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不被看好的新中國。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雄渾的聲音,宣告了新中國的成立。
從此以後,一個站起來的民族傲然屹立於世界的東方。
承襲長久的歷史榮光,還有近代史上的百年屈辱,新生的中國,煥發了別樣的風采。
這個國家,沒有北洋的混亂無序,沒有民國的買辦橫行,有的只是一群堅定的革命者,用畢生奮鬥改寫國運的雄心壯志。
那一刻的中國是自信的,是堅定的,是無畏的,但也是窮困落後的。
於是,不少人都不看好新生的中國!
這一點,在後續的一場危機中表現得淋漓盡致,這危機就是朝鮮戰爭。
一:微不足道的警告。
1950年6月,一場戰爭在朝鮮半島爆發,二戰後新生的朝鮮和韓國,在半島廝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勢如破竹的朝鮮人民軍,打的李承晚軍節節敗退,狼狽不堪,眼見就要滅亡。
突然的變故,也在東北亞引發連鎖反應,
原本已經放棄臺灣的美國人,在麥克阿瑟的力主下,開始改變國策,尋求武力保衛臺灣。
於是戰爭爆發後不久,美國第七艦隊就公然開進了臺灣海峽,面對這悍然舉動,新中國政府立馬明確發聲,強烈譴責了美國的軍事穿越,說美軍的舉動是:
針對中國領土的武裝入侵。
這是朝鮮戰爭之前,新中國對於美國的首次嚴正表態,可美國人的態度如何?
看不上新中國的美國佬,並沒有搭理我們的宣告和抗議,反而繼續我行我素。
(自持實力的美國人)
從這角度出發可知,美國是一個唯實力論的國家。
實力不夠,再怎麼說都沒用,用拳頭說話才是真理!
這點上,其實和當時的中國國際地位不夠高有關,當時的中國,國際影響力幾乎沒有,就連軍事力量,在西方世界甚至蘇聯看來也不值一提。
無數人的概念中,面對美軍,人民解放軍根本打不贏,秉持這態度的,就有那些尚在功德林服刑的,不少原國軍將領們。
就連軍隊內部,都有不少人覺得武力不足以跟美國人對抗!
正因此,才有後來出兵與否時,那無數討論出現,可時局的發展不容多想,因為美國佬欺人太甚。
(張狂的麥克阿瑟)
二:仁川登入和數次警告。
1950年9月15日,朝鮮戰局發生逆轉。
麥克阿瑟在麥金利山號上親自督戰,帶領英美兩國300多艘軍艦,在500多架飛機的配合掩護下,指揮美軍第十兵團,完成了仁川登入。
一舉繞到朝鮮人民軍大後方,隨即切斷了朝鮮半島,奪回了仁川港和附近的島嶼。
在完成登入後,朝鮮人民軍遭遇突襲和進攻,損失慘重,一潰千里,戰線日趨接近三八線。
眼見朝鮮擋不住,美軍直挺挺衝擊中朝邊境,中國政府又一次發聲了。
透過廣播嚴正警告美國人:如果跨過三八線,中國就會出兵!
可美國人的回應是什麼?沒有回應,繼續進攻。
美軍的進攻,伴隨著中國的警告不斷重複,警告一次進攻一次。
時間來到了1950年10月3日凌晨,在這一天,美軍開始大舉越過三八線,觸及了中國的底線和之前的話語:
如果跨過三八線,中國就會出兵!
看著衝鋒的美軍,周恩來總理立馬召見了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透過印度告知美國政府:
若美軍跨過三八線,侵略北朝鮮,我們不會坐視不顧。
這幾乎等於中國的最後通牒,也是語氣最為強硬的一次。
不會坐視不顧的背後,是勿謂言之不預啊!
但美國人的態度如何?
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認為,這是中國人的虛張聲勢。
麥克阿瑟則說沒事,就算參戰按解放軍的後勤和準備看,也不過5個師的兵力,不難對付。
是什麼讓他們如此自信,答案是當時美國超然的經濟、政治地位還有軍事實力。
那時的美國!
經濟實力全球第一,工業能力世界首屈一指。
後面十多個工業國加起來也比不過美國,比今日美國強勢得多。
政治地位全球第一,聯合國在他牽頭下成立。
蘇聯的臨時缺席讓他成了控制者,曾經的大英帝國都是小跟班。
軍事實力全球第一,二戰時海量的軍隊雖被裁汰,但精銳老兵依舊在,龐大的海軍、空軍依舊武裝到牙齒。
反觀我們新中國!
經濟百廢待興。
政治,還在籌謀恢復大國影響力。
軍事力量,沒有軍工體系的中國,只能生產少量簡單的武器和彈藥,裝備更是萬國牌。
萬國牌的背後,是一個國家整體實力的落後,在美國人角度看,這軍隊或許等同於叫花子。
這就是美國不管不顧的底氣,回應你都掉價,我就忽視你咋滴了?
