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家一生黑的乾洗店,壞洗率高達70%。
在京東服務旗艦店乾洗三件衣服,洗爛了兩件。
其中,一件羽絨服為新購入、未曾穿過的衣服,洗後衣領處爛了2個洞,價值1300元;另外一件呢子大衣腰帶被洗爛,墨綠色的呢子大衣上沾滿了灰白色的毛絮,比送洗前還要髒,價值1200元。
我向京東售後提供了衣物洗壞的影片、照片,以及索賠1300元的依據。
京東在調查了整個事件後承認全責,並願意承擔110元的賠償金額。
1300元的新購羽絨服,110元賠償金額的裁定依據是什麼?京東未曾給出任何說明,只是模糊告知為其內部裁決金額。
這110元的補償我能用來幹什麼呢?我能買一件外套的手臂?還是我能買一條圍巾將破爛處擋住?恐怕這個連買一條圍巾的錢都不夠吧?
- 網購維權之路道阻且長,“公平”二字形同虛設
在經過多輪溝通後,京東勉強同意賠償500元,並且態度極其強勢,明確告知我這個賠償方案為京東高層的最終意見。
換句話說,作為利益被害方,我是沒有任何權利去與京東做平等對話的。
京東何時聯絡我,我沒有權利知曉,我只有等待,讓手機保持二十四小時暢通;京東做出何種裁決,我沒有權利參與,只有被動地接受。
彷彿整件事情,我就是一個旁觀者。需要我的時候,就拉出來“遛遛”,不需要的時候就冷處理,不聯絡我也不讓我聯絡他們。
在維權過程中,我認識了許多跟我一樣因為京東劣質洗衣服務而維權的同伴。
同伴們跟我說,他們要求賠償的金額京東拒絕的理由非常乾脆,就是他們無法提供索賠價值的依據。
這個看似有力的理由實則荒唐至極。多數乾洗衣物都是穿過一段時間的衣物,很難有人會預計以後乾洗維權需要保留購物小票。
服務購買者提出的價值,京東如果認為不合理,應當自己舉證,而非單純以無小票而給出極其低廉的賠償。
對於我這種能提供依據的索賠,他們沒有任何理由拒絕,只得以京東自身的裁定為依據,玩拖延遊戲、冷處理的方式迫使消費者接受“不平等條約”。
個人力量有限,我也曾試著藉助平臺的力量解決。
在此期間,我透過黑貓投訴、12315以及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網頁等我能想到的平臺進行了投訴。
我在成都12315進行了投訴,對方直接在未告知我任何原委的情況下單方面結案。後來在我主動去電詢問進展時才告知我,要我聯絡北京的12315,因為京東註冊地在北京。
我加了北京的區號撥打了不下於10次的12315,該電話要麼無人接通,要麼就正在通話中。
然後我在微信上透過12315小程式於2021年12月15日進行了投訴,截止2021年12月27日該案件依然是待受理狀態。
我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網頁投訴收到了受理的簡訊通知,但未曾收到任何電話回訪,或問詢進展。
平臺投訴中唯有民營的黑貓投訴反饋速度較快,每次處理資訊網頁上都有更新。
在整個維權過程中,我沒有堅定的必勝信心。我明明是一個受害者,事實清晰,證據確鑿。可當京東故意冷處理時,我還是會心慌,因為我沒有感受到背後有一個強大的平臺在支援我。
我的投訴如泥牛入海,消散在了萬頃碧波中。
也許平臺早已介入處理,可對於未收穫任何反饋的消費者,很難信心百倍地參與到這場維權運動。
當京東不再處理我的投訴時,我有很多不甘,可又好像沒有任何出口。我不知道我爭取的消費者權益保護平臺是否真的是我強有力的後盾?我只知道渺小的個人在壟斷電商面前是如此地微不足道。
- 我的維權經歷絕不是個例,而是眾生維權的縮影
前段時間“加拿大鵝”維權事件在網上鬧得沸沸揚揚,在諸多新聞媒體的幫助下,賈女士成功維權。
這樣看來,消費者維權好像也並不是難事,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去網上隨便搜搜,就會發現幾乎每天都會上演各種維權事件。一個維權事件,能被新聞工作者選中,需要具備新聞價值,能夠引爆公眾情緒,能被流量青睞。這種機率太小了。
大多數維權事件都平淡乏味,無非就是買賣雙方未就賠償金額達成一致的事件一遍又一遍上演。
黑貓投訴的網頁上,充斥著各種投訴。商家出售假貨、出售的已變質有異物的食品、網購的電子產品拆開後發現碎屏等等。每一次的維權都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
多數人由於時間過於漫長而不得不接受不對等的賠償,最終只能透過差評來發發牢騷。
個人在跟大電商或大商家對抗時,能圓滿維權的少之又少。
更恐怖的是,有些商品黑料不斷,如某嬰幼兒食品商涉及虛假宣傳,但它在天貓、京東自營上依然火爆出售。
幾個差評根本對抗不了大平臺的優惠轟炸。
對於給消費者帶來了肉眼可見的經濟損失的產品或服務,消費者都無法維護自身的正常權益,更別提那些隨處可見的潛在權利被損害的網購事件。
明明買的現貨商品,下單支付完成後,變成了預售;蹲了很久的商品,遇上優惠,好不容易搶到了商品,可最終商家遲遲不發貨。當你去交涉時,商家告訴你可以申請退款,但絕不做額外賠償。
跟商家或客服溝通時,他們總會以一副你愛要不要的態度來面對你的質疑。因為在他們看來,現貨變預售,未發貨退款,並未產生實質的經濟損失,無非是多等待一些時日罷了。
但對於消費者來說,等待本身就意味著沉沒成本。在選擇下單前期,消費者花了不少的時間研究,最終鎖定商品,熬夜搶購商品,這些都是成本。
並且當買賣關係達成時,合同便已成立,商家單方面違約而不承擔任何違約責任本就不符合國家的法律法規。
- 為何消費者維權如此之難?
