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1:世俗的頌歌》
——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 大一新聞學 張逸菲 202120120001
第一次想用“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來區分人和人,其實之前我一直認為兩者沒有值得強調的區別。但是當我閱讀到如泉湧般的、充滿了宗教大題目的《阿維斯塔》時,我真實地感受到了理解上的艱難、對宗教文化的不瞭解。於是我又在圖書館B區前後逛了逛,找到了一本《古代伊朗上層建築與宗教》,但並沒有找到我想看到的宗教知識的科普。沮喪地寫下這篇文字,有些話語主觀且淺薄,只希望這是一個與老師溝通、進一步瞭解波斯文學的機會吧。
我相信人是有“神性”的,我覺得“神性”是一個特別美好的詞彙。古希臘羅馬神話創造諸神,我想實際上是創造自己,眾神的權威力量從對天地秩序的維持到對眾生情思的感知,其實體現了書寫神話的先輩對自然權力的渴望,於是那些充滿了硬朗與堅毅的史詩文字將面對天地變化的無力轉化為了對人格品質的追求。這是我所理解的“神性”,是一種從眾神裡塑造的自己,是生命的自由展布,是結實而生動的。
起初來到波斯文學課,也是抱有對古典文學的嚮往,加之對強大的波斯帝國的好奇。讀《阿維斯塔》,我讀到不只有對眾生的彼岸關懷,還有作者對牲畜權益的呼喊:廣袤良田、江河草木,永遠茂盛的牧場和草地…這是我閱讀中的第一次心動,我看到遊牧民族經過遷徙甚至征戰後是如何地渴望定居,我看到褪去塵濁、安靜誕生的國度正在從每一個細節處孕育著“文明”。
同時我也閱讀出幾個較鮮明的主題,很巧的是,我雖不信奉任何一種宗教,但是我也曾在一些失望、喪氣的時刻思考過這些主題。首先是“真誠”和“善”。當我頻繁地判定一些行為是“虛偽”的時候,我也在極度地嚮往真誠,於是我輕易地認為“真誠”便是人的一種至“善“。但在閱讀《伽薩》篇後,我發現“真誠”和“善”是不完全對等的,真誠是踐行善的精神力量,即“善”在思想部分的本源,但當我們把“真誠”輸出為言論與行動,其實更需要的是美德,這種美德或許可以來源於感性上的虔誠、或許可以來源於理性上的正直,因而是世俗之人皆可以理解的。
“呵!馬茲達!你無與倫比的善的天國(真誠的最大福分)將屬於盡力行善之人。此刻我堅信我能滿足人們這種願望。
動物、江河和草木,賜我以永恆和完美。“
真誠的最大福分是能構築無與倫比的善的天國,並將其屬於盡力行善之人。我覺得生命的“神性”裡值得有“真誠”與“善”的智慧,《亞什特》篇中記“真誠乃是幸福的最佳食量和源泉,幸福屬於品行端正和渴求至誠之人”,無論以“物質”還是以“意識”為本原,生命都在追求一種名為“幸福”的歸屬,而“真誠”與“善”能幫助即使最平凡的人找到光芒、理解宗教的底蘊、窺探到那個如太陽般光輝的國度。
第二類主題,我只讀了一遍並未品味完全,我覺得是“政教合一”的結果,即《維斯帕拉德》中“全體的所有的首領”。我從宗教的語言中也隱約地感覺到以“部落”為單位的政治結構,感知到了征戰,包括成千上萬的驍勇戰士,以及隨之奔流的車馬牛羊。因而我重塑了想象中的波斯帝國,它的強大是多種要素同時聚合碰撞而形成的:在千軍萬馬中,也有悄然流淌的文學維護著民族的力量與健康。
我想“理解彼岸”並非遙不可及,重要的是用心學習,並盡力給予古老的文字以回答。因為它們的核心都是生命的願望,是值得稱頌的、讚美的事物,這也是“世俗者”心靈中的樂音。
文章作者: 張逸菲同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 大一新聞學) 在北京外國語大學2021年秋學期新生研討課《波斯文學概論》第二次課心得。2021.9.18
文章由於桂麗老師授權今日頭條【絲路文學和旅遊】原創編輯和釋出,同步微信公眾號、簡書、微博、美篇、微博、企鵝號、知乎等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