(警告無效,那就打吧?)
三:警告無效,那就打吧?
在數次警告無效的同時,以毛主席為首的黨中央,其實早已在做戰鬥準備。
重組東北邊防軍(第13兵團)是其一,調集準備進攻臺灣的部隊北上(第九兵團)是其二,抓緊後勤補給建設是其三。
美國人認為我們是虛張聲勢,我們可是在認真備戰!
備戰之後,眼見美國人越來越囂張,1950年10月8日,中央下達了志願軍入朝的命令。
10月19日,後來的萬歲軍38軍率先從吉林集安出發,渡過鴨綠江作戰。
隨後的10月25日,第一次戰役開始,交戰當天,志願軍就讓美國人見識了厲害。第40軍118師,在北鎮發起對聯合國軍的突襲,僅僅一個多小時就攻克了聯合國軍佔領沒多久的溫井。
這一戰中,我軍充分發揮戰術優勢。
士兵踐行“三三制”原則,以班組為單位,不斷用奇襲、偽裝、佯攻、滲透、牽制、穿插、側攻等靈活多變的輕步兵戰術,讓美國人看的眼花繚亂目瞪口呆。
以至於戰鬥打完,聯合國軍心有餘悸感嘆說:沒有一點重武器,僅靠輕步兵咋能這樣打仗。
(商討戰術的志願軍將士們)
美國人的感嘆,當然有道理。
當時的志願軍沒有飛機,沒有坦克,就連火炮都沒幾門。
至於兵力,跟美國人比也沒有多少優勢可言。
但就是打贏了,你說氣人不氣人?
打贏了之後,志願軍評價美軍是,比國軍強點,但也不難打。
這就是輕步兵巔峰時,志願軍的戰鬥力。
他們用靈活的戰術,頑強的意志,讓美軍和南韓軍隊遭遇重創。
隨後在八個多月的運動戰中,志願軍將士們大多數時候,愣是憑藉手中簡陋的武器,跟聯合國軍爭鋒相對,雖然也有挫折,可將美國打退到三八線以南依舊是實打實的戰績。
那無數美軍的被消滅,也是實打實的戰績!
這一切的成因,戰鬥意志和戰術水平更重要,因為運動戰五大戰役中,蘇聯援助的裝備,都是在第四次戰役末期,第五次戰役時才開始部分換裝。
(全國同心)
四:只有打服才有平等。
1951年7月10日,連續五次運動戰役後,被打出陰影的聯合國軍終於開始了談判的節奏。
從這個角度看,美國人能聽懂的話,唯有拳頭。
但和談了之後,美國人依舊小動作不斷,這小動作不斷的根源就是,他們自覺實力更強。
為了在談判中爭奪主動權,聯合國軍和南韓軍隊在接下來的四個月中,接連發動了所謂的夏季攻勢和秋季攻勢,進攻志願軍和朝鮮軍隊的防線。
面對敵人的咄咄逼人,在毛主席謀劃下,志願軍開始踐行:邊打邊談方針!
面對聯合國軍在1951年發起的夏季攻勢,朝鮮人民軍也奮起抵抗,讓美軍遭遇了“血染嶺”、“傷心嶺”阻擊,在付出數萬人代價,陣地僅僅推進了2到8公里。
隨後美軍又發起對志願軍的秋季攻勢,出動大批坦克進攻志願軍天德山、馬良山、文登裡等陣地,堅守的志願軍將士們組織反坦克力量,讓美軍有來無回。
眼見正面進攻無力,美軍又發起對於中國軍隊的絞殺戰,試圖用空中封鎖,切斷志願軍交通線。志願軍面對封鎖,頑強阻擊,鐵道兵,工程兵,運輸兵,高射炮兵輪番上陣,踐行重點搶修,重點防空,改善運輸線等方式,粉碎了美軍的“絞殺戰”,建成了鋼鐵運輸線。
(反絞殺戰)
1951年9月,志願軍空軍終於正式亮相,在蘇聯人配合之下,打出了赫赫有名的“米格走廊”,一度掌握了清川江以北部分割槽域的制空權。
新生的中國空軍, 面對美軍毫不手軟,擊落美軍飛機330架。
氣急敗壞的美軍,甚至發起了細菌戰,也在準備充分的志願軍將士面前鎩羽而歸。
接連打完這一輪輪陣地戰後,無奈的美軍在10月25日恢復談判。
雙方談了一個月,在11月27日達成了以實際接觸線為軍事分界線的協議。
隨後的歲月,進入了具體停戰安排上,雙方在互有讓步後,也漸漸達成了協議。
可,戰火依舊沒停,這一次是李承晚不老實。
(李承晚)
五:秋季戰術反擊。
和談關鍵點,一直卡在戰俘問題上,因為戰俘問題,中美雙方不斷僵持。
中朝雙方堅持按照日內瓦公約,提出互相全部遣返戰俘的建議,但聯合國軍不同意,因為中朝兩軍的戰俘相對多點。
美方於是提出,用一換一的方式,配合自願遣返主張完成戰俘交換,並且不停弄小動作!
