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安風
編輯 | 文史洞察官
“這野菜好吃嗎?”記者問。
“很好吃,有點酸,又有點甜。在這裡我可以找到六七種野菜,這種野菜也能吃,但是它的葉子不能吃,只能吃它裡面的根……”年僅十二歲的楊六斤非常熱心地介紹著他常吃的幾種野菜。
他吃野菜已經吃了好幾年了,對於哪種野菜能吃、哪種野菜好吃可謂是非常的有發言權。
但為什麼年僅十二歲的他會過上吃野菜的生活呢?他的父母親都在哪裡?看到自己的孩子吃野菜難道不會心疼嗎?
楊六斤的遭遇
在廣西隆林德峨鎮的一個小山村裡,有著這樣一戶貧苦人家。家中只有一口人,也就是吃野菜的男孩楊六斤。他只有十二歲,但是他說自己已經吃野菜五年了。
楊六斤的父親在他六歲的時候突發疾病去世了,全家人都陷入到痛苦中久久不能出來。因為父親作為家中的頂樑柱,一個人掙錢養活家中的六口人(還有楊六斤的爺爺奶奶)。
楊六斤父親的突然去世,一下子就把這個重擔壓在了他的母親身上。楊六斤也因為沒有了父親而深感痛苦,久久不能平復。
然而令楊六斤更難過的是,隨後沒多久母親就不堪重負帶著僅有幾個月大的弟弟改嫁他家。把他撇下留給爺爺奶奶撫養。
一下子楊六斤就變成了沒有爸爸媽媽的孩子,他的童年變得不再完整。只能和年邁的爺爺奶奶相依為命。
然而,命運仍舊沒有眷顧這個可憐的小男孩。沒過多久,楊六斤的爺爺奶奶就相繼去世。短短一年的時間,楊六斤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孤兒。
年僅七歲的楊六斤,就經歷了即使一個成年人也無法承受的痛苦的重創。
但是傷心過後,他不得不考慮如何生存,僅有七歲的他該如何生活。好在他的堂哥收留了他,他轉到堂哥家生活。
但是轉到堂哥家的生活會好嗎?生活質量會提高嗎?
楊六斤的生活現狀
到堂哥家的楊六斤,生活並沒有因為家中有一個成年人而好起來。雖然生活環境有了一些變化,但是也僅停留在生活環境的改變。
堂哥迫於生計不得不外出打工,家中剩下的仍然只有楊六斤一人。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只有楊六斤一個人,他包攬家中的所有家務,準確來說,是他不得不包攬。
他一個人洗衣,一個人做飯,一個人吃飯,什麼都是一個人。對於其他的小朋友來說,或許這些已經足夠的難,已經想要放棄生活,跑到媽媽的懷裡哭泣,跟媽媽撒嬌兩句,繼而讓媽媽照顧。
但是楊六斤除了扛別無選擇。而且他心中或許非常的嚮往,自己所要承擔的只有孤獨。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他除了做飯還要考慮這些食材從哪裡來。雖然自己被堂哥收留,但是堂哥每年只給他五百塊錢的生活費兼零花錢。他還要拿這些錢上學,所以怎麼能夠足夠支撐他活下去呢?
他就去地裡面挖野菜吃,足足吃了五年。
遠親不如近鄰,確實如此。他的鄰居們看著楊六斤可憐,有時候會給他一些食材,給一些衣服,總之能幫則幫,誰看見這個可憐的孩子能夠不為之動容呢?
但是楊六斤也絕不含糊,鄰居家的牛啊、羊啊都是他去放的。平時他會自己去找上門,去鄰居家找活幹。滴水之恩定當湧泉相報,楊六斤是這句話最好的詮釋。
有一次,記者找上門,看到楊六斤在幫鄰居家餵豬。
記者說:“楊六斤,又在幫別人家餵豬啊!吃飯沒有?”
楊六斤說:“沒有,等一下我還要去放牛。”
記者就納悶了,問:“你們家不是沒有牛嗎?”
