腑,久而久之,就會出現問題。
此外啊,我們老祖宗有句古話“肝膽相照”,還有句古話,叫作“披肝瀝膽”,主要是由於肝和膽互為表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故,膽囊出了問題,肝這邊自然也逃脫不了干係,因為肝主疏洩啊!
再來。我們既知是肝失疏洩,膽失排濁,那又是什麼原因導致肝膽代謝失常呢?
其一,沒完沒了的生氣。有個成語,叫作“捶胸頓足”,為何會捶胸呢?因為氣結於胸口而感到胸悶,中醫稱之為肝氣鬱結,體內氣機不通,肝膽代謝自然就會出些問題。
其二,暴飲暴食。現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好,若是一味的胡吃海喝,勢必會加重脾胃的負擔,脾土負擔加重,肝木必然會受其影響,同樣會導致體內氣機瘀滯。
是故,大家可以去看,身邊膽囊炎、膽結石的人大都性子急、愛上火、消化功能也不佳,並伴有口苦口臭、打嗝噯氣。
今天向大家介紹一個可疏肝理氣,內瀉熱結的方子——大柴胡湯,出自東漢醫聖張仲景的《傷寒論》。
大柴胡湯:柴胡、黃芩、半夏、大黃、枳實、白芍、大棗、生薑。
辛開苦降:柴胡、黃芩
柴胡味辛,其性輕清升散,宣透疏達,主入肝、膽經。
既善疏洩肝氣而解鬱結,為解肝氣鬱結證之要藥,
又長於升舉清陽之氣而舉陷,
簡單來講,柴胡的力量是向上升發的。
《本經》:"主心腹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
《綱目》:"治陽氣下陷,平肝、膽、三焦、包絡相火。"
黃芩味苦性寒,主入膽經,
中醫講,寒能清熱,苦能通洩,黃芩尤善清瀉膽火而下行,為治療溼熱證之要藥。
《日華子本草》:"下氣,主天行熱疾,疔瘡,排膿。治乳癰,發背。"
柴胡和黃芩,一味升、一味降,把鬱結的肝氣疏散開來,使之重新運轉起來。
和胃降逆:半夏、大棗、生薑
半夏、生薑味辛性溫,
中醫講,脾主升,胃主降,若是胃氣上逆,輕則打嗝噯氣,重則易引發嘔吐。
半夏、生薑同為溫藥,一來長於溫胃散寒,二來呢,功善和胃降逆而止嘔,從而起到保護我們脾胃的功效。
大棗味甘性溫,主入脾、胃經,具有緩和藥性之功效,多用於保護體內之正氣。
內瀉熱結:大黃、枳實
脾胃健運了,自然有能力將體內的陰濁下排到大腸,
大家都有過去醫院看病的經歷,若是去看中醫,最常常被問及的問題是,大便怎麼樣?
要知道,這並不是隨口一問的,尤其是體內邪氣聚積得厲害的時候,正常的通便尤為重要,
大便通暢,可以將體內的邪氣透過大便帶走部分,
是故,正常的大便無疑勝過千萬良藥,
這就是中醫講的以通為補。
那接下來,大黃、枳實就該登場了,
大黃苦寒沉降,力猛善行,素有“將軍”之稱,其瀉下通便力強,善於滌盪腸胃積滯,峻下實熱,為治療胃腸積滯、熱結便秘之要藥。
方中只需輕用些許的大黃,就可以把大腸內的大便輕鬆排出體外。
《藥性論》:"主寒熱,消食,煉五臟,通女子經候,利水腫,破痰實,冷熱積聚,宿食,利大小腸。"
枳實味辛,尤善行滯降洩,主入脾、胃氣分,
不論是氣滯,痰溼,還是痞滿,積滯,都可以用枳實將其向下通洩。
《醫學啟源》:"《主治秘訣》雲,主心痞,化心胸痰,消食,散敗血,破積堅。"
大黃聯合枳實,一味瀉,一味通,把腸道通開,讓體內的糟粕排出體外。
柔肝止痛:白芍
得過膽囊炎的朋友都知道,發作的時候痛到不行,
白芍善養肝血,疏肝氣,而起止痛之效。
大柴胡湯雖善治療膽囊炎,
然,中藥方劑貴在辯證加減化裁:
兼有黃疸者,可加用茵陳、梔子以清熱利溼退黃;
疼痛劇烈者,宜加川楝子、延胡索以行氣活血止痛;
膽結石者,可加金錢草、海金沙、鬱金、雞內金以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