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在疫情愈變成常態化的情況下,2026屆學生的早申錄取環節也接近尾聲。新一年的錄取有什麼新的變化嗎?如果沒有申請成果,又有什麼補救措施呢?外灘君特意請來了樹英學會創始人DTR、棒呆國際創始人Brian、ZOOMiN特寫創始人顧卉妮、引知戰略合作關係主管祝舟來、棕櫚大道導師總監Tina,聊一下留學那些事,希望憑藉他們的真知灼見,能為未來的留學生們撥開迷霧,提供更清晰的思路。
支援外灘君,請進入公眾號主頁面“星標”我們,從此“不失聯”。
文丨Luna 編丨Lulu
在連續幾周的時間內,美國大學陸續放出自己的早申錄取名額,2026屆學生的早申錄取環節也接近尾聲。作為使用最廣泛的美國大學申請系統之一,Common App在12月中旬也更新了2021-2022申請季的資料。
目前,已有931,540名學生參與了大學申請,比去年的862,695名相比,增長了13%。
相應的,學生提交的總申請數也達到了4,058,187份,比去年的3,653,391份增長了18.6%。
平均每位學生提交的申請達到了4.36份,同比上兩年的4.23份和4.15份,數量上略有增長。
圖片來源:Common App
可見,今年有更多的學生進入申請的大池,申請總數也水漲船高,這就讓“上岸”變得更難。當把目光放到國內,備受矚目的“哈耶普斯麻”的錄取數似乎也印證了這會是個“申請凜冬季”。
截至外灘君發稿,目前八大藤校、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發給國內學生的錄取名額和過去兩年相比,雖然數量差別大體不大,但哈佛的國內“零錄取”還是有點震撼,往年的“慷慨大戶”康納爾大學發放的錄取名額也有了明顯的下降。
而海外高中在中國學生基數更小的情況下,基本獲得了和國內持平,甚至更多的錄取名額。最明顯的莫過於海外高中收到了8枚哈佛大學的早申錄取(國內0),還有10枚麻省理工學院早申錄取(國內2)。
不過,和去年相比,今年“上岸”的海外中學也更多了。除了頂尖美高菲利普斯安多佛中學、聖保羅中學、米爾頓中學,還有一些不太知名的美國、加拿大、澳洲高中的學生也得到了錄取。
再看國內學校和地區這10所大學的錄取情況,上海、北京、江蘇、廣東這四個強省今年繼續領跑,獲得的錄取數都在10枚以上。而說到表現亮眼的學校,前排依舊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些強校: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中國常熟世界聯合學院、南京外國語學校、北京十一學校、包玉剛實驗學校……
不過,也有一些來自非一線地區的學校,比如陝西的西安市鐵一中學、西安高新第一中學,遼寧的瀋陽飛躍實驗中學。
今年是疫情後的第二個申請季,在疫情愈發變成常態化的情形之下,早申申請情況不僅能夠給學生的常規申請多一點信心,也能夠為往後的學生提供一些方向。藉此機會,外灘君也與樹英學會創始人DTR、棒呆國際創始人Brian、ZOOMiN特寫創始人顧卉妮、引知戰略合作關係主管祝舟來、棕櫚大道導師總監Tina聊了聊。
從整體上看,今年的早申具有這麼幾個特點:
● 海外高中在錄取上仍然具有優勢,但頂尖美高的價效比已經不比從前;
● 非一線城市也有了更多錄取機會,但成績仍然是學生申請的硬實力;
● “廣撒網”式的申請投遞已成為大勢,錄取率走低更是不爭的事實。
此外,還有一些針對學生個人申請和問題,比如ED失利後該怎麼辦,以及招生官到底喜歡什麼樣的學生?看看幾位在留學申請領域深耕多年的行業大咖,如何看待和解答這些問題。
海外高中優勢下降,
頂尖美高未必是上佳策略
從今年早申的情況來看,海外高中獲得的錄取數可以說還是很亮眼的,考慮到學生基數,海外高中的錄取率應該是高於國內高中的。這一點也是海外高中一直以來的優勢。
從今年早申的結果來看,許多顧問都有一個共同的感覺,國內不少老牌學校的錄取結果都有所下降。而對於有意申請TOP 10這類頂尖大學的學生來說,和國內學校相比,海外高中在錄取方面仍然有明顯的優勢。
