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al 大愚愚見 大愚愚見 2021-12-28
以前我老家人給孩子取名字,非常有趣,有的名兒讓人啼笑皆非。孩子剛生下來,大人會給起一個“小名”,也就是其他一些地方稱呼的“乳名”,村裡人便都跟著叫起來。到報戶口或到學校上學的時候,會正式起一個“大名”,這所謂的“大名”,往往是按照家譜的排序來起。比如我們家家譜上規定,孩子的名字要依序從“子寶錫雲中建”來起名字。姓氏後的第二個字表示輩分,第二三個字的結合才是大人中意的名字。這些,農村都有非常嚴格的規定。長大了以後,小名是不許再叫的,在農村,如果孩子們之間喊對方爸爸的“小名”,那就相當於罵人,對方也以此還擊,下一步就直接動手打架了。
孩子的名字往往寄寓著大人們的希望和期盼。“大名”顯得莊重,最有趣兒的還是孩子們的“小名”。以前的農村重男輕女,在給孩子起名上明顯會表現出來。一般第一胎生了男孩,往往歡天喜地,舉家同慶,人們問起,常常會說“生了個大胖小子;若是第一胎生了個女孩,不會很高興,一般也不會表現出厭煩。有人問起,往往會說“生了個小丫頭”。倘若是二胎生的還是女孩,那母女的日子就不好過了,可能被冷眼相加。全家人急切地盼個男孩,表現在第二個女兒的名字上,常常叫做“領弟,換弟,轉弟,招弟,引弟……等等”,祈禱冥冥的命運眷顧。碰巧第三胎果真生了男孩,那自然會讓全家人寵愛無比。對於二姑娘的尷尬身份,村子裡就有了這句俗語:“大的疼,小的嬌,二把檔子不打腰”,就是講第二個女孩是多餘的,話是這麼說,但父母還是疼愛這個孩子。不知是巧合還是其他原因,通常家裡女孩多的,二女兒都生得漂亮高挑,性格往往也比較溫柔。
我小時候農村沒有實行計劃生育,農村人不認可獨生子女,村子裡很少有一個孩子的。即便是第一胎生了男孩,也還是會繼續生娃。還有一個奇怪的現象,村子裡富裕的家庭女孩多,貧窮的家庭男孩多。雖說重男輕女,但是對於本來生活就很窘迫的人家,孩子多了也便不稀罕,尤其是有幾個男孩的,還要考慮給男孩兒蓋房子,娶媳婦兒,那是一筆很大的花費,對於家長們來講,負擔是很重的。因此,名字便取得隨便了些,通常以物品命名,比如就有哥仨叫“秤砣,秤桿,秤盤”,有的女孩多的還叫“大辮兒,小辮兒”,甚至直接叫“二丫頭、三丫頭”大概是孩子多了不金貴,沒有新鮮感吧。
中國傳統裡有“隔輩親”一說,也就是祖父母更加疼愛孩子,在農村尤其是爺爺奶奶於長孫,這樣的孩子都是家裡的寶,但越是金貴,取名卻越下賤,因為農村人篤信“賴名好養活”。我們那一帶一般取名都帶有“…少,…臭,…蛋等等”,比如姓劉就叫“劉少,劉臭…”;一般第二個男孩會叫“二蛋”,以示第二個男孩也是珍貴的。還有的是以屬相來稱呼狗年的,就叫“小狗”,牛年的就叫“老牛”。老家常常有這樣的情景:夕陽西下,一家人搬桌子吃飯,有一個孩子還沒有回來,媽媽便走到大門口,招呼著:“小狗啊,快回家來吃飯哪!”
農村的老人們往往記不起四鄰八方孩子們的大名,他們喊著孩子們的小名,看著他們長大,因此對小名情有獨鍾。老人呼喚孩子們的小名是那麼慈愛、親切、融洽。等到孩子們長大結婚生孩子了,老人們不再喊小名了,便加上孫子孫女兒的名字去稱呼:“誰誰誰他爹”,“誰誰誰他媽”,好像再稱呼小名不恰當,要維持長大的孩子們的尊嚴,但稱呼大名又不習慣。
如今,農村人給孩子起名字和城裡人已經沒有了區別,甚至有一部分人已經不再按家譜去給孩子取名字,孩子們的名字富有文化內涵的明顯多了。當然,一些大家都認為“好”的名字,同質化又比較嚴重,尤其是一些倆字的名字,幾乎一個村就出好幾個張麗、李強等沒有任何特點的名字。想想以前村裡那些別有特點的名字,那些逐漸逝去的鄉俗,不免又讓人心生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