維權的本質無非是雙方對於損失價值的裁定不一致。維權艱難是因為大平臺電商掌握了損失定價的最終裁決權。
作為加害方,他們為何如此底氣十足?
不是電商離不開消費者,而是消費者離不開電商平臺。壟斷電商平臺無需擔憂不平等對待消費者所產生的任何後果。
電商以其便捷、價效比高、品類齊全等優勢深入到了每一個人的生活中。現在的我們很難想象如果沒有電商,我們是否還能適應?
所以,哪怕消費者對淘寶或京東的某次服務或產品不滿意,但回頭又繼續在上面買買買。
看!不是電商離不開消費者,而是消費者離不開電商。
消費者表達不滿最常見的方式就是差評,可差評真的有效麼?大資料還是掌握在電商平臺手中。
另外,當一個人看到幾千條好評,幾十條差評時,幾乎就會忽略掉差評。
購買的人心裡一般都會想,眾口難調,大多數人買了都說好的產品應該不會有什麼問題。“從眾”是消費者購買心理的一個突出特徵。
電商無法控制差評,但卻能操控好評。往往一點小恩小惠,那些覺得質量一般、無功無過的消費者就會不吝讚美之詞。
另外,努力維權的消費者由於資訊不對稱也無法聚在一起,化作一團大火,對抗電商這顆大樹。零星的出招,並不能掀起風浪來。
所以,電商即使損害了消費者利益,也不用承擔後果,自然就不會做出對價賠償了。
大部分消費糾紛涉及金額較少,消費者不願意花大量時間處理糾紛。
大多數人的網購金額一般不會太大,這也就意味著大多數人不會花大量的時間來全力以赴處理與商家的糾紛。
正是掌握了消費者這種心理,電商平臺的售後精準地採取“拖延”和“冷處理”戰術。
讓時間來消弭消費者內心的憤懣。
對於大電商來說,他們有專門經過培訓的售後服務團隊,知道以何種方式來最大程度地壓榨消費者權益。
最終,多數的售後糾紛,最終倒在了時間的巨輪裡。即使消費者心有不甘,也只能憤然接受。
消費者權益保護平臺作用有限,消費者對抗商家信心不足。
美國的消費者權益保護做得相對較好,不僅僅是判例法,給許多消費糾紛提供了具體可參照的評判依據,更重要的是民間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的努力。
美國的民間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會免費為消費者提供法律幫助,向政府提交意見或建議,極大簡化了消費者投訴渠道,並能從專業角度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可在中國的消費者保護平臺,消費者甚至都不確定平臺有沒有參與糾紛調解。
手機上收到一條受理簡訊,然後就再也沒有其他音訊。
平臺不與消費者隨時保持溝通,消費者在跟大電商勾兌時,只有一種孤身一人在戰鬥的感覺,而非背後有國家平臺在支撐。
中國消費者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權益的意識不高。
在國內,法制觀念相對樹立較晚,所以懂法用法雖然是一種趨勢,但目前在全社會的流行度不是很高。
提起訴訟,大家都會頭大,要聘請律師,要前期墊支一部分資金,為了一點消費糾紛,不值當。
並且,提起去法院起訴,總覺得是一件極其麻煩的事情。
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很少人願意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一旦消費者放棄法律武器,賣家便無所畏懼了。
都說,挑剔的消費者才能產生高質的產品和服務,才能催生優質的產業。可我們連做一個訴求正常的消費者都無法滿足,更別說一個挑剔的消費者了。
如果消費者的權益可以隨便貶損,那商品廠商或服務提供商就很可能因為缺乏消費者體驗反饋而提供劣質產品或服務。當市場上的劣質品橫行時,很容易出現劣幣驅除良幣的市場現象,這應該是任何一個向前發展的社會所無法容忍的現象吧?
消費者權益保護不僅僅是民本思想的具體體現,更是時代前進的必然趨勢。
如果各位有遇到同樣的維權問題,希望能給我支點招,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