楊六斤說:“幫鄰居家放的。”
簡短的幾句話,便看出了楊六斤的懂事與“仗義”。他把鄰居家的豬喂完之後,又把牛牽到一片樹林裡,這才回家給自己做飯。
記者看到楊六斤只給自己蒸了半碗米飯,然而這就是他一天的飯,沒有配菜。記者問道:“你怎麼才煮半碗飯?”楊六斤說:“因為家裡就我一個人,半碗飯夠我吃一天。”
後來記者又問道:“那你怎麼上學呢?”楊六斤說:“每年我堂哥會給鄰居那裡,留五百塊錢讓我讀書。”
楊六斤很感謝堂哥的幫助,因為沒有他的幫助,自己很可能連讀書的機會都沒有。
但是我們仔細想想,這五百塊錢夠做些什麼呢?平均下來每天不足一塊四。況且五百塊中,還要拿出一部分來滿足吃飽穿暖的問題。很顯然,這五百塊錢並沒有讓六斤的生活的生活得到改善。
所以,為了生活,楊六斤不得不去挖野菜、上樹掏野雞蛋,以此來維持生活。雖然生活如此的艱難,但是楊六斤的口中沒有一句怨言,他整個人看起來非常的懂事樂觀。
有一天早上,記者找到楊九斤,看到他只用了幾分鐘的時間就將早飯做好了,果然,仍舊是蒸好的半碗米飯。但是這次好像又有一些改善,因為還配有一些辣椒醬。
在我們看來,一個正在長身體的孩子,一頓飯只吃這些是萬萬不行的,沒有一點營養。但是對於楊六斤來說,這是他一整天的飯。
只見楊六斤將飯做好後,沒有直接吃,而是將它裝進了飯盒裡。記者很疑惑,問他為什麼不直接吃呢?難道不餓嗎?楊六斤答道:“不餓,我一般都是將飯帶到山上,一邊放牛,一邊吃飯。”
說完,記者就看到楊六斤拿著盒飯去到鄰居家裡,喊道:“阿孃,我來放牛。”聽到聲音後,鄰居從屋裡走出來,並說:“又來放牛啊,這麼早。”
後來記者就問鄰居:“楊六斤都幫你幹什麼活啊?”
鄰居回答道:“鋤地砍柴,田地裡的農活都幹。”在小小的年紀,骨瘦如柴的楊六斤卻已經學會了這麼多,也承擔這麼多。
鄰居說,一想到六斤就忍不住想哭,他的命實在是太苦了,而且這個孩子實在是他懂事了。平日裡,鄉親們或多或少會給楊六斤送一些溫暖,但是六斤家裡的米、油、鹽都是鄰居給的。
所以,楊六斤是非常感激的。對於鄰居家的活,每次都是他親自上門去找活做的。
後來楊六斤就牽著牛到山上去了。到山上後,楊六斤瞬間就找出六七種他平時常吃的野菜給記者看。而且還講解了一下哪些野菜的哪些部位能夠生吃哪些部位需要煮熟了才能吃。
後來記者拿起一種野菜,問楊六斤:“這個野菜好吃嗎?”
楊六斤笑嘻嘻地說:“好吃啊,有點酸又有點甜。”
隨後記者又拿起一個野菜問道:“這個吃起來是什麼味道?”
楊六斤說:“這種不可以生吃,可以煮著吃。沒有苦,沒有甜,有點像土豆。”
後來他又指到青菜說:“葉子可以吃,但是花不能吃,拿回家餵豬。”
原來楊六斤評判一個菜好不好吃的根本就是——“沒有苦。”他指著那些野菜說著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嫻熟得像個大人。記者聽著他的話不免有些動容,眼淚在眼眶中直打轉。
隨後,楊六斤感到有些餓了。先去找了幾棵能夠生吃的野菜,隨後又去撿了幾根樹枝,就坐在地上開始“享受美味的午餐”。
記者看著楊六斤嫻熟的將樹枝“加工”了一下,就變成了筷子。隨即就用野菜蘸著辣椒醬配著白米飯開始一頓“美味的”餐餚。
記者問楊六斤:“這筷子乾淨嗎?”
