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追尋秦人的足跡,必須先給大家講一講秦姓的起源與演變,以及秦姓與秦朝、秦始皇的關係,否則,你不可能真正的瞭解秦氏的歷史和文化。
遠在西周以前,在如今的天水河谷盆地,因為這裡土地肥沃、地勢開闊、水草豐茂,是牧馬養畜的好地方。居住在這裡的秦人祖先伯益,因替舜養馬繁殖很快,得到舜的封土和賜“嬴”姓。
嬴姓,是我國遠古時期東方部族的姓系,是我國最古老的大姓之一。當時嬴姓國很多,段連勤先生曾經指出:除了秦國之外,還有徐國、郯國、莒國、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白冥氏、修魚氏等,幾乎都是嬴姓國氏。
到西周時,伯益之後非子又因替周孝王養馬有功,受到周孝王讚賞。孝王不僅讓他繼承了舜時伯益的“嬴”姓,還“封其地為附庸,邑之秦(即今清水、張川一帶)”叫“秦地”。
秦,既是一個姓,也是古國名和地名。現在的甘肅、陝西很多地方都曾經仍然以“秦”命名,陝西省就簡稱為“秦”。
據專家們考證,“秦”的初義並非指地名,而可能是指一種糧食作物,出產這種“秦”的區域可能原來就有秦名,後來非子受封於此後,“秦”便成為了這支嬴人定居的地名。
甲骨文的秦字,上部中間有一把杵,左右是兩隻手,下部用兩株禾穀,象徵成熟的莊稼,整體字形表示舉杵舂穀之意。
秦人是善於種糧的氏族,秦人居住的秦川和秦嶺地區一直被稱為秦地,後來,隨著社會不斷髮展,“秦”的稱謂由禾名而變為地名、族名、國名、朝代名和姓氏名,其禾的本義卻逐漸被人遺忘了。
秦姓因與秦朝秦國同為一個“秦”而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也被很多專家學者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一直在探討兩千多年前能縱橫六國、統一天下,能修直道、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的嬴秦族人的來源。
說起嬴秦族的起源,有幾種說法,歸結起來有“西來說”和“東來說”兩種。“西來說”以王國維、蒙文通等學者為代表,“東來說”以何漢文、衛聚賢等學者為代表。
“西來說”的主要觀點是說,秦人原本就是西方部族戎人的一支,後來自西方崛起而東遷成就大業。
“東來說”的主要觀點是說,秦人本身並非戎族,而是源自東方當時文化居於先進行列的少昊集團,後來是被迫西遷,秦人與東方的周人有著緊密的聯絡,其文化受周文化影響極大。
那麼到底是哪種,學者們也是爭論不休,目前大多數學者傾向於秦人“東來說”的觀點。
秦姓起源之一:
源於嬴姓,屬於以國名為姓。
此種說法認為,秦姓族人為顓頊嬴姓的後代,出自周孝王給伯益後裔非子的封地秦國,發源地是甘肅省天水的故秦地,屬於以國名為姓。
秦人在西方崛起,但其族根在東方。根據許多學者的研究表明,秦人本是東方眾多嬴姓部族中的一支,源於東方當時文化處於先進行列的少昊集團,因此,秦人也認少昊為本部族的始祖神。
在我國傳說時期,少昊是個極為顯赫的人物,他是與黃帝部族相當的東夷部族的首領,主要崛起於泰山地區以及濟、淮流域。
段連勤先生曾經指出:除了秦國外,如徐國、郯國、莒國、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白冥氏、修魚氏等,幾乎所有的嬴姓國氏,其地望都在山東及江淮地區。
