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高爾夫和高爾夫教學中的謬論:上杆立腕!翻腕上杆!害死學球人!
下面是百度上關於上杆立腕的教學材料:
《上杆其實很簡單,是翹腕上杆,先立腕再轉肩。上杆時最常見的錯誤為:上杆沒有立腕、立腕角度過多或者立腕與轉肩配合不協調,這些都會導致無法形成擊球力量和穩定性》。
還有一段話,是高爾夫教學的材料《如果是柔韌性較差的人,建議先立腕再引杆。先建立手腕角度,令杆身和地面平行,杆面保持方正,雙手位於右腿前側。然後再上杆》。
如果學球的人這麼去學球,如果教球的人這麼去教球,那不是害死人嗎?
走路時邁開雙腿走路,你雙手自然會擺動。雙手擺動是自然的,為了維持身體的平衡和協調。那麼雙手擺動的幅度和頻率是跟著你的步伐和步頻來的,是自然而然的。我說這段話,大家應該就理解是什麼意思了。
如果我刻意跟你強調,走路時一定要注意雙手的擺動啊,邁開左腳的時候右手要擺動到哪裡啊,邁開右腳的時候,左手要擺動到哪裡啊,手要什麼時候開始擺啊。你去試試吧,如果你心裡真的強調,你還會走路不?你立馬連路都不會走了。這就是高爾夫教學中比比皆是的情況,把現象當要求去強調,把結果當原因去要求。庸醫誤人。
正確的說法應該時:走路時你的雙手會自然跟隨你的步伐和步頻協調擺動,這個不需要強調。但你注意下,手臂擺動的左右幅度不應過大,前後擺動的幅度應"前不露肘,後不露手"。如果你這麼一說,學球的人就知道用結果去評價原因(不知道大家理解我說的這句話的意思不?),他的手會擺動得很好。
我用走路的例子來說,大家就能理解為什麼我說教你“上杆立腕”“翻腕上杆”是高爾夫教學中的謬論了。還是那句話,立腕是你上杆中的一個自然而然的現象,跟你跑步時雙手會擺動一樣,你跑步(腿上)姿勢對,手上動作是自然的結果,你上杆通道對,立腕是自然而然的結果。而不是刻意去強調立腕,更不是庸醫誤人式的去教學球的人上杆時主動用手去翻腕上杆。就跟走路不要刻意去強調手部動作一樣。
你翻遍任何一個世界頂級大師寫的打高爾夫的書,不可能有強調手上動作的內容。打球無手(dead hand)這是打高爾夫的基本原則。
如果你去用現象當原因說,去叫球員上杆時用手腕一翻立腕上杆,你把所有學球的人都翻到太平洋裡了,嗆死了。因為這樣去教,他們以為上杆是用手腕一翻上上去的,你在潛移默化的教他們用手上杆。用手上杆就極大程度的會轉身滯後,手快腰慢,下杆乏力。這樣會極大程度的引導球員用手上杆,用手打球,下杆無力,有力無處使,有力使不出。嚴重點經常打出右飛球,shank球。
世界頂級大師(我為什麼強調這個?)講上杆正確的一個評價標準是:上杆到位後,手腕是什麼形態。如果手腕外凸了,上杆就太外側了,掉杆了。如果手腕內陷了,杆頭在頭頂上,就太陡了。這兩種情況,都會導致杆下來的時候,拉不回正確軌道,會導致擊球效率低,身體補償動作多,穩定性不好。所以,上杆要上對,上對的一個結果,一個評判標準就是手腕要維持一個好的形態(這個形態就是立腕形態)。這就是以謬傳謬的上杆立腕。沒有任何一個世界頂級大師會教你上杆立腕,翻腕上杆。
所以,上杆時手腕的良好形態,是上杆正確的一個結果。而不是去刻意用手腕去打成這個形態,高爾夫教學中太多把現象當原因去要求,去教學,真是讓人痛心。
本霍根講揮杆平面,老虎伍茲講揮杆軌道。你把杆頭放在合適的平面上,把杆頭嵌在合適的軌道上。你轉腰轉肩轉身把杆頭推上去,杆頭必須在揮杆平面或者揮杆軌道上,那麼,你手腕是自然的會形成需要的形態(立腕)。絕對不是上杆立腕,絕對不是翻腕上杆。絕對不能把結果當原因去說。你搞個正確的手腕形態(立腕),杆頭根本不在正確的平面或者軌道上,你那個形態會有效嗎?真的就是邯鄲學步啊!
上杆正確後,上杆平面或者上杆軌道正確後,就會有正確的手腕形態。你的手腕不會外凸,也不會內陷,是自然而然的,目的是方便下杆,下杆時最自然的把杆拉下來,你不需要任何身體補償動作去下杆,下杆效率最高。
上杆平面正確後,你手腕形態非常好,方便你下杆時的杆頭釋放。方便你與身體轉身動作的協調和釋放。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下杆時“曲腕維持到右大腿根的位置”,也不是刻意的,而是你轉身下杆軌道正確的結果。你下杆軌道對,手腕自然是這個形態。如果你下杆軌道不對,你也不可能維持這個手腕形態。總之,手腕形態是你上杆通道與下杆通道的自然結果,你可以用這個結果去評判你的通道是否正確,而不是去刻意做出一個邯鄲學步的手腕形態。
打球無手(dead hand),不能有手上動作,不要上杆立腕,不要翻腕上杆,千萬不要有手上,特別是手腕上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