楊六斤永遠都是笑眯眯的說:“乾淨啊,平時來放牛,忘了帶筷子,都是這樣拿樹枝吃飯的。”
後來記者看著楊六斤拿著野菜蘸辣椒醬吃的津津有味,他就也想嘗試一下,結果剛吃了一點,記者的嘴裡就充斥著苦味,根本沒有楊六斤說的酸酸甜甜的味道。
但是,楊六斤在吃這些菜的時候,臉上流露出的卻是享受的表情。不得不說,一個十歲左右的小男孩能夠忍受這樣的苦日子確實是十分的罕見與不容易。
其實不難看出,楊六斤想要把飯帶到山上去吃,想要一邊放牛一邊吃是次要的,主要的還是想拌點野菜吃,讓這頓飯吃起來更加美味一點。
在心疼這個孩子之餘,也在此呼籲大家可以節約糧食,並不是所有人都已經達到溫飽的水平。很多人連最基本的吃飽穿暖都達不到,只能每天靠吃野菜存活。
愉快的捕魚時光
下午,楊六斤將牛牽回鄰居家後,跟記者說自己準備去河裡抓點魚。記者就納悶了,捕魚需要工具啊,看著楊六斤空曠的屋子裡似乎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拿來當做漁具。
隨即,楊六斤就拿出幾個塑膠瓶子,準備現場製作幾個“捕魚神器”。記者看著他熟練的手法,想必是經常這樣做。就問他為什麼要去捕魚,楊六斤說:“因為豬肉的太貴了,吃不起,只能抓一些魚來吃。”
做好漁具後,楊六斤就揹著工具去往一個小山坡上。到了之後,他徒手在地上抓到好多隻蚯蚓當做餌料。
每次想要吃肉的時候,楊六斤都會來捕魚。對於一個自力更生的孩子來說,免費的魚肉無疑是非常珍貴的。而且經常來捕魚,他已經非常有經驗而且相當的熟練。
只見他將瓶子放到河的各個角落並且還把瓶子綁到河邊的草上,因為這樣既排除了把瓶子集中在一個地方釣不到魚的情況,又排除了瓶子會被河水衝跑的情況。
楊六斤豐富的經驗想必會使許多人落淚,畢竟他曾經也是一無所知的孩子,後來透過自己的實驗,一次次失敗經驗的積累,才讓他現在看起來像是一個捕魚老手。
將瓶子放好之後,就開始了楊六斤最喜歡的時刻——洗澡。只見他拿起樹葉當做毛巾在自己的身上搓來搓去,拿起洗衣粉當做洗髮露倒到自己的頭髮上揉來揉去。
記者問他拿洗衣粉洗頭不會不舒服嗎?頭上不會痛嗎?
楊六斤答道:“因為沒有那種洗頭髮的,所以才用洗衣粉洗頭。現在已經洗習慣了,不會疼的。”
看到楊六斤歡快的在水中玩耍,臉上滿是笑容,記者的心中五味雜陳。後來從水中出來後,還調皮的甩了甩頭,說這樣一會頭髮就幹了。記者們被楊六斤的樂觀和開朗感動。
後來,楊六斤就一路小跑到每個瓶子旁,開始挨個收瓶子準備回家吃肉了!每個小瓶子裡都有收穫,看來今天收穫不少啊!最後,經統計,他一共收穫了十七隻魚。
看著這些小魚,楊六斤露出了滿意的笑容。我想他的心裡應該很高興吧,終於可以吃肉了。
不得不說,這個男孩憑藉著自己堅韌的意志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克服了生活中的種種難題,這是很多成年人都比不上的。
收穫了魚之後,楊六斤就迫不及待的回家,迅速將灶火燃起,將捕來的魚放進鍋裡,炸成小魚乾。
晚上的六斤,吃著小魚乾配著白米飯,看著是無比滿足。這種滿足和中午吃野菜配辣椒醬的感覺是不一樣。好像這個時候他才像是一個孩子,有了孩子的慾望。
記者看到忙了一天還要做飯的六斤,不禁發問:“六斤,想吃什麼就得自己去找,會不會覺得很累啊?”