比如:派遣韓國人和臺灣特工進入戰俘營策反啊。
比如:給中朝戰俘進行所謂甄別啊。
比如:強迫戰俘表達不願意遣返的心意啊。
這無數小動作,讓戰俘問題談判陷入長期僵持之中。
眼見談判無果,志願軍在十個月穩定期中,也不斷建設工事。
到1952年春、夏之際,志願軍在前線完成了1200公里地下立體坑道工事的挖掘和完善。
(坑道防禦體系)
隨後志願軍改變戰術,選擇優秀的射手組成阻擊團隊,開始小規模進攻敵人。
1959年9月,為了配合談判程序,志願軍發起秋季戰術反擊,憑藉堅固的坑道防禦體系,對美韓聯軍發起了77次小規模進攻,不斷消耗敵軍有生力量。
美軍看志願軍進攻,不願低頭的他們,宣佈無限期休會。
並在1952年10月發起金化攻勢,試圖奪取戰場主動權。
面對敵人的進攻,我軍也在五聖山上甘嶺區域頑強防禦。
這就是著名的“上甘嶺戰役”,雙方從小規模戰鬥,在戰爭規模不斷擴大下變成了大規模戰鬥,十萬人奮戰43天,終於挫敗了美軍的進攻。
自那以後,被打服氣的美軍再也沒有發起過大規模進攻。
隨後兩方恢復談判。
(決戰上甘嶺)
六:1953年夏季攻勢。
1953年2月兩方恢復談判,四個多月後戰俘問題迎來突破,雙方達成了遣返全部戰俘,其餘戰俘交給中立國處理的協議。
雖然談判獲得了突破,但志願軍的軍事準備和戰爭準備依舊沒停。
在完善東西海岸的防禦體系後,志願軍在1953年6月發起了夏季攻勢!
第一階段,以重點打擊聯合國軍為目標,致力於改善前線態勢,以求督促和談加快進度。
第二階段,以重點打擊南韓軍隊為主。
就在第二階段戰鬥進行中時,李承晚方面企圖阻撓協議達成,選擇退出談判,還扣押了2.7萬名中朝戰俘作為籌碼。一看李承晚做派,我軍決定繼續進攻南韓軍隊。
並在1953年7月發起了抗美援朝最後一戰:金城戰役。
(摧枯拉朽的金城戰役)
在這場戰役中,擁有重火力的志願軍,讓美國人大吃一驚。
在喀秋莎配合下的志願軍,瞬息間突破南韓四個師的防禦縱深,讓美國人明白,沒有重武器的輕步兵巔峰已經如此厲害,擁有重武器之後的中國軍隊更厲害。
這是一隻善於學習,善於總結的軍隊。
經過數輪打打談談之後,美國人終於認慫。
1953年7月27日上午10點,中朝兩方和聯合國軍在板門店簽訂《關於朝鮮軍事停戰的協定》,韓國方面沒在協定上簽字,因為那一刻金城戰役還在繼續,停戰令在當天晚上22點才生效。
從這個角度看,支援軍戰鬥到了最後一刻!
邊打邊談的成果也是巨大的,最終確定的軍事分界線,比最早協議的分界線向南移動了 332.6 平方千米。
尾聲:時隔十一年的警告。
抗美援朝戰爭打完,新中國揚眉吐氣!
這揚眉吐氣除了戰場上的赫赫武功之外,還有深遠的政治和軍事影響。
從那以後,美國人遇見中國軍隊就會尋思,不好打,遇見中國的警告就會留心,不能不聽。
因為:勿謂言之不預
於是1961年4月,當美國人接替法國人介入越南戰爭時,面對中國政府的警告:
不許越過北緯17度線。
美國人不敢越過分毫,不僅地面部隊不敢越過17度線,就連空軍都專門設定提醒裝置,但凡有越過風險,這裝置就會發出警報,提醒美國飛機,別一浪就浪過去了,不好交待!
這也讓美國人,在越南戰爭時一直束手束腳。
17度線不敢過,就消滅不了敵人,最後只能耗死在越南。
古今觀之,中國的警告就是如此的厲害!
這厲害的背後,就是先輩們用奮戰換來的,今日不也是如此嗎?
無論科技戰,貿易戰,打隨意,談可以,其他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