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公佈了2021年的營收資料,總計才6千多億,比2020年的8千多億少了足足的2千多億。一年營收少了2千多億這是什麼概念?
2千多億已經足以收購整個小米。如果把這2千多億用來搞研發,不知道又可以研發出多少的技術。聯想一年的研發費用才100億左右,2千多億就是聯想20多年的研發費用。
華為營收下滑自然是受到了晶片供應不足的關係。我們都知道如今華為的手機競爭力是非常強的,如果不是美國的阻礙,2020年華為手機出貨量就將成為世界第一了。
華為如今的問題不是賣不出去,而是造不出來,受到晶片供應不足的問題,華為的營收肯定要下滑。說到底還是晶片的問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晶片早就超越了石油,成為了第一大進口的產品。如今一切的電子產品的基石就是晶片。
沒有晶片一切都是寸步難行。晶片的技術難度在於製程,也就是不斷生產出體積更小,但是效能更高的產品。如今臺積電等公司已經在研發3NM的晶片了,市場上普遍在用的晶片則是5NM。
不過對於一些體積大的裝置,則不需要用如此小的晶片,比如說軍事武器等等。不過隨著技術的發展,高階晶片肯定是各個國家爭奪的關鍵。美國一卡脖子,中國無數家科技公司都受到了影響。連華為也是如此。如今我國才知道晶片的重要性。
其實在37年之前,有一個科學家就提出要造國產的晶片,這個人是誰,他就是倪光南了。當時倪光南剛剛從加拿大回來,當時他放棄了加拿大優惠的待遇。當時倪光南在加拿大的工資大約是國內的70倍。
倪光南在加拿大工作了兩年,他把賺回來了十幾萬美元都買成了裝置,然後全部帶回中國高研發,靠著這些裝置倪光南後來研發了聯想漢卡、聯想微機等等產品,這讓聯想初期獲得了快速的發展。
不過這些產品倪光南都是牛刀小試而已,他真正的目標是研究晶片跟國產系統。在加拿大的兩年,倪光南大大開拓了眼界,知道計算機的重要性,要讓計算機真正國產化,倪光南認為必須有晶片跟系統。
90年代初期,聯想已經在市場站穩腳跟,於是倪光南提出大搞晶片的想法。倪光南後來說,當時無數次實驗證明,當時晶片設計這個環節,我們是可以做的,而且不需要投入太多,就可以獲得不錯的回報。
如果當時聯想聽從了倪光南的建議,那麼今天中國晶片產業就不一樣了。很多人可能不理解,倪光南提出的晶片設計是什麼意思?晶片是一個產業鏈非常長的產品,設計就是其中一個核心的環境。
華為的麒麟晶片就是用英國ARM公司的架構設計出來的。華為也是差不多從90年代開始做,如果聯想那個時候也開始做,那麼在倪光南的帶領下,其實聯想大機率也是可以做出來。其實聯想的資源比華為好太多了。90年代的時候,華為才剛剛起步,而當時聯想已經是一家年營收40多億的公司,而且還背靠中科院,有非常多的資源支援。
如果當時聯想就開始做,那麼完全就不一樣了。可惜的是當時有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否定了倪光南的技術。其實從今天來看,當時他們說自主研發不好,真的是自主研發不好麼?還是為了爭奪公司的控制權,為自己謀取私利呢?
事實上倪光南從聯想出局之後,他還在不斷用自己的力量去推動中國研發晶片,可惜一直是壯志未酬。其實對於科學家來說,失敗也是成功的,為何這麼說呢?因為無數次的失敗都是為成功的那一刻做準備的。
沒有科學家是從第一次就可以成功的。反過來想,當時如果支援倪光南做晶片,那麼即使失敗了,中國的晶片也不會是今天這個樣子,我們將有更多的經驗,更多的人才。華為也不需如此單打獨鬥了。
晶片不是一家公司,一個人就可以解決的,上下游非常多的環節,需要非常多的公司一起來做,才可以把這個事情做好。我們已經浪費了30多年的時間,倪光南也已經80多歲了,我們必須迎頭追上,這才有可能在下一個30年追上對手。
如今我們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光刻機、晶片架構研發、代工生產、晶片設計等等,這需要非常多的人才。希望以後年輕人創業可以著手於科技的事情,而不是僅僅靠著網際網路,其實網際網路就是賦能,網際網路再強大,也不是真正的底層技術的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