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因為是否對德宣戰的問題,北洋政府爆發了府院之爭。因為段祺瑞身後有著北洋系各省督軍的支援,很快就佔據了上風。然而黎元洪始終不肯簽署宣戰提案,段祺瑞只得另想他法,決心先讓國會透過宣戰提案。段祺瑞沒想到的是,他的部下傅良佐竟然在這個時候辦了件壞事,使得他不得不再度出走天津。
黎元洪當時不肯簽署提案的理由就是國會還沒有透過,他這個大總統不願意先走這一步。段祺瑞一想,既然如此,那自己就先按程式走,等國會通過了,黎元洪總沒理由了。為此,段祺瑞在5月8日將提案拿到眾議院討論時,還曾經親自前往現場,回答議員們提出的問題。
在段祺瑞看來,目前的戰局來看,協約國必定會獲勝,中國只要參戰,國際地位將得到很大的提升。因為此前日本已經給了段祺瑞保證,中國宣戰後只需要派出民工前往歐洲戰場,不需要出兵。所以段祺瑞也給議員們做出了保證,宣戰過後不會有任何實質性的參戰舉動。當時對段祺瑞很有非議的一點是西原借款一事,國會上也有人提了出來。針對這個問題,段祺瑞自然不肯承認,全部予以否認。
當時的眾議院議長湯化龍是段祺瑞的支持者之一,雖然有不少人提出了疑問,但整體上依然支援宣戰的人更多,就連時任內務總長的範源濂都認為宣戰提案在正式表決時可以透過。誰也沒想到的是,就在5月10日,眾議院正式表決當天,鬧出了一番意外。造成意外的人是陸軍次長傅良佐。更為尷尬的是,這位傅良佐還是段祺瑞的親信。
傅良佐字清節,是湖南乾城人,早年出身於保定學堂,是段祺瑞的學生。後入日本士官學校。傅良佐原本是袁世凱的部下,袁世凱死後歸附段祺瑞,當時在內閣出任陸軍次長。與靳雲鵬、徐樹錚、曲同豐並稱段祺瑞手下的皖系“四大金剛”。
傅良佐這人一貫自以為是,喜歡出風頭,愛耍小聰明。袁世凱當政時,任命他為軍事處處長,本來對他還是挺重用的。可是1912年,袁世凱邀請孫中山、黃興進京商討國事時,他卻弄巧成拙,失去了袁世凱的信任。為了拉攏國民黨,孫、黃二人進京後,袁世凱在居仁堂大殿舉行盛大晚宴,招待兩位國民黨巨頭。
宴會開始後,袁世凱首先致歡迎辭,接著孫中山、黃興依次講話。畢竟第一次見面,大家說的都是一些場面上的話,不涉及政治話題。這個場合本來輪不到傅良佐講話的,可他偏要表現自己,站起來說了一通。更為致命的是,傅良佐這一番話讓整個宴會的氛圍都不對了。
傅良佐上臺以後先是恭維孫中山,接著又恭維袁世凱,他說著說著便轉向政治,竟然批評起了國民黨來。袁世凱當時很不高興地打斷他說:“我們今天主要是歡迎孫先生、黃司令,不要說那些題外的話。”事後,他又責怪傅良佐不該多事:“那些是我們背地裡的話,你怎麼未經我事先許可,就隨便講了出來呢?”經過這件事情後,袁世凱就不大重用傅良佐了,認為他處事不得體。
傅良佐投靠段祺瑞以後,得到了重用,他對段忠心耿耿,特別是在對德問題上不遺餘力,甘效犬馬之勞,這又是段祺瑞十分欣賞的。本來,段祺瑞最信任的人是徐樹錚,可由於徐樹錚本身不同意對德宣戰,被段祺瑞派去國外考察了,因此,陸軍部的事便全部交給了傅良佐。