六斤笑著說:“習慣了,不累就得餓死,一個人自己生活,什麼事都要靠自己。”
記者又問:“如果你生病了,沒有人幫你抓魚,也沒人幫你挖野菜,那你怎麼辦?”
六斤雲淡風輕的說:“生病了也要去啊,不去就沒得吃啊!”
這雲淡風輕的背後,隱藏了多少的苦難與辛酸。
有時候會覺得人是渺小的,對於生活我們沒有一點反抗的餘地;但有的時候會覺得人是偉大的,對於生活中的一切困難都應對自如、如魚得水。
十二歲,應該是媽媽、疼爸爸的年紀,但是楊六斤卻不得不承受這麼多,承受著這個年紀不該承受的苦難。
記者通過幾天的陪伴,根本不敢想象楊六斤這幾年是怎麼生活過來的,到底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的罪,這些都沒法計算,也不敢想象。只是看到他身上、手上的無數疤痕讓記者的眼睛瞬間充滿了眼淚。
楊六斤的母親
雖然這幾年吃了很多的苦,但是楊六斤從來沒有一句埋怨。記者問起他有沒有什麼話想要對媽媽說的,他搖頭說:“不想說,因為我怕媽媽不要我了。”
他說從母親改嫁後就沒有再見過面。這期間他無時無刻不想著他的媽媽和弟弟,甚至半夜獨自出去找他們,但是半路就又折回來了,因為怕給媽媽新增負擔。
記者為了完成六斤的心願,四處打聽他母親的住處,最後決定帶六斤去見他的母親。
六斤的母親改嫁的地方非常偏遠,記者和六斤坐了一上午的車才到了村口,後來由於村裡的路太窄太差,他們又在泥濘的路上步行了兩個小時,才到達六斤母親的家裡。
而這一路上,楊六斤的臉上是藏不住的笑容。腳步是越發的快,一刻也沒有停歇。這一天,他等的實在是太久了。
見到母親後,六斤顯得有些拘謹。當母親張開懷抱的那一刻,他衝進母親的懷裡,大哭起來,將這幾年的思念和委屈都融到眼淚裡,盡情的揮灑出來。
而母親更是哭的止不住眼淚,她對這個孩子有太多太多的虧欠。看著兒子滿是傷痕的手,她的眼裡滿是心疼。
六斤在看到母親也將這幾年的委屈全都傾訴出來,他說:“你走的時候只帶弟弟走,把我一個人丟下來,我受欺負的時候,我就想為什麼你不帶我走,我一個人該怎麼辦啊?”
母親看著兒子這樣心中充滿了愧疚,說:“後來我去看你,但爺爺家已經沒人了,以為你被別人帶走了。”她無法想象這幾年裡,六斤一個人是怎麼熬過來的,心中滿是歉意。
但是現實總是殘忍的,六斤的母親根本沒有辦法將孩子留在身邊,她說:“我本以為這一輩子都看不到他了,沒想到他今天來了,但這裡沒有他的田,也沒有他的房子,他很難在這裡立足。”
夜已經深了,無論多麼的留戀,但最終六斤不得不回到那個空曠的、沒有母親的家中,他雖然心中滿是不捨,但是在離開時仍然是那麼懂事,對著母親揮揮手,說:“別送了,回去吧!”
母子兩個人痛哭流涕,可能雙方都知道,這一別便是永遠。
溫暖的世界
事情一經報道,社會上的愛心人士們都紛紛伸出援手對六斤進行幫助,
沒多久,六斤就收到了幾十萬的愛心捐款。
截止到2014年,六斤一共收到五百多萬的愛心捐助。他不再是孤單的一個人,他的背後,是無數個人在陪伴著他一起茁壯的成長。
希望天底下所有的孩子都能夠幸福健康的長大,希望每個人都能夠在愛的呵護下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