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共敵不如分敵,敵陽不如敵陰。
探源故事:
此計名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戰國時期,中山國本來被魏國收服了,但趙國卻趁著魏國國喪把中山國搶走了。為報失去中山國的舊恨,魏國派大將龐涓去攻打趙國。趙國情急之下只得向齊國求助,並以中山國為答謝齊國的禮物。小國的命運就是這樣,被大國玩弄於股掌之中,古今都一樣。
齊國答應了趙國的請求,命田忌為帥、孫臏為軍師出兵支援。田忌想直接去趙國都城邯鄲跟魏國軍隊正面對峙,孫臏卻不同意,他說:要想解開結成一團的亂麻,不能用力扯拽;要想平息爭鬥,不能直接參與進去跟著打,而是要抓住要害,乘虛取勢,讓雙方因
受制約自然而然的分開。現在魏國派出精銳部隊攻打趙國,是朝著必勝去的,如果我們迎著魏軍去,恐怕要遭到重創。不如我們去圍攻魏國都城大梁,大梁危急,龐涓必然班師,邯鄲之圍自然就解了,隨後我們在龐涓回師的途中埋伏,肯定會打敗他們。
齊軍依計而行。果不出孫臏所料,魏軍聽說都城被圍,不得已從邯鄲撤軍,歸途中在地勢險要的桂陵遇到了齊國的伏兵,魏軍潰不成軍,幾乎全軍覆沒,龐涓收拾殘部退回大梁。齊軍大勝,趙國之圍不攻自破。這便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圍魏救趙”的故事。
經典戰例:
諸葛亮巧計退曹兵
《三國演義》中魏蜀吳三國曹魏最為強大,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總有吞併天下之野心。東吳水軍大都督周瑜剛死,曹操就想趁機南下徹底消滅孫權,卻在此時得到訊息,劉備正厲兵秣馬準備攻取西川。劉備如果得到西川,如虎添翼,再想攻打劉備就不那麼容易啦。可先去攻打劉備,又會失去消滅東吳的大好機會。左右為難之際,謀士陳群為曹操獻計:直接帶兵攻打孫權,孫劉本為唇齒之盟,東吳遇難必定求救於劉備,劉備救東吳,就不能再打西川,如果不救,就會失信於天下,再對付他就容易多了,曹操依計而行。
東吳果然向劉備求援。救會失了取西川的機會,不救會失信於天下,劉備拿不定主意。諸葛亮獻上一計:主公既不必放棄西川,也不必出兵東吳,只需給馬超寫一封信,勸他攻打曹操,因為馬超的父親馬騰是曹操殺死的,殺父之仇不共戴天,馬超一定會起兵攻打,到時候曹操首尾不能兼顧,自然從東吳撤軍。
馬超看到劉備的信,果然率20萬大軍殺向關內,連續攻下了長安、潼關。曹操急忙回師西北,根本無心再打東吳。東吳之圍立解,劉備取西川的計劃也沒耽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