傅良佐大權在握,自然是想表現一番。之前就是傅良佐召集各省督軍、代表,讓他們組成督軍團,給了黎元洪很大的壓力。如果說召集督軍團還多少發揮了一點作用的話,那麼,這次“公民團事件”卻是臭得不能再臭的一步棋了。
5月8日,段祺瑞親自前往國會之後,對德宣戰提案定於10號付諸表決。這是十分關鍵的一步。當時,對於這個提案,各界反應不一,到底能不能透過,段祺瑞心裡並沒有絕對的把握。宣戰一事,自從3月份對德絕交以來,早已經鬧得滿城風雨了。
從府、院兩方面說,雙方均知參戰對中國有利,但由於打著各自的小算盤,你同意,我就偏要反對。就像黎元洪的手下大將丁世嶧所說:“對於參戰本身我是贊成的,但段祺瑞主持參戰,那我就必須反對到底。”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場爭鬥已經遠離了宣戰本身,成了一種派系之爭,甚至是義氣之爭。從國會方面講,國會議員中大多數對於外交沒有多少研究,人云亦云者居多。加之國會內部派系林立,思想無法統一。儘管湯化龍、梁啟超從中游說、拉攏,但宣戰提案的表決仍是前景難料。
最讓段祺瑞擔心的是,他透過宣戰向日本借款的訊息似乎已有風聲傳出。8號的眾議院會上,就有議員當面向他提問。如果這件事得到了證實,那麼事情就會變得更加複雜。因此10號的表決顯得至關重要。段祺瑞身邊人也非常擔憂,但卻拿不出更好的辦法,只有傅良佐信心滿滿。他認為:“國會要是不透過,就直接解散國會。”
對於他的這個想法,其他人都不贊成。吳光新認為:“解散國會容易,但從法律上講不通,容易引起社會各界的反對。”曾毓雋也認為:“國會是民意機關,不是說解散就解散的。”傅良佐卻聽不進這些意見,在他看來,有槍桿子撐腰,還怕這些手無寸鐵的議員能翻了天?
曾毓雋害怕傅良佐搞出事情,還特意提醒他:“無論如何,從程式上講,國會這一關是要過的。但國會既是民意機關,如果各地老百姓都支援宣戰,那國會就不好公開反對了。即使通不過,我們也有話好說。”傅良佐一下子就有了主意:“這還不好辦,什麼民意不民意的,我們搞出來不就是了,多發幾個電報還不容易嗎?”
在傅良佐的策動下,不久後,各地人民團體果然紛紛打來電報,表示支援宣戰,而且北京城中還出現了一些“自發”的群眾隊伍。他們手持白色小旗,自稱是些什麼“五族公民”“陸海軍人代表”等等,強烈要求對德宣戰。這些當然都是傅良佐搞出來的。可惜的是,傅良佐立功心切,辦事漏洞太多。事後有人發現這些所謂的各地人民團體的電報,大多是傅良佐派人從北京電報局發出的。這件事被報界揭穿以後,頓時一片譁然,弄得段祺瑞大丟顏面。
這還不算完,緊接著傅良佐的“好戲”又登場了。5月10日下午,眾議院集會討論宣戰提案時,“公民團事件”發生了。
那天國會開會前,成群結隊的自發“公民”不知從哪裡冒了出來,早早地圍住了國會大樓。他們搖著小旗,喊著口號,強烈要求對德國宣戰。議員進場時,他們就強行散發“請願書”。那些“請願書”上充斥著威脅、恫嚇之語。有的議員拒不接受,“公民”們便蜂擁而上,推推嚷嚷,不肯讓議員離開。一番鬧騰下來,有的議員衣服釦子被拉扯掉了,有的議員甚至還捱了黑拳。
