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嘉靖年間,有一個窮苦的書生名叫竇文,今年已有23歲,他的家庭異常貧苦,他的父母為了能讓他安心讀書,把家中僅有的紅薯煮了給他送去,而父母二人靠吃樹皮充飢,這些事情,竇文一直不知道。
這天,竇文帶著一籃子紅薯和7個雞蛋上路了,他要進京去趕考,臨走時他對父母說,“請二老放心,孩兒這次進京趕考一定能榜上有名,如果孩兒不能考中,將誓不回家。”
竇文走了有半個多月,這天晚上,天上下著暴雨,他的紅薯和雞蛋都吃完了,衣服也都淋溼了,他是又冷又餓,突然,前方出現了一座古寺,這座古寺坐落在山林間,雖然不大,但燈火通明。
竇文心想,這座古寺的香火一定鼎盛,待我進去討口飯吃,找間安靜的房間徹夜苦讀,此次一定要榜上有名,不能辜負了父母對我的一片苦心。
“咚咚咚!”
竇文敲了敲門,很快,一個和尚提著燈籠打開了門,竇文趕忙謝過,“師父您好,我是進京趕考的書生,想在您這裡借宿一晚,您看能否行個方面,當然,如果沒有房間,柴房也行,我可以將就。”
和尚將竇文請進了寺廟裡,給竇文安排了一間書房,又給竇文端來了飯菜,竇文正想感謝,和尚卻出去了,沒多久,隔壁屋裡就傳來和尚敲木魚的聲音。
竇文喝了粥,頓覺身體暖和了很多,他拿出書本開始背誦,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
可沒過多久,竇文就覺得有些心煩,因為和尚在隔壁唸經,他每每背誦到關鍵時刻,總是想不起來後面的內容,在加上考試的日子很快就要到了,他的心情非常緊張。
於是,竇文放下書本,來到隔壁房間,他推開房門剛想說話,卻發現和尚並不在這裡,而這時候,敲木魚的聲音也消失了,“奇怪,我剛才明明聽到有人在這間房裡敲木魚的,怎麼一轉眼,人沒有了,敲木魚的聲音也消失了。”
就在竇文準備離開時,門外走進來一位書生,這位書生像是沒有看見竇文一樣,徑直走向了書架,而他的身體居然從竇文的身上穿了過去,好像是虛無一樣。
書生從書架上取出一本“論語”,開始埋頭苦讀,讀完“論語”,書生又拿起一本“中庸”開始背誦。
“你好,我叫竇文,你也是進京趕考的書生吧,你叫什麼名字,我們可以結伴一起進京,也算是有個伴。”竇文試著向那人打招呼,可那名書生像是沒有聽到他說話,還在苦讀詩書,漸漸地,竇文發現此人讀書像是著了魔一樣,一本接著一本不停的讀,書桌上的粥一口沒吃。
就在他疑惑之時,門外走進來一位老母親,老母親端著一碗粥和兩個雞蛋放在書桌上,老母親滿臉慈祥地對書生說,“俊兒,歇會吧,先把粥喝了,你已經兩天沒吃飯了。”
書生聽到母親的聲音,這才轉過身來,他的臉上充滿了焦急之色,“娘,我不是說了嗎,明天就要考試了,我還有好多沒有背完,我沒時間吃飯的,娘,你別打攪我了。”
老母親想勸兒子喝口粥,可書生還是在埋頭苦讀,突然,古寺裡再次傳來敲木魚的聲音,竇文想起來那位和尚,他便走出房間去找和尚,他想問問和尚這是怎麼回事,那位書生又是誰,書生最後有沒有考上進士。
可是當竇文走出房間時,卻發現和尚正在大雨中唸經,竇文就說,“大師,你怎麼在雨中唸經,快進屋裡來吧,被雨淋溼了會感冒的。”
木魚聲停了,和尚抬起頭看向竇文,當竇文看到和尚的面容時,他的腳跟沒站穩,向屋中跌去,他慌忙從地上爬起來,口齒不清地喊道,“這怎麼可能,你到底是誰?”