因為美國大學對於美高的課程體系和之前錄取的學生比較熟悉,錄取的時候更容易對學生整體能力有較準確的評估。
此外,在海外留學的學生在綜合素質、思維能力、追求理想的熱情,還有獨立生活和解決問題等方面,和美國大學的氣質也更相符,這也是在海外高中留學的優勢。
引知戰略合作關係主管祝舟來認為,考慮到美國絕大部分大學會按照學生學校所在地給招生官初步分工,所以學校所在地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最先競爭的那個池子。
由於頂尖大學本科國際學生只佔10%-16%,所以同一個大學中,往往負責非美國地區的招生官人數也非常有限,可能就一個招生官來讀整個中國及周邊國家的材料;而一個加州可能就有十來位招生官負責。
這意味著在美高唸書的學生,他們的申請材料往往會獲得更高的關注。其他海外高中則取決於所在國家整體申請人數和該學校以往的美本申請結果,大部分情況下還是會比大陸地區唸書的學生更有優勢一些。
引知戰略合作關係主管祝舟來
同時,多位顧問也提到,即便是在海外高中就讀,也並不意味著競爭的壓力就會減小。就像很多家庭會希望孩子能爬藤,也有很多家長希望送孩子去排名靠前的美高就讀,優質的教育資源確實是這類海外中學的優勢。
但同時,孩子的同學也都是優中選優的好苗子。當他們提交申請時,無疑就要先和自己實力不俗的同學同臺競技,這樣的競爭或許還會更激烈。
棕櫚大道導師總監Tina就提到,海外高中,尤其是頂尖美高的優勢正在減少。過去,美國大學也認為中學就在海外就讀的小留學生有過人之處,因為他們要兼顧學習和異國生活。
棕櫚大道導師總監Tina
但近五年以來,能力突出的中國大陸學生越來越多,加上國內的國際化學校也辦得越來越好,學生在成績和活動方面的差異在減少。
而小留學生群體中出現的一些抱團或者在美高難以融入的問題以及隨之而來的心理問題,也讓美國大學開始重新審視就讀海外高中的中國學生能否真正給大學帶來不一樣的文化。
甚至有美國本地的高中的升學指導感慨:“國際學生的身份在以前是個正面的多樣性加分項,但現在可能不見得會幫到學生。”
生在大城市的孩子在經歷HARD模式?
“小鎮青年”也有更多機會
除了海外高中和國內學校的區別,國內不少非一線城市上榜也讓人開始考慮,一線城市超大的生活和學習競爭壓力,還值不值得繼續承受。
棒呆國際創始人Brian認為,從獲得錄取的城市來看,往年美國大學錄取北上廣深的學生比較多,原因是覺得比較瞭解這些地方的學校;但後來二三線城市也有了更多的AP班、IB班,美國大學也認可他們的AP、IB成績,所以招生開始逐漸分散。
棒呆國際創始人Brian
因為一線城市不僅申請人數多,而且優秀的學生也很多,孩子不得不從小學,甚至幼兒園就開始競爭,結果到申請本科,他們可能並不佔多少優勢。反而是二三線城市孩子的競爭性壓力小,只要做得比自己同地區的學生更好,就已經有脫穎而出的機會。再加上美國大學不管是錄取國際生,還是美國本土學生,都很強調學生的地域多元化。
確實如各位顧問說的那樣,學生大學申請的頭一輪競爭,就是和自己在同一個池子的同伴的競爭。同被一所藤校錄取,和那些非一線的學生相比,北京、上海學生正是因為自己可接觸的資源更多,更要獲得更好的成績,才能在同伴中脫穎而出。
在聊天的過程中,外灘君也感受到,美國大學錄取時的多元化,其實也並非僅僅指學生的來源地,其背後還有學生體現出的個性,以及對學習的熱忱。
就像樹英學會創始人DTR說的,近年有一個明顯現象,那就是一線城市申請者的背景非常趨同。
樹英學會創始人DTR
隨著一線城市國際化教育資源集中,學生和家長們對美本申請也越來越瞭解,於是很多學生都做著一樣漂亮的課外活動,拿著一樣標準的標化成績。大家都自以為摸索出了一套“完美的申請背景”,殊不知實際情況卻是一線城市的申請package千篇一律,沒有個性鮮明的特色。
反觀非一線城市的學生,由於沒有機會接觸到程式化的“完美課外活動”,在“野蠻生長”的過程中反倒自由探索出了自己真正的興趣愛好,而這種未經修飾的熱忱和好奇心也使得他們的經歷更獨特、鮮明,也更能從一眾申請者中脫穎而出。