一時之間,國會大樓前面叫罵聲、呼喊聲,各種聲音響成一片。但站在大樓門口的軍警卻對此置若罔聞,任其胡鬧下去。“公民”代表們看到這個情景,便愈發猖狂了。他們公然闖進議長辦公室,圍住了眾議長湯化龍,蠻橫地要求允許“公民”代表列席眾議院參加討論,並聲稱今天要是不透過宣戰提案,他們絕不甘休。
眼看場面一片混亂,議員們怒不可遏,集體要求罷會,以示抗議。有些議員開始舉起手高聲喊道:“我們走,大家現在就走,今天不開這個會了。”他的號召立即得到響應。“公民”們一看情況不妙,立刻堵住大樓的所有出口,不準議員們離去。一番混亂之中,又出現了扭打現象。人群中亂糟糟地喊著:“今天誰要是敢走就揍誰。”“今天必須透過提案才能走。”“議會必須同意對德宣戰。”
不久後,又有人帶頭開始砸起了停在門外的車輛。這些車輛都是議員們來開會時乘坐的,有私家車,也有臨時租借的。“公民”們蜂擁而上,大聲喊叫著,對著車輛就是一通亂砸,除了個別車子跑得快,大部分均未能倖免,全都被砸了個稀爛。這一番鬧下來,大樓門前很快就是一片狼藉了。
眼看情勢越來越混亂,眾議長湯化龍急得四處打電話求援。電話打到總統府,開始時黎元洪不在,不知道是誰接的電話。他只回了一句:“這事找總統沒用,你去找總理吧。”湯化龍一聽就火了,立刻問道:“你是誰?”那人卻不說話了,直接“啪”的一聲,把電話結束通話了。無奈之下,湯化龍又將電話撥了回去。這一回總算找到了黎元洪,但黎元洪也沒辦法,他只是說,他會轉告段總理,請他前來解決。
無奈之下,湯化龍只得又給國務院打電話。雖然段祺瑞不在,但接電話的人答應立即會報告給總理。段祺瑞當時正在自己家中,他接到報告後,以為只是一點小事故,也沒有多理會,只是讓人打電話給京師警察總監吳炳湘,命令他火速趕去國會大樓,維持現場治安。
吳炳湘奉命趕到國會大樓以後,一看“公民團”那副陣勢,立刻知道這幫人肯定是有來頭的。再加上傅良佐此前曾派人打過招呼,吳炳湘便以為這事是段祺瑞搞出來的。至於段祺瑞給的命令,吳炳湘則認為是段祺瑞在故意唱“紅臉”,於是他索性按兵不動,虛於應付。
“公民團”一看警察也不管自己,他們就鬧得更兇了,呼喊聲一陣高過一陣。而會議廳內,議員們的激憤也達到極點,根本不願意繼續開會。湯化龍想穩住大家的情緒,以便繼續開會,但根本無人理睬。議員們一看形勢,知道了段祺瑞脫不了關係,紛紛要求總理到會做出解釋。
湯化龍只得再次打電話找段祺瑞,轉達議員們的要求,同時報告事態的發展。段祺瑞這時候才發現事情比自己原先想象的要嚴重得多,一番瞭解後,他知道這是傅良佐搞出來的,氣得忍不住開始大罵:“愚蠢,清節(傅良佐的字)真是愚蠢。”不過現在怎麼罵傅良佐都沒用,擺在段祺瑞面前的是,如何才能平息事態。
為了擺脫困境,段祺瑞讓司法總長張耀曾代表自己去向議員們解釋,但張耀曾卻不肯蹚這渾水,他推辭說:“議員們指名要總理去,我去怎麼能代表呢?”無奈之下,段祺瑞只好讓內務總長範源濂前往。範源濂自然也不願意去,但他推脫了幾番都沒有能推掉,只得硬著頭皮去了。範源濂臨走前,段祺瑞還特意交代他要好好勸說大家。直到這時,段祺瑞還做夢能夠使會議如期進行。
然而,範源濂根本無法應付現在局面,更別提平息事態。“公民”們繼續圍困國會大樓,而議員們也橫下心來,堅持罷會。雙方就這樣僵持著,一直到夜幕降臨,依然毫無轉機。段祺瑞迫不得已,只好親自出馬了。晚上19點左右,段祺瑞在大批軍警的嚴密保護下,趕到了會場。
