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是袁了凡先生在六十九歲時所作的戒子家訓,這篇家訓以他自己的親身經歷,現身說法,講述瞭如何改造名運,心想事成。
了凡先生生活非常的儉樸,在家境允許的前提下,常常幫助身邊有困難的親戚朋友,他每天反省改過,不斷的修德養性,為了教育自己的兒子,他寫下了四篇短文,當時命名為《戒子文》《訓子文》,後來有識之士為了啟迪世人,就改名為《了凡四訓》。
制定家訓和家規歷來都是中國家庭教育的一大特點,如有《曾國藩家訓》,而這些立身處世,修德立業的經驗總結,越來越譽為家教的典範,甚至被古今中外的社會的各個階層所肯定。
曾國藩就對《了凡四訓》最為推崇,讀後甚至改名號為“滌生”,“滌者,取滌其舊染之汙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也。”
這篇家訓一共分為四部分: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
一、立命之學
“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所謂“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袁了凡先生將自己的經歷,所見到的改造命運的種種考驗,告訴兒子,希望他的兒子袁天啟不要被命運束縛住。
有一天他去棲霞山拜見雲谷禪師,這是一位高僧。於是他同禪師面對面坐在一間禪房裡,三天三夜,連眼睛都沒有閉。雲谷禪師就說:凡是一個人,之所以不能成為聖人,只是因為妄念,在心中不斷的糾纏,而你靜坐三天,我沒有看見你起一個妄念,這是什麼原因?
袁了凡就說:我的命被算命先生算定了,什麼時候生,什麼時候死,什麼時候得意,什麼時候倒黴,都是定數,沒辦法改變,我何必胡思亂想,浪費精神。
雲谷禪師就笑了:我本以為你是什麼了不起的豪傑,原來也只是個凡夫俗子。
“此話怎講?”袁了凡追問道。
“只要是平常人,一顆心不停的起妄念,就會被陰陽氣數束縛,若是一個極善的人,數就拘不住他,這股善的力量會讓他轉禍為福。當然極惡之人,數也拘不住他,這股惡的力量,會讓他轉福為禍”雲谷禪師解釋道。
《詩經》上說:永言配命,自求多福。人要時常想到自己的所作所為,合不合天道,很多福報,不用求,自然就會有。
《易經》也是為一些有道德有仁義的君子打算,幫助他們趨吉避凶,往吉祥的方向去。
如果說命運是不能改變的,那麼吉祥又如何可以趨,兇險又哪裡可以避呢?《易經》上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二、改過之法
《左傳》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人要改過,要發三心:第一是恥心,第二是畏心,第三是勇心。
孔子說:“知恥近乎勇。又說:“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有了錯誤而不改正,這便真叫錯誤了。所以,敢於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並進行改正,這是一種勇氣和美德,也是不斷的完善自我、取得進步的階梯。
過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斬斷毒樹,直斷其根,不要簡單的摘幾片葉子,或者砍幾個樹枝,要從心底徹底的認識和改過。
小的過失尚且要改,大的罪孽自然不能再犯。在《左傳》《國語》等記載史實的書中有這樣的記載,說是在東周的春秋時代,各國官吏相互來往頻繁,在平時的為人處世中,往往僅憑一個人的言語舉止,就能推測出他的吉凶禍福。
一個人在尚未發生事情的時候,預先顯露出來的吉凶禍福現象,都是發自內心,而表現在外的行為。
處事穩重,待人厚道的人,往往福報深厚,行為不莊重,待人刻薄的,容易招惹災禍。如果想要得到福報,避開災禍,就要從改正過失開始。
首先,要發起羞恥心,很多時候,我們偷偷的做了一些不合乎道義的事情,還以為別人不知道,而表現出傲慢的樣子,毫無一點羞愧之心,於是就這樣沉淪下去,一錯再錯。
