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借路為名,將“內應”滲透到對方的“內部”。瞭解對方的情況,進而發起突然襲擊,最終吃掉對方。
(一)
“秦惠王借道伐蜀”
戰國時期,秦惠王欲佔蜀地。
蜀地崎嶇,地理不熟,輕進必不利。
秦國大臣張儀提出,可以藉助苴國的力量。
張儀讓張若出使苴國,將禮物獻給苴侯。
苴侯答應借道給秦國,攻伐蜀國。
張若將此事在苴蜀邊境進行宣傳。
蜀王聽到訊息後,決心搶先攻伐苴國。
蜀王修通了蜀國到苴國的道路,以便進軍。
苴侯大急,向秦惠王求援。
同時,蜀王也派出使臣,希望秦國不要干涉蜀國與苴國的戰爭。
秦惠王收下了兩國的禮物,卻出兵攻打蜀國。
苴國主動借道。
最後,苴國、蜀國皆屬秦地。
(二)
“騙子的同夥”
從前,有個江西人,姓陳,以販馬為生。
一天,陳正在叫賣一匹白色的寶馬。
一個衣著華貴,撐著好傘的人走了過來,仔細打量了好久。
問:“這匹馬這麼賣?”
答:“四十兩。”
那人說:“我買了,可身上沒錢,要跟我去家裡取。”
陳問道:“你家住哪?”
那人一指,說:“前面不遠。”
於是,那人徑直騎上寶馬,陳另騎一匹馬跟在後面。
途經一家綢緞鋪,那人下馬,把傘交給陳,叮囑說:“我進去買幾匹綢緞。”
陳慶見他如此,心裡更踏實了。
那人走進綢緞鋪,很快便選了好幾匹綢緞。
結賬時,卻和掌櫃為價錢爭了起來,老闆很生氣,說他不識貨,自己這麼好的綢緞,沒有這樣殺價的。
那人便生氣了,對老闆說:“你說我不識貨,那我就去找個識貨的人幫我看看,然後再來和你講價怎麼樣?”
老闆說:“我這麼好的綢緞,你說拿就拿走,要是不回來了,我找誰要去?”
那人說:“我的馬和傘都還在你門外,而且我還有個同伴在外面,我能跑到哪兒去呢?”
於是,那人拿了綢緞就走了。
陳在門外等了半天,不見人來,準備離開。
這時,綢緞店的老闆突然衝了出來,拉著他的馬轡頭,不讓他走。
二人爭吵不休,誰都不服誰,於是來到衙門。
最後,大家都明白了,原來遇到了騙子。
(原文)
兩大之間,敵脅以從,我假以勢。困,有言不信。
(譯文)
兩個大勢力之間的小勢力,一方以武力讓它順從,我方則藉機去援救。處於困頓中的小勢力,難道會不相信我方的援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