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於趙宋之世。誠然,宋代軍事上不如遼、金、西夏、蒙古,內政上被冗官、冗兵、冗費等“三冗”拖累,導致積貧積弱。不可否認的是,宋代的文化成就卻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而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初創者趙匡胤的開明政策。
宋太祖抑制武人的同時必然要讓文人的力量足夠與武人相抗衡,至於他內心如何看待文人我們無法得知,但他又的確留下了“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這一祖訓。隨著文人的地位慢慢提升,文化上也漸漸迎來繁榮,四大文明有三個出現在宋代。
隋開創了科舉制度,唐代繼承並稍加改善,隋唐有科舉選拔人才,但門閥依然存在,直到唐末朱溫一口氣殺了四十多位大臣,門閥才徹底退出中國政治舞臺。五代亂世,有兵有糧就是王,文人的地位一落千丈,科舉又弊端叢生。是故,宋太祖採納大臣的建議,對科舉制做出了改革。
科舉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四塊,一曰鎖院制:確定考官後,將他們鎖於貢院中,斷絕與外界的聯絡,避免出現考官向親友洩露試題的現象。二曰彌封制:考試結束後,由專人將試卷上的考生個人資訊用紙糊住,再交考官評判。最後統計成績時,才能拆封公佈姓名,否則即為作弊。
三是謄錄制:考試結束後,由專人將考卷重新謄錄一遍,再交考官,防止考生在試卷上書寫標記、暗語。四是別試制:針對考官的子弟特設考場,另派考官監考、閱卷,防止徇私舞弊現象的出現。同時,對大臣權貴的子弟還要複試,以甄別是否有人利用權勢將無能子弟的成績拔高。
這套改革下來,科舉相比以前公平性大大提高,一些出身寒微、有才有能之人憑藉科舉進入朝廷,宋代很多中樞高官莫不來自於科舉,文人地位的提高勢必帶來文化的繁榮,加之皇帝的重視,宋代文學藝術、科技水平居於同時期的世界前列。
趙匡胤這個人雖說是武將出身,可他非常重檢視書建設,在穩定內政、開疆拓土的同時還不忘搞一搞圖書館建設,宋代的府庫因此藏了很多書,這反過來又促進了朝中文人們的閱讀水平、知識水平的提升。
大家來看一組資料,宋初,史館、昭文館、集賢院有書1萬2000餘卷。乾德元年,平荊南,收書以充三館。乾德三年,平後蜀,收書1萬3000餘卷。開寶九年,平南唐,收書2萬餘卷,又收吳越書萬卷。宋廷還廣泛徵集民間藏書,視其書籍價值,委以獻書者官職,如涉弼、彭幹、朱載三人獻書1200餘卷,被賜以科名。
透過徵集和獻書,開寶年間,朝廷藏書增至8萬餘卷,這為北宋官府藏書奠定了基礎。而這些,都算是趙匡胤的功勞,他自己愛不愛看書不重要,重要的是北宋的館藏書籍變多了。
一個年少時喜歡騎馬射箭、打架賭博的少年,一個成年時效命於疆場、殺敵建功的武夫,卻是一個文藝範十足的大叔,有頭腦,愛藏書,心裡又仁慈,所謂造極於趙宋之世,全賴於他開了一個好頭!
(宣告:本文圖片來自網路,如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