然後,要有恐懼之心,要知道舉頭三尺有神明,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千萬不要有自欺欺人的心態,以為別人沒看見,就可以肆無忌憚。
一個人只要能發出勇猛堅決的善念,就能把握住自己的命運。譬如上千年的幽暗山谷,只要有一盞明燈照射進去,那麼這千年的黑暗就可以去除。所以過失不論大小,只要可以改過,便是可貴的。
最後,就是要有勇猛心。人犯錯後不能改過的原因,大多是因為得過且過,明白過失之後,立即痛下決心,不可以延遲,猶豫不決,東等西等,自欺欺人。
犯小過,就要像尖刺戳進肉內一樣,必須趕快剔除,若是犯了大的罪業,更要像毒蛇咬到手指一樣,儘快吸出毒液,斬斷毒血流通之處,不可以有一點猶豫,以免毒液蔓延全身。
如果能具備這三種心,一旦發現過失,立即改正。一定可以枯木逢春,福德深厚。
三、積善之方
對於善惡的判斷,要有正確的是非觀,為善要明理,理智,不要一時感情用事,以為自己在幫人,實際上是造惡。
為善的方式有很多,簡單的說大約有這十種:
與人為善,看到別人有一點善心,就幫助他,讓他的善心增長,看到別人做善事,力量不夠,就去幫忙,使得善舉可以完成。
存敬愛之心。比自己好的人,比自己年長的人,要敬重,比自己年紀小的人,不如自己的人,要愛護。
成人之美。譬如有人想做好事,但是沒有決心,應該鼓勵和支援他去完成,別人遇到困難不能前進,可以幫助他,指引他。切忌不可以有嫉妒他人之心,存心破壞。
勸人為善。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但自己做,也要勸導別人多做。
救人之危。世人多喜歡頸上添花,而不願意雪中送炭,當別人遇到困難和危險的時候,伸手拉一把,有錢出錢,沒錢出力,幫助他人解決危機困境。
興建大利。有大力量的人,可以做一些利益大眾的事情,比如當官的可以為國為民多做些好事實事。
舍財作福。“釋門萬行,以佈施為先。”佛門裡的萬種善行,以佈施為首要。在能力範圍內,可以做一些公益捐贈,幫助他人,積累福報。
護持正法。知道善惡,明辨是非,多讀聖賢經典,具有正知正見。
敬重尊長。對於比自己年長,比自己有學問,見識高的人,都要存敬重之心,不可因為嫉妒,就詆譭輕看。
愛惜物命。珍惜糧食,愛惜動物。不可胡亂糟踐殺害。
四、謙德之效
《易經》中唯“謙”這一卦,六爻皆吉。《書經》上說:“滿招損,謙受益”。
《易經》上說:“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
天道就是,凡是驕傲自滿的人,就使得他虧損,謙虛的人,就讓他得到好處。地道就是,驕傲自滿的人,要讓他改變,不能讓他永遠的滿足,而謙虛的人使得他滋潤不枯竭,就像低窪的地方一樣,必定讓它填滿。鬼神的道理就是,驕傲的人使得他受害,謙虛的人就讓他得福。人的道理是,厭惡驕傲自滿的人,喜歡謙虛的人。
《了凡四訓》上說:“凡天將發斯人也,未發其福,先發其慧,此慧一發,則浮者自實,肆者自斂”一個人能謙虛,在社會上一定會得到大眾的廣泛支援和信任,懂得謙虛的人,便知道了“日新又新”的重要。學問要進步,為人處事要進步,每一樣進步都是從謙虛得來,若無謙虛,覺得自己已經很了不起了,便不會再有進步的行動,所以稱為謙德。
這四個部分都是在講修心的重要性,正所謂:“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
稻盛和夫早年讀到《了凡四訓》後,就將其所為人生指導。
他後來也在他的著作中說道:我邂逅了袁了凡的《了凡四訓》,頓悟時得到了頓悟的感覺,原來人生是這樣的。我們的人生可能會遭遇到各種各樣的經歷,在遭遇到每次經歷的時候,你的心中怎樣去想,怎樣去描繪自己的願望,這些想法和信念,會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你心裡都是美好,你做的是善事,肯定會有好報,相反,你每日居心叵測,做惡事,肯定會有惡報,從此以後,我就認為:必須要美化,淨化自己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