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到一個月體重下降了8斤左右,也沒有去跑步健身,也沒有刻意的節食,只是吃飯的速度慢了下來了。三餐的相隔之間略有飢餓感,而這之前是沒有飢餓感的。
這是一個“飽食的時代”,儘管我們深陷各種煩惱、焦慮、壓力之中,但是坐到飯桌前,只要你不剋制,幾乎任何一餐都可以讓你飯後呈現大腹便便的樣子。由此帶來各種慢性病的出現,古語:食養人,食害人。所以“飽食時代”是一把雙刃劍,我們是受益者,也是受害者。
所以,我提出一個觀點:少食,是這個時代的習勞!
01
少食,不是節食
第一:少食不是節食。一日三餐照常吃就可以。只是吃飯的態度是簡單,夠了就行。
《論語·雍也》中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是說顏回的生活水平十分簡單,儘管有人同情他甚至很多人以為顏回太拮据了,但顏回樂在其中。孔子非常賞識顏回,贊他:“賢哉回也。”其中一個“賢”字,是孔子對顏回淡泊持身的讚揚,意味深遠。顏回也被後人尊稱為“復聖”。
顏回的這種生活態度,拿出來不只是口頭的說教、炫耀,後人不斷有人落實到自己的行動上。
蘇東坡未進入仕途前,注重節儉,做了高官後,仍注重節儉,從不講究奢華。他每餐只能一飯一菜,有客人也只能增加兩個菜,不許鋪排,否則就拒絕用餐。
一次,蘇東坡的一個老友與他重逢,請他吃飯,他囑咐朋友千萬不可大操大辦。可是,當蘇東坡去赴宴時,見酒席準備得相當奢華,他婉言拒絕入席,告辭而走。
曾國藩日常的飲食常以一菜為主,如果家中不來客人,他是絕對不會獨自增加一菜;在穿衣上,他從不買綢緞衣服,彰顯自己的身份。
逞一時口腹之慾,倒不如擁有一種超然的生活態度。
一杯食,一瓢飲,無論在哪個時代都依然值得點贊
因為人體所需要的一直沒有變化過,我們真正需要的其實並不多。
02
讓身體慢慢適應少食的狀態
第二:少食,不是不吃,而是細嚼慢嚥。
我們的腸胃不舒服也不是一天兩天了,長期超負荷運轉,胃也一天一天地撐大了。想要一下子變回正常的狀態需要點時間。
對於飲食,
佛教的觀點是:過午不食。
道家的觀點是:想要養生,腸中常清。
儒家的觀點是:食勿求飽,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這裡面都在表達:彆著急吃三餐,別狼吞虎嚥,慢點!
武則天晚年幾十年也是飲食有節,不多吃一口。
宋慶齡年輕美麗保持的秘訣也在於食無求飽。
小孩子對待食物的態度是最真實的,如果孩子飽了,一口也不多吃,但是我們的家長總是擔心這個,擔心那個,使勁地喂孩子,一味的讓孩子多吃點,孩子小沒有辦法反抗,只能帶著情緒吃飯,那吃的是飯嗎?吃的是毒素啊。
細嚼慢嚥是一種生命態度!
是讓我們擁有對生活的掌控感的一種形式
一般來說,從吃飯開始,20分鐘後,吃的食物才能透過血液迴圈到達大腦的飢餓中樞神經,大腦才會接收到吃飽的訊號。所以,吃飯至少要保證20分鐘。所以細嚼慢嚥是讓我們少食開始最好的做法。
如果吃得太快,一般會超過正常需要的20-30%的食物量。
試想一下,如果每餐都是超過20-30%的食物量,一個月,一年,幾十年下來,我們的胃腸道會是怎麼的?我們的身體會負擔多少?又會引發多少的疾病呢?
另外,中醫理論說:食不欲急,急則損脾,法當熟嚼細。此外,咀嚼次數越多,分泌的唾液也越好、唾液腺中的澱粉酶會和食物充分混合,食物容易消化,可以降低胃腸道的負擔。
所以,少食,不是不吃,而是細嚼慢嚥。
細嚼慢嚥是讓身體慢慢適應少食的狀態。
這個細嚼慢嚥的習勞過程需要多久才能改變腸胃道功能呢?
答:100天左右。即三個月。
所以,少食,細嚼慢嚥是新時代的習勞。
03
少食,讓身體恢復正常的迴圈
種子種進土壤裡邊,慢慢地生根、發芽、抽穗,逐漸地成熟,最後我們把果實收割、晾曬、入倉,這是一個植物的迴圈。
我們出生、成長,經歷了學習、工作、成家、立業,慢慢地度過生命的各個部分,進入了老年,這是生命的迴圈。
我們做企業,生產出了產品,最後經過銷售,獲得了回報,產生利潤,這也是一個迴圈。
我們的身體,從出生的時候是健健康康的,但是隨著我們成長的環境、生活習慣逐漸地把我們的身體搞得一身病,身體堵了,不迴圈了,所以我們要全方位瞭解身體迴圈的各種要素,重新把身體健康系統迴圈起來。
對於任何事物都是一個迴圈,我們要善於迴圈,還要善於長期迴圈、善於全景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