由此可以看出,秦人遠祖少昊在傳說時期主要活動於山東及江淮地區。
秦人又自認顓頊為始祖的。司馬遷在《秦本紀》中明確生秦祖大業的女修,就是顓頊的“苗裔孫”,女修也是秦人的女祖。祝中熹先生在《秦人遠祖考》一文中認為,顓頊可能屬少昊之母系一族,他們兩人或許是甥舅關係,或許是表兄弟關係。有可能顓頊的童年是在少昊部族度過的。在少昊之後,顓頊出任了東夷部落聯盟的首領。顓頊族後來與少昊族通婚,並融入同一部落聯盟中。
顓頊苗裔孫女修生大業,大業取少典之子文華,生大費,此大費即是秦人遠祖伯益,又作柏翳。虞夏時代,與伯益同一家族的還有一位名叫皋陶的名臣,都同屬於少昊家族。在禹之後,其資歷、聲望都高於伯益,禹本來都準備讓他接班了,但他卻英年早逝未能接上班。也有學者認為,伯益為皋陶的兒子。
皋陶死後,伯益被選為了禹的接班人。但是隨著私有制和父系家長制的完全確立,專制主義政權逐步出現,“禪讓制”已不能適應社會或是部落聯盟總體利益的需要,伯益沒有接成班,而是由禹的兒子啟掌了大權,夏王朝宣告正式建立,“家天下”也由此開始。
啟當政後,有一種說法,說伯益在第二年即回自己的封地當他的諸侯去了,為禹守了三年之喪,主動避居於箕山之陰。但也有另一種說法,伯益被啟殺死了。《古本竹書紀年》說“益幹啟位,啟殺之”。《韓非子.外儲說》雲“古者禹死,將傳天下於益,啟之人因相與攻益而立啟”。雙方利益集團鬥爭激烈,最終引發了一場大規模的戰爭,即著名的甘之戰。
此場戰爭的結果是:有扈氏戰敗被滅,夏王朝政權得到鞏固。被滅的有扈氏也稱“九扈氏”,是與皋陶、伯益同屬少昊集團東夷族的部落,這個時候的部落聯盟主要是由來自中原地區的夏部落和來自濟、淮流域的東夷族組成,但隨著伯益的失勢和有扈氏被滅,就極大的削弱了嬴姓東夷族在夏初的實力,也加深了夏民族和東夷族的矛盾。後來,嬴姓部落在夏朝末年加入了以商湯為首的反夏聯盟併成為了殷商王朝的重要力量。
據《尚書.堯典》記載,在堯當政的時期,曾經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合稱“羲和”的主管祭日、測日。其中,和仲“宅西”。這個部族在和仲的帶領下,為追尋太陽的光宿,翻過隴山,來到西漢水的上游,在那裡闢地耕種生活下來。這個部族中走得最遠的一支,曾經沿著河谷地繼續西行到了青海湖畔。在這裡,他們停止了西行,因為再走就是沙漠和戈壁了。但是,因為青海湖畔的自然條件沒有西漢水上游好,其部族主體就留在了西漢水中上游一帶,那裡更適宜部族群體的繁衍發展。這一地區就被定名為“西”。
根據祝中熹先生的研究觀點,這個和仲一族就此開始在西漢水中上游地區棲息繁衍,發展農、牧業,在複雜的民族環境中艱難地生長,這個地方也就成了這一支族人神聖的祖地——西邑,也是堯時代測日的最西端。在夏末商初,他們曾因隴西犬戎的攻擊而被迫離開,但他們始終不願放棄這片祖地,一直為迴歸故土而鬥爭,他們就是後來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的嬴秦一族。
夏末商初,源於東方九夷中的“畎夷”從東方西越隴山,到了西漢水上游,趕走了本定居於西邑地區的和仲一族,即秦人的祖先,然後這個地方便開始稱作犬丘,又稱作“西犬丘”、“西垂”。
這個“西垂”經眾多學者不斷地考證,目前基本確認是漢代隴西郡西縣的縣治所在,其在今甘肅西漢水上游,禮縣、西和縣交界地區的永興、長道二鎮附近,在距西漢水與西和河(古建安水)交匯處不遠的地帶。