段祺瑞向議員們一再解釋:“此事我毫不知情,發生了這種事情,我和諸位一樣感到吃驚。我既然來了,諸位的安全不會有問題,這一點可以放心,還請大家不必驚慌。”不過對於解散圍困議會的“公民”,段祺瑞則聲稱:“人民進行和平請願乃是法律賦予的正當權利,我們不能採取武力干涉,否則會造成軍民衝突和不幸流血事故。到了那時,誰也無法承擔這個責任。不過我保證將盡全力,透過和平勸導的方式,儘快平息事態。”
只可惜,所謂的和平解決完全是段祺瑞一廂情願的想法。請願的“公民”們對於所謂的和平勸導根本置之不理,仍然繼續團團圍住大樓。很快一個多小時過去了,事情依舊毫無進展。這時候已經是晚上21點多了,守在外邊的“公民”們大約是等得不耐煩了,開始用磚瓦砸向大樓,一時之間,周圍不斷傳來“砰砰”的響聲和玻璃破碎的“嘩啦”聲。
到了這時,段祺瑞自己也忍不下去了,他把吳炳湘叫到面前,直接命令道:“我給你半個小時時間,必須馬上解決這個事。”吳炳湘卻很無奈:“他們不散,我能怎麼辦?請總理訓示。” 段祺瑞一聽就火了:“這種事不要問我,如果你幹不了,我就另外換人。”吳炳湘一看這種情況,也顧不了許多了,趕緊調來騎警,強行驅散了大樓外的“公民”。
這時候已經是快晚上22點了,雖然“公民”團已經散了,但會也開不下去了。結果可想而知,不僅當天的表決泡了湯,而且事情徹底搞僵了,段祺瑞對此懊惱極了。雖然“公民團”事情是傅良佐揹著段祺瑞,自己指使人乾的,但很多人都認為這是段祺瑞在幕後指使的。傅良佐的“不達事理”又一次把事情搞糟了,而段祺瑞也跟著倒黴了。
“公民團”事件造成了十分惡劣的影響,全國一片譴責、抗議之聲。報界不斷披露事件的真相,各地函電交馳,強烈要求嚴厲查處、懲治暴徒們。事件發生的第二天,黎元洪就下令內務部,捉拿滋事暴徒。孫中山、章炳麟等人也紛紛致電黎元洪,要求嚴辦“公民團”。孫中山還就段祺瑞派人疏通宣戰案一事給以書面回覆,堅決反對宣戰。
與此同時,“公民團事件” 發生的當天,農商總長谷鍾秀憤而辭職。第二天,司法總長張耀曾、海軍總長程璧光也分別提出辭呈,而外交總長伍廷芳則離開了北京,一下子內閣只剩下段祺瑞一個“光桿總理”。黎元洪心中暗喜,忍不住幸災樂禍地道:“我看段合肥這獨角戲還怎麼唱下去?”
面對嚴重的危機,段祺瑞只得打算接受張國淦的勸告,暫時引退。辭呈都由秘書擬好了,但卻被徐樹錚勸阻了。徐樹錚此前被派去歐洲巡視,現在剛好回國,雖然他不贊成宣戰,但卻對段祺瑞非常維護。聽說段祺瑞要辭職的訊息後,徐樹錚便跑到國務院,大罵張國淦居心叵測,肯定是黎元洪派來的臥底。他還從秘書手中要回辭呈。當面撕毀。
徐樹錚對段祺瑞說,辭職就等於屈服,正中了黎元洪的下懷。他認為:“那些內閣成員要辭職就讓他們辭吧,總理可以另外找人來接著幹。”徐樹錚的意見得到了段祺瑞大多數幕僚的支援,他們都主張段祺瑞重新組閣。段祺瑞在他們的勸說下,改變了主意。一邊醞釀新的閣員名單,一邊則授意督軍團繼續施加壓力,試圖挽回局面。
5月14日,滯留北京的部分督軍和代表們特意宴請了協約國駐京公使,再次表態將會支援宣戰,就連先前投有入京的張作霖也跳出來支援段祺瑞,強烈要求對德宣戰。遺憾的是,這一回國會拒絕了合作,這讓段祺瑞變得進退兩難了。
