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書店,城市會變成什麼樣?
從最初每個地區標配的新華書店,到後來逐漸多起來的、裝潢更精美的獨立書店,再到一些隱藏在角落中的古舊書店和二手書店,幾乎每個人都有一份關於書店的記憶。
隨著網際網路浪潮的興起,電子閱讀和電商平臺導致讀者閱讀和消費習慣改變,給實體書店帶來雙重衝擊。近十來年,越來越多的書店從身邊消失,另一批書店帶著咖啡、文創,出現在我們眼前。
本期問吧對話作者綠茶,他以“書店觀察者”的身份,走訪了國內外200多家書店,關於書店的意義和全球書店的輝煌興衰,一起聽他聊聊!
@曹乾:為啥城市不能沒有書店?
綠茶:書店是人與書相遇最理想的場景。有些人就因為偶爾在書店裡和某本書相遇,或和某場新書活動相遇,因此愛上書,愛上閱讀。書店的存在,就是提供這種相遇的可能。就像我們每個人的書房裡,也許一輩子都看不完自己書房裡的書,但愛書人還在不斷買書,不斷把好書搬回家,書房裡的很多書,也只是提供了一種被主人開啟的可能,或者,有時候偶爾會用到。
書店在城市中存在時,或者在你生活周邊存在時,你不覺得有什麼特殊,但如果有一天他突然關門了,你會很不捨,很唏噓,很多從來沒有逛過這家書店的人,都會轉發、刷屏並且感慨。身邊的超市、理髮館、修鞋店等等這些店關門,我們也許都不會有太多感覺,關了這個品牌的,可能還會新開迭代品牌。為什麼書店關門會引來人們的不捨和留戀,這大概就是書店之於城市的意義。
書店自帶一種文化屬性,或者說審美屬性,讓我們的城市多了一種色彩,多一種寧靜的社交場景。就像我去每個城市,書店都是我主要流連的路線,哪怕他處於深巷,我都希望能找到、走進、坐坐,或者和主理人聊聊天。如果一座城市沒有書店,相對而言這個城市就索然無味。
@守信則立:如何將書店的一種文化味道傳遞到社會中去?讓書店為這個有些浮躁的環境增添一份寧靜?
綠茶:書店的確是城市中最寧靜的所在,但這份寧靜不一定被所有人接收到。與其說環境浮躁,倒不如說人心的浮躁,大家似乎被來自外界的各種壓力“內卷化”成浮躁體。書店作為一種文化體,應該自帶寧靜功能,但對全社會的影響畢竟有限。也許,只有書店越來越多,越來越豐富多元,這種影響才會慢慢滲透。
淘書是一個發現的過程,沒有提前預設,這也是樂趣所在。 綠茶 圖
實體書店的未來之路
@披星戴月地吃哈密瓜:現在很多書店都是和咖啡文創相結合,您怎麼看待這種融合呢?對書店來說是一件好事嗎?
綠茶:書店和咖啡的結合,似乎被認為是理想的結合方式。的確現在很多書店都願意引入咖啡,讓逛書店的人能在這裡多停留,坐一坐,或者約朋友一起聊一聊。這對書店無疑是好事啊!但咖啡的運營和書店的運營是兩種商業,需要投入另一批資金和人員,雖然咖啡收入對很多書店而言是佔比挺高的收入之一,但同樣面臨書店面積、人員投入等壓力。
咖啡引入對書店無疑是加分的,但也不是非有不可,對於一些獨立小書店,能夠堅持做出特色,比引入咖啡更為重要。
@瑞典火柴:每個文青都會有一個書店夢,但書店生存艱難。大一點的城市想盡一切辦法給予書店生存的寬鬆政策,怎麼能夠讓這些書店活下去?
綠茶:書店,生存,不是憑空一句話,也不是單純一個夢想,而是一種事業和責任。我接觸過的書店主理人,都有著和您說的一樣夢想,但他們克服了一切困難,讓理想落地。生存本身不是別人賦予的,而是靠自己的決心和努力獲得,那些能夠生存下來的書店,都不是靠政策或其他外力而活著。
最終,書店也是一種商業生態,主理人在一年又一年的經營中獲得生存智慧,艱難而堅定的活著。正如萬聖書園劉蘇里先生所言:“萬聖存在了十年之後,我想讓他死掉已經很困難了。”書店跟所有商業體一樣,他有自己的生存邏輯,雖然艱難,但這個商業邏輯真實存在。
@She yanwei:我的夢想就是開一家書店,請問目前在像廣州這樣的一線城市開一家書店有多大可能能獨立經營下去?中國不同等級城市的居民對書店的需求是否存在差異?
綠茶:開一家自己的書店,似乎是每個文藝青年的夢想。廣州有很多很好的獨立書店,如博爾赫斯書店、1200書店、學而優書店等等。每家書店都有自己獨特的生存模式,也期待您能讓自己的理想落地。
不同城市,自然有不同的書店生態,差異化恰恰也是書店多元化的體現。我們現在去全國不同城市,似乎每個城市都一個樣,但如果深入地去逛每個城市的書店,就會發現,不同的城市有不一樣的書店,而這些不一樣的書店,也是書店之於城市的意義的另一種表現。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