後來,同樣來自東方的嬴秦部族與由“畎夷”部族演變而來的犬戎長期爭奪這個地方的控制權,鬥爭十分殘酷,曾幾度易手。
商朝後期,以中潏為首領的一支嬴秦人開始在西垂居住。犬丘地名因歷史慣性而延存下來。
商末時期,嬴族首領名蜚廉(有的也作“飛廉),其長子是惡來,父子兩都在為商王朝服務,但其後裔一控制著西漢水上游地區的嬴姓方國。惡來後來被周王朝殺死了,但其四世孫名大駱,大駱有一個兒子叫非子,非子的後裔就是最後統一全國的嬴秦人。
蜚廉還有一個二兒子叫季勝,季勝的三世孫名造父,因為善於馴馬駕車受到周穆王的寵愛,“穆王以趙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為趙氏”。據考證,趙城即今山西省洪洞縣北的趙城鎮。這就是戰國時期趙國的緣起。
嬴姓部族也由此分為兩支發展,惡來的後裔為秦,季勝的後裔為趙。
周滅商後,居於犬丘的嬴秦人轉而臣服於周,因為造父一族受寵獲封趙城為趙氏,於是惡來的後裔們也跟著改為趙氏,以表示本族和造父一族都是一家人,對周室王朝是無限忠誠的,以向王朝示好。所以,後來有很多人說秦始皇為趙氏,也叫“趙政”,實際上秦趙本是一家。
這個時期,居於犬丘地區的嬴秦人作為周王室與隴西犬戎族的聯絡紐帶,很好地起到了穩定西部民族關係的作用。
周孝王時,犬丘秦人的首領是大駱,大駱娶周王室權臣申侯之女為妻,生子成為大駱的嫡嗣。除此之外,大駱還有一庶子,名非子,善於養馬,為周孝王養馬有功,被“分土為附庸,邑之秦”。
其實,周孝王本來打算讓非子取代大駱嫡子成的世子地位,接大駱的班,但從當時宗法制度來說又有違常制,受到了那些王室權貴特別是申侯的反對,因為大駱的正妻是申侯的女兒。於是,“周孝王曰:‘昔伯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今其後世亦為朕息馬,朕其分土為附庸。’邑之秦,使復續嬴氏祀,號曰秦嬴。亦不廢申侯之女子為駱嫡者,以和西戎。”就這樣,非子一族被封為周王朝的附庸,並被確認成為了嬴氏的正宗地位,在宗法意義上的地位高於了原屬的大駱主族,而這時從嬴族中別出為趙氏的大駱一族早已不再是嬴姓正宗了。
可以說,非子受封,不僅是其本人一生中的大轉折,也是這支嬴姓部族改變命運的關鍵點,也就此改變了後來中國的歷史軌跡。
數年之後,到了周厲王時代,周厲王無道,諸侯紛紛反叛,西北那些戎族也趁火打劫開始反周,與周王室關係密切的大駱一族成為首攻目標,結果大駱一族被滅,西垂地區又被犬戎佔領。這個時候非子一族的後裔已離開了其祖非子曾為周王室養馬的汧渭平原,而徙居到了今甘肅東部的清水、張家川一帶,沒有和大駱這一支在一起,所以倖存下來沒有被滅。
周宣王時,為了加強與西戎的鬥爭力量,宣王開始大力扶植非子那一支秦人。他封非子一族秦人的首領秦仲為大夫,命他攻擊西戎。結果秦仲被西戎殺死了。
秦仲被西戎殺死後,周宣王又召集秦仲的五個兒子,給兵七千,以秦莊公為首,帶兵再次攻擊西戎。這次秦人取得了勝利,秦莊公不但控制了秦仲所據的秦地,還佔領了大駱的故地,收復了犬丘地區,並把族人的活動中心移至了犬丘,回到了宗邑之地,號稱“西垂大夫”。
西垂地區位於今甘肅天水禮縣境內,地理位置、交通條件和自然環境都是十分不錯的。這裡是漢水流域同渭水流域的接壤地,東依秦嶺,西接岷山,是川、陝、甘三大地區的交通樞紐,沿西漢水,東可入漢中盆地,南可下成都平原,北可達涇渭流域,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這裡還盛產井鹽,在農耕時代,也充分保障了畜牧業的發展,非子也靠養馬成功而受封,因此,這裡在漢代及以前,都是秦嶺、隴西區域最富庶的地區。
