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天下大亂,一個無名小吏,利用改朝換代之際,將吏部庫房中儲藏的各類公文案牘、制度典章資料,全部裝車運回了自己家中藏了起來,不得不說他眼光獨到。可是他的自私貪婪,讓他利令智昏,最後被斬首示眾,真乃可悲至極。可是這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從中吸取教訓呢?
清朝順治初年,在京城有一個非常有權有勢的低階官員,此人姓潘,但是歷史資料上沒有記載他的名字,我們這裡稱之為潘某。潘某的祖父叫潘若,父親叫做潘世,兩人在明朝崇禎年間都在吏部當官,因此,潘某可以說是出身於官宦世家。
明末闖王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自縊煤山,明朝滅亡。潘某的祖父和父親卻趁著明朝滅亡前夕混亂之際,將吏部庫房中儲藏的各類公文案牘、制度典章資料,全部裝車運回了自己家中藏了起來。
清軍入關,順治帝定鼎中原,建都北京。當時戰亂初定,百廢待興,無論是民間秩序還是朝廷六部的典章制度,都需要重新制定,要制定制度就要有明朝的舊規章來參考,可是當時的官員們都沒有儲存明朝遺留的公文案牘,根本無法學習借鑑。此時都束手無策。
這時候,潘某站了出來,他當時只是吏部的小官吏之一,他既懂得前朝的一些法規又因為家中藏有明朝吏部大庫的典籍檔案,所以他對吏部整個機構的執行制度瞭如指掌,當然他就成了當時吏部權威,很多的事情官員都有求於他。當然潘某也認為有機可乘,從中鑽空子,為自己攫取最大的利益。
一開始,潘某的影響還只限於吏部,隨著潘某的威望越來越大,不僅僅吏部,連其他五部的小吏們也紛紛將潘某視為宗主,潘某也藉此掌握了禮、兵、刑、工、戶部的人脈資源和動態,權勢越發的炙手可熱。很多封疆大吏為了讓潘某為自己美言幾句,紛紛向潘某行賄,潘某很快就積累了鉅額財富,史料稱之為“疆臣日輦金其門,富至累鉅萬。”
潘某發跡後,在京城修建了豪華的大宅第,裡面有私家園林,亭臺樓閣,美輪美奐,奢華程度堪比王公貴族。潘某在家中修建了兩條長廊,每個長廊分三個大房間,總共是六個大房間。潘某將這六個房間分別取名為:吏部房、戶部房、禮部房、兵部房、刑部房、工部房,分別處理對應衙門的公文案牘。凡是有來尋求潘某辦事的人,按照六部的劃分,需要進那個房間,就進那個房間,就會有人來接待、處理。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潘某將六部衙門開在了自己家裡,著實未把皇帝放在眼裡!
各大部來辦事的人,無論是公事還是私事,不論作奸犯科,還是投機鑽營、徇私枉法,最後都有潘某來負責託關係搞定。但是有一點,那就必須按照潘某的要求付銀子,否則會遭到潘某嚴厲的報復!潘某為了辦事方便,在家中私自刻印了很多朝廷六部的公章,這種公章和六部衙門的簡直一模一樣,用這種偽造的印章蓋在假文書上,將真的文書替換,各地的官員壓根就無法分辨!
潘某自知得罪人太多,為了自保,也為了追求威風,在家中豢養了很多亡命之徒,作為自己的爪牙和耳目,一旦有人惹了潘某,潘某就會命令這些爪牙前去暗殺,也查不出是誰殺的,潘某搞得這麼囂張,早已臭名遠揚。時間長了,潘某的所作所為也就流傳到宮中,清世祖皇帝順治也有耳聞。
一天,順治皇帝找來大學士陳名夏詢問潘某之事是否屬實,陳名夏害怕潘某報復自己,就沒有說實話,只是對順治虛與委蛇。順治見大學士陳名夏都不敢直接舉報潘某,可見潘某平時有多麼的囂張跋扈,這種人必須嚴懲,於是順治帝大發雷霆,命令九門提督帶兵前往潘某家逮捕潘某並抄家,然後將潘某押解到刑部治罪,潘某的幾十個黨羽也被一併擒獲。按照大清律例,順治下旨將潘某處死,潘某的黨羽分別治罪,從此之後,“京師為之肅然。”
當初,九門提督在潘某家抄家的時候,搜到了兩個大箱子,裡面是潘某和朝中文武大員、各省封疆大吏的來往信件,發現信件的官吏不敢隱藏這些信件,就把這些信件全部呈給了順治皇帝。順治皇帝知道此案牽連的文武大員太多,如果自己深入追查下去,恐怕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所以順治皇帝就命人將這些信件統統燒燬,算是給了文武百官一個臺階下。
第二天,順治皇帝到南書房,對某翰林說:潘一個小吏,治之甚易。名夏輩何以怕他到這種程度?某翰林回答說:潘耳目眾多,人脈很廣,恐怕朝廷未必徹底根治,就會牽連自己招惹災禍。世祖微笑說:你告訴名夏,今後可以安心了。後來順治皇帝經常用他來做例子告誡大臣。
摘自:清《檮杌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