竇文害怕了,因為當他看到和尚的臉時,他發現和尚和剛才那名苦讀詩書的書生長得一模一樣,所以他才會問出“你到底是誰這句話。”
和尚又嘆了口氣,他說,“曾經,我也是一名舉人,可我並不滿足於現狀,我希望可以進士及第,這樣,等我榮歸故里時,我的父母一定會為我而驕傲的。”
“那後來呢?”竇文問道。
和尚再次說道,“我本名叫劉俊,我的父母很窮,窮到什麼地步呢,家中只剩下一個土豆,我的父母為了把那個土豆留給我吃,他們撒謊騙我說,他們在外面吃過了。
那一天,我把家裡僅剩的一個土豆給吃了,我娘說,一定要考中進士,就這樣,我在我孃的希望中上了路,一路上,我邊要飯邊讀書,可是,進士又哪是這麼容易考中的,第一年我就落榜了。
那時候,我非常難過,我一想起我娘那期許的目光,我的心就好痛,於是,我下定決心,不考中進士不回家,就這樣,我在京城外面的破廟裡住了下來,每日除了苦讀詩書,餘下的時間我會去城裡代人寫信,好在我寫了一手好字。
時間轉瞬即逝,3年之後,我再次參加了進士之試,沒想到我還是落榜了,我不甘心,再次苦讀詩書,我一共考了10次,30年啊,我終於考中了進士,被分了官,可是當我騎著高頭大馬,帶著大紅花回到家鄉時,我的父母卻早已在20年前病故了。
村裡有一位老人告訴我,每當桃花盛開的時候,我娘就會到村頭的桃樹下向遠處張望,我娘說,“俊兒,你在哪,娘想你了,我和你爹身體好著呢,你一定要好好讀書,不用掛念我們。”
話說到這裡,和尚不再說話,他拿著木魚走到大雨中,敲著木魚念著經,但竇文知道,無論這雨下得有多大,也洗刷不掉和尚心中的遺憾。
第二天一早,當竇文醒來時,他發現自己睡在一座破廟裡,而昨日那座燈火輝煌的古寺卻不見了,長滿蜘蛛網的房間裡,昨日見到的那名和尚也不見了蹤跡。
而在房間的書桌旁,一具骸骨坐在椅子上,他的手裡還拿著一本“論語”,竇文頓時明白了,這具骸骨的主人應該就是昨夜他遇到的那名書生。
原來,30年前,這名書生進京趕考,一連考了10次都沒有考中進士,最後在這廟裡鬱鬱而終,而昨日竇文碰到的和尚,只是書生最後的執念,這個執念分兩種,一是書生沒有在父母身邊盡孝道而留下的遺憾,一是書生沒有考中進士而留下的遺憾。
而這兩種遺憾,是書生留給竇文的一道考題,就看竇文將如何作答了。
竇文明白了所有的事後,他挖了個坑將書生的骸骨掩埋,然後頭也不回地向老家走去,當他回到家中時,他的父母已經餓了好幾天了,如果竇文再晚回來幾天,恐怕他將再也見不到他的父母了。
從那天以後,竇文不再進京趕考,他用舉人的身份謀了個小小的官職,每日在家中孝敬父母,在他40歲那年,他的父母紛紛離世,也算是安享晚年吧。
竇文收拾東西,再次來到了他遇到和尚的那座古寺,夜裡,古寺依然燈火通明,和尚開門後見是竇文,便問道,“我給你出的那道考題,你若是答出來了,必能高中進士,如今,你答出來了嗎?”
竇文說,“20年前,你出的那道考題,我已經做了一半,今天,我將會把另外一半寫完。”
和尚微笑著說道,“善哉善哉,這樣,我的執念總算是可以消散了,你去吧。”
第二天,竇文找來一個木匠,打造了一頂棺木,將和尚的骸骨安葬後,他便前往京城,考試時,竇文非常灑脫,文思如泉湧,最後,他得了個榜眼。
從那以後,竇文就在和尚住過的那座破廟蓋起了一座宅子,取名“宅士第”,他將和尚和書生的故事刻在一座石碑上,警示後來的讀書人,“功名自然重要,不要忘記了養你的父母之恩”。
小編在這裡也對各位讀者說一句話,掙錢固然重要,可不要忘了孝敬父母,“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