數百年間,嬴秦人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繁衍壯大,豐滿了自己的羽翼,在與西戎的保衛戰中,也錘鍊了嬴秦人的鬥爭精神,為後來的一統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到莊公之子秦襄公的時候,因秦襄公護周平王東遷(公元前770年)有功,秦國被升為諸侯國。後來,襄公的兒子文公再度擊退了犬戎,佔有岐山以西的廣大地方。
秦文公四年(前762年),秦人開始把活動中心向關中轉移,遷到了汧地,文公十六年(前750年),文公徹底打敗西戎,秦人在關中終於立穩腳跟,開啟了不斷東進的步伐。
秦國最初建國於雍(今陝西鳳翔),後來,隨著內外形勢的不斷變化,國都多次遷移,先後遷至腳邑(今陝西洛川)、平陽邑(今陝西寶雞)、雍(今陝西鳳翔)、櫟陽縣(今陝西臨潼)等地。
後來,秦穆公橫掃十二國,在西戎初步建立起霸業。但因戰國初期經濟較落後,又常發生內亂,國力逐漸衰落,被魏國攻取了河西一帶(今北洛水和黃河之間),並差點被滅國。
秦孝公時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廣招天下人才,國力逐漸增強,並遷都咸陽(今陝西咸陽),成為戰國七雄之首。
秦惠王時擊敗魏國,再振雄風,最終奪回河西,並一鼓作氣,開疆闢土攻滅巴蜀之國,奪取楚國的漢中。
秦昭王更是不斷攻城掠地,使得魏、韓、趙、楚等國元氣大傷。
公元前227年秦王嬴政縱橫捭闔,吞併四方,最終滅掉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後來,秦始皇建都咸陽,進一步統一了東南、西南地區。
嬴政認為自己功高“三皇五帝”,故自稱“始皇帝”。
但是,由於連年戰爭,耗資巨大,在秦始皇突然暴病而亡後又被趙高修改遺詔,讓秦二世胡亥當政,老百姓苦不堪言,民生沒有得到緩解,加之秦國法律嚴苛,最終激起陳勝吳廣農民起義,反秦的風暴很快席捲全國。
後來,趙高設計殺死秦二世,立秦始皇長子扶蘇的兒子子嬰為皇帝。子嬰又設計殺掉趙高等人,成為了秦國三世皇帝。
儘管子嬰當政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平反昭雪,重用良臣,誅殺奸佞,恢復朝綱。但各地諸侯反叛,大軍已兵臨咸陽城下,秦朝江山已被奸臣趙高、暴君秦二世喪失殆盡,挽救秦朝已為時過晚。
秦皇子嬰在位第四十六天,劉邦大破秦軍,兵至灞上,派人招降秦皇子嬰。
秦皇子嬰用繩索圈在脖子上,手捧秦朝璽符,白馬索車,歸降於漢王劉邦。
漢王劉邦佔領咸陽城,燒掉官室,收其珍寶貨物,諸侯共分,然後殺秦皇子嬰及秦朝諸公子宗族。
秦國滅亡,天下被分,劉邦為漢中王,項羽為西楚霸王。
據說,子嬰長子嬴召、次子嬴乘化裝逃出了咸陽城,從此改為秦姓,隱居在民間,其後裔多居於陝西等地。
這一支秦氏就是通常說的“嬴秦”或是“天水秦”,其郡望為天水郡,是目前國內秦氏的主流之一。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各位看官別忘了點贊收藏啦!
秦網站長將繼續給大家分享關於“秦”的知識,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