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良是民國時期著名的武術家,他在民國初年,為了“強種強國”極力推廣“中華新武術”,使得武術在學校和軍隊得到普及,為武術的轉型做了很大貢獻。然而誰也沒想到,這樣一位愛國的武術家,最終竟做了漢奸,這是怎麼回事呢?
1878年,馬良出生於河北清苑一戶書香人家。
河北原本是個崇文尚武的地方,那裡習武風氣自古濃厚,出過不少武狀元。因此別管是秀才還是白丁,誰要是不會三招兩式,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河北人。在那樣的環境裡,馬良的父母儘管認為讀書是正道,但還是在馬良讀書之餘,讓他拜河北保定的平敬一為師,學習摔跤與少林拳。
說起來,平敬一可是名震河北的武術名家,他精於拳棒、摔跤和少林十八羅漢拳。特別是在摔跤上很有技巧,常常在與人摔跤時,一招制勝。他也讓摔跤成為保定最盛行的運動之一。當然,來拜師學藝者,也是絡繹不絕。
馬良在學藝時,對平敬一恭敬有加,再加上他聰明有悟性,又肯勤學苦練,因此如此風雨無阻學了十年有餘,他不管在摔跤上還是拳棒上,都很精通。平敬一對他很器重,認為他文武兼備,將來必有一番作為。所以平敬一出外比武,總喜歡帶他同往。為的是讓他豐富閱歷,增長見識。同時馬良還經常代師比武這無疑讓他從實踐中獲得了不少經驗,並大大地增強了他在技擊上的技術和實力。
1905年,受西方先進文化、科學、軍事的影響,為了達到富國強兵的作用,清政府取消了科舉考試。
科舉考試既然取消了,想要靠科舉入仕為官的路子也就斷了。在這種情況下,武藝高強的馬良選擇了投筆從戎,入北洋新軍,並順利考進北洋武備學堂。
北洋武備學堂是李鴻章創辦於天津的一所新式陸軍學校。馬良在那裡不僅要學現代軍事,而且還要練武習藝。馬良在學習期間如魚得水,不光學得了專業的軍事知識,武藝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由於成績優異,馬良在學業結束後,被任命為北洋常備軍左鎮輜重營管帶,後來又先後被任命為第六鎮參謀官、第六鎮步兵第十一協第二十一標標統、第六鎮炮兵第六標標統,其官職類似於如今的團長。可見馬良升職很快,其前途也不可限量。
其實,馬良升職很快,除了他確實具備一定的軍事才能,還有一個原因是摔跤在軍隊中被作為一項重要的訓練,而這正是馬良的長項。在軍中,別看他塊頭不是最大,力氣也不是最強,可是還真找不到一個對手。
1912年,宣統皇帝宣佈退位,延續了200多年的清王朝,終於畫上了句號。
袁世凱登上總統寶座後,身為老北洋人的馬良,迅速攀上了靳雲鵬這個高枝。
靳雲鵬是段祺瑞手下的“四大金剛”之一,他在段祺瑞的推舉下,擔任中央陸軍第五師師長。由於馬良深得靳雲鵬信任,於是擔任了靳雲鵬手下第九旅旅長。
那時候,孫中山已經多次提出“強國強種,全民習武,以御外敵”的倡議,這讓源於民間的武術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此外,在這一時期,新文化運動也如火如荼的開展起來,西方體育也隨之在國內得到了傳播。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傳統體育與西方體育難免會有一些分歧。比如西方的搏擊和中國的國術就完全不同,這讓馬良等傳統保守的愛國人士十分牴觸,於是“儲存國粹”就成了他的責任。用他的話說,就是“使碧眼黃髮者流,不敢以‘病夫’二字為四萬萬同胞之私諡”。
馬良為了推動國術發展,開始著手對傳統國術進行了改革。為了讓武術適用於團體訓練,最終他從傳統拳械套路中,選取了一部分簡單易學的動作。再根據武術套路創編成了“中華新武術”。同時,馬良還邀請了一批武術名家參與編輯武術教材,並將其定名為“中華新武術”。
馬良的“中華新武術”很適合集體教學,因此得到了軍界和教育界的認可和推廣。就連北洋政府也對“中華新武術”非常認可,並將其作為“國粹”在全國學校進行推廣。這也讓馬良名聲大振,成為武術界最有影響力的一位武術高手。
不過,也有不少武術家極力反對。認為“中華新武術”結合了兵式體操操練的模式,只是生搬硬套選取了傳統武術中的某些招式,並且在訓練的過程中加入了很多立正、稍息、開步走的內容,在技術上生硬呆板,毫無訓練的樂趣。同時它也只具備傳統武術的形,絲毫沒有體現出傳統武術的精髓,這已經完全失去了武術的本意。
