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讀者對於內山書店這個名字並不陌生——散文家阿累的名篇《一面》中記述的就是在內山書店與魯迅先生的一面之緣。這間迄今已有104年曆史的書店,是魯迅先生的最愛。有學者統計,據《魯迅日記》,從1928年到1935年,魯迅累計去過內山書店500多次,買書1000多冊。這家被稱為魯迅最愛的書店,在其104歲之際,重返中國,於7月10日在天津重張。
始創於1917年
最早引入“開架售書”模式
內山書店由日本人內山完造始創於1917年,原址位於上海虹口北四川路,它是我國曆史上最早一批引入“開架售書”模式的書店,曾吸引魯迅、郭沫若、田漢、郁達夫等多位文人知識分子活躍其間——蕭紅、蕭軍與魯迅的第一次見面,也是在內山書店。這個經典的場景後來被關於蕭紅的影視劇反覆刻畫。不僅如此,由於內山完造的外籍身份,書店為包括魯迅在內的眾多左翼人士和共產黨人提供了保護與幫助,成為馬克思主義先進思想登陸中國的早期視窗。1947年,國民政府將內山完造遣返日本,內山書店在中國就此成為歷史。
內山完造1959年去世後,內山完造的家族後人一直希望承繼其遺志,讓內山書店成為新時代兩國文化互動的橋樑與紐帶。2019年,內山家族成員應邀訪問天津,表達了希望書店重回中國的願望。近日,內山書店終於回到中國,落戶於天津。
重張的內山書店坐落在天津一家購物中心內部,天津內山書店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奇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時介紹,書店“以書肆為津樑,期文化之互動”——以博物館式的陳列,深度呈現中日文化交流的圖書,期待成為中日文化交流的視窗。
把書店重新開到中國
成為內山家族的夙願
趙奇能夠成為天津內山書店主理人,也是一個漫長的故事。2013年,天津籍的紀錄片導演趙奇做了一檔名為“海外書店”的節目,節目就拍攝了位於東京的內山書店,因此結識了內山家族的後人。
在拍攝紀錄片時,趙奇瞭解到,內山完造一直對中國有很深的感情:1959年,內山完造回到中國,不久病逝,按照他的遺願,家人將他安葬在上海萬國公墓。2015年4月3日,趙奇和內山家族的第四代後人內山深在萬國公墓為內山完造掃墓,內山完造的胞弟、東京內山書店的創辦者內山嘉吉的孫子內山深流著眼淚跟他講到,從祖父一輩人開始,內山家族就有一個夙願,把內山書店重新開到中國,但始終沒有實現這一願望,因此覺得很愧疚。趙奇說,從那天開始,讓內山書店回到中國就成了他的人生使命。
真正讓書店落地,後面也經歷了很多波折。直到2019年,幾番討論,天津市決定由天津出版傳媒集團負責內山書店的重開和運營等各項事宜。2020年,內山家族授予該集團對“內山書店”商標在中國範圍內的排他性獨家使用權。當年8月,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成立子公司“天津內山書店有限公司”,內山書店重張就此進入最後籌備階段。
內山書店選書
以中日文化交流為核心
“不同於網紅書店,內山書店不需要販售態度,我們有大量真實歷史內容可以介紹給讀者。”趙奇告訴北青報記者。
首先值得介紹的,即是內山書店的選書品位。天津內山書店傳承內山書店104年來“以書肆為津樑,期文化之互動”的榮耀傳統,以優質中文書刊為基礎,以門類豐富的日文書刊為特色。常規圖書之外,內山書店引入日文原版書經營板塊,彌補市場空白,滿足日本文化愛好者的需求。
北青報記者瞭解到,目前內山書店7000餘種、近2萬冊圖書,將近一半的選品都是和中日交流直接相關的。趙奇介紹說,內山書店選書以中日文化互動為核心,時間線從漢唐至今,“這些時間段的中日交流歷史故事,都會透過一本本圖書為大家介紹”。
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中國讀者並不陌生,不同於傳統書店選擇《羅生門》《地獄變》等知名小說作品,內山書店重點推介了芥川龍之介的“冷門作品”《中國遊記》。1921年3月至7月,芥川龍之介受大阪每日新聞社委託到中國遊覽,上海、南京、長沙、洛陽等地都留下了這位年輕作家的身影。他將這次旅行的見聞記錄寫入《中國遊記》,書中不僅論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問題,還對當時的世風民情進行了詳細的描述。“這本書裡還有很多對中國戲曲的介紹。很多日本民眾是從芥川龍之介這裡開始對於京劇有了一個系統的瞭解。”趙奇說,這樣的選擇,也是想延續內山書店一直以來的選書品質。
書店內空間設計
文物級展品舉目可見
內山書店515平方米的空間雖然算不上大,但每一個角落都獨具匠心。經常在店裡忙前忙後的趙奇,特別熱衷兼職“導遊”,為前來的讀者介紹內山書店和這裡的歷史。
書店展陳區中陳列著當年與內山書店、與魯迅相關的書信原稿及出版物。兩面展示牆中的一面,就是與魯迅有關的作品——包括魯迅全集、書信集、書法集作品,也包括專業的魯迅研究,以及很有趣的魯迅生活研究之作。
灰色牆體的另一側,曾經的內山書店的門頭被立體還原。門頭前面一尊魯迅坐像非常傳神。趙奇介紹,這尊雕像由天津泥人張的第六代傳人張宇為內山書店開張而特地製作,旁邊的小型展櫃中陳列了魯迅相關的書信手稿。
趙奇說,書店的每一寸空間幾乎都加以利用,成為展示中日友好交往的空間。書店消防門旁邊的空間利用,是趙奇的得意之筆,“我們特別選擇了1980年代日本漫畫家手冢治虫訪問上海時,送給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一幅畫——孫悟空抱著阿童木。這幅畫是文化上一種別樣的交流。消防門旁邊的櫃子裡,展示的就是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國最早引進的手冢治虫的《鐵臂阿童木》《森林大帝》一版一印的小人書,包括1980年代就開始在中國問世的宮崎駿《天空之城》的電影臺本。”看到這些文物級的展品,讀者都感嘆很“哇噻”,紛紛詢問這些文物級別圖書賣不賣?
“既然大家覺得這裡像博物館,那我們就把博物館屬性乾脆做到底。”趙奇說,“我們會定期在網上給大家放出預約資訊,我希望能以類似博物館的講解形式來講書店。很多讀者跟著我在書店裡走一個半小時,就相當於把中日文化交流歷史當中內山書店的部分開了一個小頭。很多家長讓孩子們來聽我講這個書店的歷史,實際上讓孩子們增加歷史的積累,對中國現代文學和現代歷史之間的交織有了感性的認知。”
“一個世紀之後,我們再創業,為讀者、為交流、為和平。”這是趙奇朋友圈裡的一句話。“‘以書肆為津樑,期文化之互動’是內山完造一生的註腳,也是內山後人對這家新落回到中國的書店的期許。”趙奇說,“最大的希望,還是讀者能夠喜歡這裡,希望大家來到內山書店之後,心也都能靜下來;希望大家來到內山書店,真的是有收穫。”
供圖/內山書店
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