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年味兒
作者:張立
朗誦:周小良
不少人都感覺年味兒淡了。小女兒不知道什麼是年味兒,只說過年的氣氛不濃,於是年前我開著車帶她到處找年味兒,在杜曲和引鎮那琳琅滿目而又土色土香的年集上,終於找到了一些兒時故鄉的年味兒。
年味兒雖然也可以說是一種氣氛,但兒時的年味兒真的是有味道的呢。是什麼味道呢?回想起來,是過年做肉的香味,有濃濃的佐料味道;是除夕爸爸給人寫春聯時我聞到的墨汁味道;是放炮仗瀰漫在空中的火藥味道;是各種童年美食的味道。可以說,是比平日的生活更濃縮的人間煙火的味道。
年味兒漸濃是於臘月幾日開始,記不清了。俗語說,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像是個動員令,讓孩子們開始期盼過年。反正過了小年,絕對是年味兒滿滿的了。
小年是臘月二十三那天,首先是灑掃塵除,媽媽帶著姐姐和我,把家裡裡裡外外包括窗戶玻璃都打掃、擦洗得乾乾淨淨。然後是祭灶,不過我們張姓屬於例外,“張王李趙,二十四晚上祭灶”。或許是中國人太多,二十三晚上灶王爺忙不過來,於是讓四大姓氏的人到二十四晚上再祭吧。中國人自古追求豐衣足食,最怕忍飢挨餓,所以灶房打掃得最乾淨,祭品也很豐盛,希望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
“吃”在過年中是重中之重。不過買菜並不難,因為我們那兒就是蔬菜之鄉,常見的菜類基本上自家地裡都有,要買的不多。主要是買肉,平日裡可不是能經常吃肉的,雖然幾乎家家都養豬。村裡或周邊村子的屠戶,滿載著豬肉在各家門前叫賣,大人們便出來挑選。肥膘只有三指厚的,幾乎沒人要,都想要肥肉多的,五指厚的最受歡迎,很快就賣完了。想要肥肉多,是因為做肉時可以榨出一兩盆的葷油,平時可以用來炒菜,或者夾饃用。掰開熱饅頭,放入葷油融化開,撒點鹽和辣子,那真是令我難忘的兒時美味。大人還喜歡買豬頭,但豬頭帶著毛,於是爸爸把加熱的柏油(瀝青)澆在上面,等涼下來就能扒掉豬毛了。豬頭富含膠原蛋白,比豬蹄更適合做凍肉,一個豬頭能做三五盆凍肉呢。於是家家都飄出燉肉的香味,逗引著孩子們的味蕾和期盼。
“足食”還不夠,還要“豐衣”,吃飽了,還要穿暖嘛。我們家鄉的人,採辦年貨,買新衣服,主要去兩個地方,一南一北,戶縣的大王鎮和咸陽市區。兩個距離都是十公里左右,得走過鄰村才能到鹹戶路上搭車,幾乎每輛車都人滿為患,擠滿了去買年貨的人。有一次,和爸爸媽媽去咸陽凌雲商場買衣服,我都快被擠得倒在地上,但心情卻很愉悅,因為除了買新衣服,還能買到各種貼畫和書呢。穿新衣當然開心,但我印象最深的卻是有一次回來路上餓了,爸媽帶我進飯館吃了糖醋鯉魚,記得那是我第一次在飯館吃飯,也是第一次吃魚,原來是如此之香啊!吃到最後,我站在凳子上把半個身子都趴到桌上了。如果沒記錯的話,那頓飯花了十幾元錢。後來很久,大人們說下館子吃飯花了多少錢,我總要換算成能吃多少次糖醋鯉魚。
在村裡,爸爸算是一個文化人,家裡有不少的藏書,還寫得一手好毛筆字。每年除夕那天,他都在家裡擺好桌椅,放好文房四寶,義務為鄉親們寫春聯。從早上開始,家裡來人就絡繹不絕,熱鬧非凡,到晚上春晚快開時人們才逐漸散去。我常常就站在旁邊看爸爸寫,一邊品讀對聯,一邊不停問問題,然後又看他的幾大本對聯書,對傳統文化便有了一定的愛好。雖然那時不需要我來磨墨,可我站在旁邊也算是飽聞墨香了,對我而言,墨香也是年味兒必不可少的一種味道。
說起年味兒,怎能少了瀰漫在空中的爆竹味兒呢?越臨近過年,這種味兒就越濃,直到除夕凌晨,千門萬戶曈曈聲響,那硫磺火藥的味道就飄蕩在空中,真是好聞呢!