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政府政要,卻極力推崇馬良的“中華新武術”。他們藉此對新文化運動表示反對。不過,最重要的一點,是袁世凱有復辟稱帝之心,因此他和他手下的爪牙們,其實是想透過“儲存為粹”來實現封建復古,從而達到他們的陰謀。
馬良一向對國術有著極大的自信,他曾多次公開表示“考世界各國體育之運用,未有愈於我中華新武術者”。甚至他還建言,應該在全國推行適用各級官階身份相對應的“佩劍制度”,以此來彰顯中華武術的“武德”和“武風”。
自然,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人物們,絕不能任由其大造輿論,所以他們極力反對。比如魯迅就一針見血地指出,北洋政府極力把“中華新武術”當作“國粹”來推行,本身就是“鬼道”精神,其本質就是阻礙西方近代體育在國內順利發展和傳播。
不管怎麼說,“中華新武術”的確對傳統武術的轉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這一點也可以說,馬良功不可沒。只是就像那些反對他的武術家們所言,儘管“中華新武術”在全國得到了推廣,但由於內容太過單調呆板,很快就沒有什麼人願意練習它了。
1919年,日本侵佔膠東半島嶼、濟南等各城,還奪走了德國在山東強佔的各種權益,從而引發了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舉國上下紛紛響應。馬良所在的濟南亦不例外。在這場反日中,愛國人士不僅抵制日貨,而且罷工罷課,示威遊行。
日本憲兵與日本警察無故抓捕了一些遊行示威的學生,並且還不斷到一些村莊去搜查,一些村民也被無辜抓捕入獄。
面對日本人的跋扈,地方政府不敢過問。學生們為此更加憤慨,不斷在政府門口靜坐請願。北京政府得悉後,為了確保不再鬧出亂子,對濟南進行了戒嚴,並派馬良為戒嚴司令,鎮壓那些不聽勸阻的學生們。
馬良以“結黨集會,擾亂治安”為由,不由分說搗毀了回教救國後援會,還將會長馬雲亭、朱春燾和朱春祥以“結黨集會、擾亂治安”為由,槍殺於刑場。
本來,他還想把扣押的學生全部槍斃,好在督軍張樹元儘管是個軍閥,但他也明白槍殺學生,會造成很嚴重的後果,所以沒有同意。馬良這才不得不作罷。
但是馬良製造的濟南慘案卻震驚了全國,一時各地代表紛紛向北京政府請願,強烈要求嚴懲劊子手。但北京政府對馬良卻多有包庇,此事最終不了了之。
那麼,原本因為愛國,積極弘揚國術的馬良,為何會做出殺害同胞的事情來呢?原來,由於日本人不僅借了一筆高額貸款給北京政府,而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幫助作為參戰國的中國組建了一支參戰軍。因此在馬良看來,日本是有恩於中國的,所以他應該“效忠”日本。這也讓他在鎮壓反日運動時,愈發不遺餘力。在給士兵們訓話時,他還經常說,如果沒有日本貸款,他們的參戰軍就組建不起來,他們的軍服就是日本的,槍械也是日本的,所以他們應該飲水思源,絕不應該受了日本的恩惠還反日,這是暴民的行為。
在反日運動中,馬良對日本多有諂媚,殘暴殺害同胞,被國民痛罵為“回族敗類”“劊子手”,不過,日本人卻對他讚賞不已。
1920年,直奉兩系軍閥結成反段聯盟,發動了直皖戰爭。身為皖系軍閥首領的段祺瑞號稱他的軍隊為定國軍,而他則自稱司令,馬良被任命為南路指揮。
戰爭失敗後,段祺瑞被迫下野,馬良也被免職,閒居濟南。在賦閒期間,他再次聯合楊鴻修等武術名家,重新整理編撰了《中華新武術》。
1927年,張之江在南京創辦了中央國術館。在張之江的邀請下,在軍政界尚有影響力,同時又是武術家的馬良,擔任了國術館教務處處長,並擔任武術老師主要教授摔跤等。
不過,馬良雖然熱愛武術,但他更熱愛權力。
次年,日本進入濟南後,他便投靠了日本人,擔任了濟南治安維持會會長一職,從此做起了漢奸走狗。
抗戰爆發後,日本在北京建立臨時政府後,馬良又加入成為委員。由於他對日本人死心塌地,不久後便一路高升,被任命為山東省省長兼保安總司令。
1945年,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後,身為老牌漢奸的馬良,也走到了窮途末路,被山東地區受降官李延年逮捕下獄。在驚懼惶恐中,馬良於次年病逝於獄中,卒年7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