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中央文史研究館組織的為期一週的“館員文化採風”活動,忝列館員的我總力爭參加,因為此乃自己補課學習的極好機會。今年由館文史業務司耿識博司長帶隊,率考古學家安家瑤、現代文學史家陳平原、文博書法家董正賀、畫家何家英和我,赴陝西考察採風。我一看考察內容,既有眉縣的張載祠與橫渠書院,有勉縣定軍山旁的武侯祠,有城固縣的張騫墓,有洋縣的蔡倫墓,還有漢陰縣的三沈(沈士遠、沈尹默、沈兼士)紀念館和柞水縣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生態保護區……對我的吸引力別說有多大了!真可惜,隊伍出發時,我尚在奉命參加全國高校“雙一流”工作會議不能脫身,待獨自一人乘高鐵趕到寶雞與大家會合時,只能次日去漢中參觀考察定軍山旁的武侯祠了。
說實話,我生於滬(上海),長於蓉(成都),對成都南郊武侯祠再熟不過了。那裡清人趙藩對諸葛亮治國理政經驗概括出的“攻心”名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時,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讓我銘記終生,受益匪淺。我一直以為成都南郊武侯祠是後人紀念諸葛亮的最重要的祠堂,這回進漢中武侯祠一看,大開眼界,方知天外有天,祠外有祠。早於成都武侯祠落成之前,公元263年,蜀漢後主劉禪便下詔在定軍山旁武侯坪為諸葛亮立祠,紀念這位“大漢一人”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祠內有聯——“兵在攻心,三分聊竭解懸力;如魚得水,六出誠為盡瘁哀”——顯然先於清人趙藩、並滋潤了趙藩的“攻心名聯”。祠中,還有歷代文人騷客留下的碑石60餘塊、匾30多方、聯20餘副。先有漢中武侯祠,後有成都武侯祠,匡正了我的舊見。我不由得把這番感慨請教於平原兄,他哈哈一笑道:“你這是犯了魯迅筆下的祥林嫂的錯誤啊——只知道冬天有狼,不知道春天也有狼呀!”他接著反問我:“君可知抗戰烽火中漢中還有個‘西北聯大’嗎?”
這一問,真把我懵住了。若問“西南聯大”,我再熟不過了。不久前,我還推薦記錄“西南聯大”在世老人的電影《九零後》的導演徐蓓,去採訪當年“西南聯大”中文系的學生、106歲的馬識途老作家呢!我知道平原兄正在研究“抗戰烽火中的中國大學”這一課題,話中有音,他接著說,世人皆知抗戰烽火中由北大、清華、南開組成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南下雲南,堅持辦學八九年,成就斐然、人才輩出;但卻鮮有人知,在抗戰烽火中,還有由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北洋工學院、北平研究院聯合起來,一路西遷,翻越秦嶺,移師漢中,才定名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簡稱“西北聯大”。但為何“西南聯大”名揚天下而“西北聯大”卻鮮有人知呢?
平原兄是做學問的有心人和高手。他乘機提出要求:容他單獨改變考察行程,去深入調研抗戰烽火中的“西北聯大”。我歷來敬佩他的學術人格,便起而響應,竟得到大家共鳴。於是,帶著瞭解抗戰烽火中的“西北聯大”的強烈慾望,圍繞2019年國務院批准的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北聯大”舊址、2020年入選第三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和遺址名錄的“西北聯大法商學院舊址”“西北聯大工學院舊址”和“大成殿建築”(國立西北師範學院與國立西北大學共用圖書館),我們一行開始了考察。
先是來到了居於如今的省級重點中學城固一中校內的原西北聯大法商學院舊址。那是一個別致的回字形兩層閣樓小院,坐北朝南,建於1914年。新時期此間曾作為城固一中的教師宿舍,瀰漫著書香氣。陪同考察的一位當地局長的夫人是該中學教師,夫妻倆曾居於此,養育一子考上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畢業後現在香港一名校任教。大家戲言皆憑當年“西北聯大”福佑,故多出青年才俊。
再驅車前往古路壩村尋訪原西北聯大工學院舊址。那是坐落在綠樹成蔭的一片草地上的一幢天主教堂。相傳光緒十四年(1888年),義大利神父安廷相出任漢中教區主教,在此置地建造天主教堂,成為西北五省最大的天主教堂。“西北聯大”的工學院當即遷於此教學,莘莘學子,勤奮攻讀,造就了不少國家工學棟樑。
至於大成殿舊址,就在城固縣城內。如今只是孤零零一幢廟堂,倒不怎麼看得出當年作為國立西北師範大學與國立西北大學共同的圖書館的風貌了。
據平原兄考證,當年“西北聯大”培養造就的傑出人才中,有胡濟民、師昌緒等10餘位兩院院士,有周培源、陳佳洱兩位北大校長,有王義遒等三位北大副校長。“西北聯大”的影響、基因和遺風,大大推動了陝西省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遙想1924年魯迅應西北大學之邀到西安講學時,陝西高等教育還很落後,以至於連魯迅附帶的想為創作長篇小說或戲劇文字《楊貴妃》蒐集史料和素材的願望都未能兌現。而“西北聯大”一下子建起了6個學院,雖只在1938年4月至7月真正運行了3個多月,隨著分立出去的國立西北工學院和國立西北農學院,所餘4個學院也只共同維持了1年多。至1939年8月,“西北聯大”正式解體而僅存“五校分立,合作辦學”的格局。這中間,自然有複雜的政治因素、人事糾葛、經濟緣由,也許,正是造成其無法與名聲遠揚的“西南聯大”相比的深層次原因所在。這令人想起了馮友蘭先生1946年在著名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碑文》所贊:“三校有不同之歷史,各異之學風,八年之久,合作無間,同無妨異,異不害同,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南北相比,此一相異;昆明漢中,經濟保障更有差異。這便造成了“西北聯大”之聲名,遠遜於“西南聯大”了。
儘管如此,歷史也並未遮蔽乃至淹沒掉“西北聯大”對陝西高等教育產生的積極影響和重要作用。且看歷經抗戰西遷、新中國三線建設、新世紀西部大開發,陝西如今已發展成為全國的高等教育強省:論數量,排名12左右(每年數字有變);論質量,有西安交大、西北工大、西北農林科技大學3所985大學,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長安大學、陝西師範大學、西北大學、第四軍醫大學等8所211大學(加上3所985大學)。最新的建立“雙一流大學”,陝西也位列前茅呀!
因此,人們在紀念“西南聯大”的同時,也忘懷不了要紀念“西北聯大”!
(作者系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作者:仲呈祥
編輯:莫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