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雙虎
腦機介面、AR眼鏡、智慧語音、肌電手環、隔空手勢識別……2021年,從基礎研究到應用落地,人機互動領域風起雲湧。不管是智慧健康、元宇宙,還是自動駕駛領域的蓬勃發展,似乎都表明,人機互動正站在產業化落地的門口。
“我們研發的高通量超柔性神經電極已透過科研臨床倫理審批,即將開展腦機介面人體臨床試驗。”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副所長、感測技術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陶虎對《中國科學報》說,“安全穩定地大規模採集人體大腦的神經元訊號並進行閉環調控,將實現病人感知和運動功能的修復。”
腦機介面技術給患者帶來越來越多的便利。今年5月,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在《自然》發表封面論文,開發出一套皮質內腦機介面系統,可以從運動皮層的神經活動中解碼癱瘓患者想象中的手寫動作,並將其轉換為文字。藉助該系統,受試者(因脊髓損失癱瘓)每分鐘可以打出近百個字元,且自動更正後的離線準確率超過了 99%。
不久前,馬斯克表示,希望明年能在人類身上使用Neuralink 的微晶片裝置。該晶片將用於治療脊髓損傷、帕金森氏症等腦部疾病和神經系統疾病。目前,相關技術正在等待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批准。
“腦機介面領域已經蓄積了相當的技術,有望成為解決大腦疾病的利器。”陶虎說,“大家都在搶佔臨床應用的先機,明年可能會實現技術落地應用。預計兩三年內,國內會出現可媲美馬斯克Neuralink的獨角獸企業。”
“人機互動將引申出新的萬億級市場。”福州大學特聘教授嚴群這句判斷,也囊括了元宇宙這個巨大的市場。
有人稱2021年是“元宇宙元年”,也有人認為這不過是“舊瓶裝新酒”。但無論如何,元宇宙已是今年人機互動領域繞不開的話題。
“元宇宙是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和混合現實的綜合,它實際上並非新的東西。”北京郵電大學人機互動與認知工程實驗室主任劉偉告訴《中國科學報》,“元宇宙是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跨越未來的發展方向,但還有些技術問題未能很好地解決。”
在真實世界裡,人機互動問題和人機環境系統的混合問題未能很好地解決。真實世界的人機互動中,不管是輸入、處理還是輸出過程中,客觀資料、主觀資訊和知識依然不能完美融合。
劉偉認為,無論真實世界還是虛擬世界,人類和機器決策都有“快決策”和“慢決策”過程。人類決策有時依靠邏輯決策多些,有時直覺決策多些,這種“混合決策”不斷變換,而且很難找到變化規律。這方面的問題機器決策目前還未能解決。
“元宇宙還處在畫餅的前期階段。”劉偉說,“因為它的底層機理沒有解決——人在真實世界裡未能完美解決人機互動的問題,帶到元宇宙裡同樣不能解決。”
談到人機互動,劉偉認為第二個不能不說的問題是“複雜領域”。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也給了複雜系統預測氣候變化模型的提出者。”劉偉說,“人機互動也是一個複雜系統,它既包括重複的問題,還包括雜亂的、跨域協同的問題。”
劉偉認為,從智慧的角度說,複雜系統包括三個重要組成部分,一是人,二是裝備(人造物),三是環境。這其實是多個事物之間相互作用,交織在一起、既糾纏又重疊的“人機環系統”問題。
“在人機互動中,機器強在處理‘復’的問題,人擅長管‘雜’的事——跨域協同、事物間平衡等。因為人們還沒找到複雜事物的簡單執行規律,所以解決所有智慧產品、智慧系統問題,要從人、機、環這個系統裡找它們的結合、融合和互動點。而且,人要在這個系統中處於主導地位。”
人機互動領域引起劉偉重視的第三個現象,是“人工智慧幫數學家發現了一些定律”。“最近,DeepMind研發了一個機器學習框架,能幫助數學家發現新的猜想和定理。”劉偉說,“人工智慧是一個基本的數學工具,同時,數學又反映了一些基本規律。如果人工智慧可以幫助數學家處理一些數學問題,那麼,人們將更好地認識複雜系統的簡單規律,人機互動方面就可能會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