更糟糕的是,5月18日這天,又一條壞訊息傳來。英文《京報》披露,段祺瑞與日本秘密簽訂了一億日元軍事借款。這條訊息說明,段祺瑞在國會所作的中日之間絕無秘密外交的證詞是一個謊言。這對處於困境的段祺瑞而言,又是一次沉重的打擊。儘管第二天,京師警察廳就以“妨害公務”為由,將該報記者陳友仁逮捕,但訊息造成的影響已經難以挽回了。
段祺瑞焦頭爛額的同時,宣戰提案也陷入泥潭,前景顯得暗淡不明。在國會中,反對宣戰的力量開始佔據上風,原先四分五裂的國民黨派議員也團結起來,顯出了力量,而研究系由於支援段祺瑞和宣戰案,則逐漸陷入孤立。為了尋找出路,研究系和督軍團聯合起來,進行了多次密謀。
督軍團認為國會既然如此不給面子,那就乾脆直接解散國會算了。研究系則不同意,他們認為解散國會並不合法,就算要解散,也必須師出有名。經過反覆地商議之後,大家決定以國會嚴重違反憲政精神為理由,請求總統解散國會,重新進行民選。很快,在倪嗣沖的積極張羅下,由吉林督軍孟恩遠領銜,二十二位督軍和代表聯合簽名的解散國會呈文,由國務院轉交總統府。
為了保證北洋派內部步調一致,5月20日,段祺瑞派徐樹錚作為特使專程南下,以便說服北洋派另一位巨頭、江蘇督軍馮國璋。只可惜,馮國璋雖然表示自己會維護段祺瑞,但卻覺得解散國會實在太極端了,不願意在這件事上表態支援。
就連馮國璋都不願意支援,更別提與段祺瑞唱對臺的黎元洪了。5月21日,黎元洪接到由國務院轉呈的督軍團解散國會的呈文後,立刻召見孟恩遠、王佔元等人,警告他們不要干涉憲法,同時他公開表示,不支援督軍團解散國會的請求。一貫被稱為菩薩的黎元洪忽然間態度這麼強硬,頓時讓督軍團感到措手不及。
黎元洪之所以態度強硬,是因為他看到現在的局勢對自己越來越有利了,再加上總統府的幕僚們又在背後撐腰打氣,認為段祺瑞氣數已盡,這態度自然就硬起來了。黎元洪原本以為段祺瑞的風格,肯定會知難而退,自動宣佈下臺。可惜他沒想到的是,段祺瑞卻堅持不肯辭職,儘管內閣只剩他光桿總理一人,他居然還每天照常前往辦公。
與此同時,段祺瑞的心腹們也仍在四處活動,試圖扭轉眼前的局面。黎元洪的幕僚們一看這種情況,紛紛跳出來勸說道:“還請總統立刻罷免段祺瑞,這是憲法賦予總統的權力,容不得段祺瑞反對。正所謂當斷不斷反受其亂,眼前正是天賜良機,千萬不可優柔寡斷。”段祺瑞畢竟是北洋巨頭,黎元洪始終下不定決心。
就在黎元洪遲疑未決之時,又有人向他建議,可以聯絡張勳作為後盾。提出這個建議的是李經羲,他是前清元老,也是李鴻章之弟李鶴章之子。在清末時,李經羲曾先後擔任廣西巡撫、雲南巡撫和雲貴總督等職,張勳曾經是他的部下。對於這個建議,黎元洪心裡並沒有多少把握。不過,如能得到張勳的支援,當然是一個不錯的主意。
抱著試探的心理,黎元洪派人前往徐州與張勳接觸,果然得到了張勳的支援。這讓黎元洪有了底氣,直接在5月23日罷免了段祺瑞國務總理和陸軍總長的職務。無奈之下,段祺瑞只得再次下野,出走天津。只可惜黎元洪沒想到的是,張勳所謂的支援實際上是另有打算,他很快也要倒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