說起放炮,媽媽老阻止我,說某某放炮炸傷了手等等,可是她怎能擋住夥伴們的呼叫呢?男孩子比賽誰膽大,放雙響炮、二踢腳,在慫恿之下,我也顫巍巍地點了火柴去點引芯,一點就捂著耳朵跑,結果發現總是沒點著,往往要試好幾次才能成功。雖然害怕,但成功之後那種成就感也蠻好的。對孩子們來說,鞭炮一次放完太可惜了,我們會偷偷把家裡的一兩串鞭炮拆成一個個小炮仗,然然一個個點著放,那樣就可以玩得久一些。
過年會收到親戚送的各種造型的燈籠,在小孩的眼裡簡直是美輪美奐。正月十五前後幾天的晚上,家家大紅燈籠高高掛,我們會呼朋喚友,打上小燈籠,成群結隊地玩耍嬉鬧。我們跑到誰家門口喊著搗蛋的口號要糖吃,沒有誰會不給的,大過年的都討個吉利。最有意思的就是撞燈了,就是各拿自己的燈籠互相對撞,看誰的燈籠先被撞著火。為了固定蠟燭,我們用筷子協助固定,下面還吊個小蘿蔔。就算燈籠被撞著火了,輸的也不惱,大家還一起開心地用腳踩,象徵著踩黴運,一年都交好運,踩完回家拿了新燈籠再來撞個輸贏。
一般而言,正月十五鬧元宵,意味著年就算過完了。但我們家鄉一帶卻不是,我們過了正月十八才能算過完年了。因為那天有一年一度傳承久遠的“鹹長八社十八接爺”活動,後改名為鹹長八社鑼鼓大賽,每次都要評比名次,各村都非常重視。這是一場由長安、咸陽交界處共八個村子輪流舉行的迎送佛像(一佛二菩薩)的活動,有百年曆史了,規模很大,遠近有名。各村從年前就開始操練鑼鼓了,熱情很高,據說曲調都是唐朝遺落的軍樂古音呢(有人說就是大名鼎鼎的《秦王破陣曲》)!聽起來真是有些慷慨激昂的感覺!比賽那一天更是熱鬧非凡,各村列隊行進,敲鑼打鼓,競相爭魁,那牛拉鼓大得驚人,敲的人也賣力表演,把北方漢子的精神氣都展露了出來。賣各種小吃、日用品的都來了,路都不夠站,很多人踩在地裡,我那時總覺得會把麥子踩壞了,大人卻說冬天的麥子不怕踩,踩了反而長得更好。我當時寫過日記記載當時的盛況和自己激動的心情,現在看來還能想見那種熱鬧的場景。除了目睹鑼鼓大賽的盛況,我小時候喜歡的各種吃食,如豌豆糕、炒涼粉、甑糕等,都可以一網打盡了,這也是過年的味道啊!
不少人都說年味兒淡了,可能的確如此。但也許是因為我們的生活質量提高了,啥都不缺了,或者長大了,追求不同了。所以不覺得肥肉、燉肉等吃食有多麼美味;而春聯滿大街都有賣的,不需要讓爸爸寫了;不覺得一場鑼鼓大賽值得大老遠跑回去看;不覺得放炮能有多麼刺激;小孩子也不知道燈籠可以撞著玩了,就算知道,也找不到小夥伴們來撞了;就算找到了小夥伴,作為家長,也開始擔心著火了。於是年味兒就這樣變淡了。
真有些想念兒時故鄉的年味兒啊!
2020年1月21日
作者簡介:
張立,陝西省作協會員,陝西散文學會青年文學委員會副秘書長,長安作協秘書長。出版有散文集《要有光》,歷史文學《元和中興》,詩集《時光漫步》。
主播簡介:
周小良,陝西富平作協、長安作協和陝西青年文學、陝西散文學會會員,文景詩歌會、三秦歡樂頌平臺主播,文稿、音訊多見相關文學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