還有非一線城市學生付出的努力,也是大學眼中的閃光點。比如ZOOMiN特寫創始人顧卉妮就說到,比方“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這種國際化的大型賽事,一個蘇州、武漢,或者成都的學生獲獎,難度肯定比一個來自上海、北京,家人是頂尖大學教授的孩子更難。
ZOOMiN特寫創始人顧卉妮
對大學來說,這不僅意味著學生能夠在一個相對劣勢的環境良好地尋求資源、整合資源,還能看到學生對學習的熱忱,以及未來學習的潛能。大學想看的不僅是學生已經取得的成績,還會考慮他們為此付出了多少努力。
不過顧卉妮也強調,雖然美國大學有多元化的偏好,但這並不意味著非一線城市的學生就可以躺平。雖然他們的所在地可能資源並不那麼豐富,但是大學也不會降低學生在學業上的成就標準,在很多方面,他們要做得和北上廣深的學生一樣好,才能有力地證明自己的學習能力。
美國家庭也越發追逐名校,
“廣撒網”已是大勢所趨
就像Common App的調查結果顯示的那樣,同比往年,每位學生申請的大學數量也在增加。這不僅體現在不少學生選擇參加早申,提交更多的申請更是擴大了後面常規申請的申請池。
美國大學各有各的錄取政策,首先要明確一下與早申有關的一系列政策。在諸多種類的早申型別中,只有Early Decision (ED)具備入學約束力,如果學生被錄取,必須入讀。
而Early Action(EA)、限制性早申(REA)、單選早申(SCEA)均不具備入學約束力,被錄取後可以不入學。只不過,申請REA的學生不能再申請任何ED學校,選擇申請SCEA的學生不能再申請任何ED或EA學校。
多樣化的政策,使得申請EA的學生數量猛增,申請數量走高,大學卻沒有大規模擴招學生人數,使得錄取率一路走低。直觀的感覺就是大學錄取越來越難了。
引知戰略合作關係主管祝舟來提到,這種現狀的直接原因就是Test-optional政策,此外,還有各種小情況也推波助瀾,擴大了申請池。包括:
越來越多學校推出ED2,導致學生們把ED/REA的目標放得更為遠大;
疫情讓很多學生家庭把讀美本看成一場小冒險。大家希望去到更好的大學來合理化自己的“冒險舉動”;
疫情導致有更多間隔年學生,因為不想上網課而晚入學佔本屆名額;
不少大學在疫情期間大量開設線上招生宣講會。原本這些宣講會只有線下訪校的學生家庭能聽到,或只在一部分高中舉辦。現在更多學生聽到不同大學的宣講會後,在招生官的鼓動下,會申請他們原本根本不會考慮的大學。
ZOOMiN特寫創始人顧卉妮也提到了另一個“遊戲規則”——U.S.News的排名。比如美國東北大學就從200多名,一路衝進30~40的檔次。而學生的入學率就是計算排名的重要因素,因此申請必須入學的ED的學生更受大學招生辦青睞。
這也是為什麼更多學校開放早申,甚至降低材料要求,例如不強制要求標化成績,不收申請費,知名文理學院威廉姆斯學院甚至在早申階段不要求學生寫小文書。這樣的便利,也吸引了更多學生申請早申,這樣以來,學校既獲得了更多可選擇的生源,又收穫了入學率,可謂一舉多得。
不過,棕櫚大道導師總監Tina卻認為,大學其實會更看重常規錄取,這才是學校挑選學生的大本營,因為現在的學生能夠挑選大學的機率越來越小,更多還是大學挑學生。從學生的角度看,這件事有另一個樣貌:申請池越來越大,大學錄取率一路走低,等於自己被錄取的機率也降低了。
Tina提到,這兩年頂尖大學錄取率持續走低,當優秀的學生們衝刺TOP10的大學時,即便每一所都投申請,10所大學中能獲得1-2份錄取也已經是很好的情況了。
真實的情況是,學生現在普遍會申請15-20所大學甚至更多,就為了能夠增加頂尖學校的錄取機率。如今手拿好幾個前十offer的學生已經越來越罕見,因此一旦獲得一個名校offer,不入學的機率其實很小。
這也和外灘君觀察到的大學入學現狀相符。就拿去年來說,因為擔心過多學生拒絕錄取而影響入讀率,許多大學都超量發放了錄取通知。結果卻是開學時,選擇入學的學生還超出了學校能夠承載的數量,教室、宿舍安排都成了頭疼的新問題。
如果ED未獲得錄取,該怎麼辦?
對於每一個學生個體來說,申請季上每一道坎都要自己過,比如在相比常規錄取輪錄取率更高的ED被拒了,該怎麼辦?
對此,樹英學會創始人DTR乾脆地回答:迅速投入ED2輪和RD輪的申請!
很多家長和學生認為ED階段錄取的學生多,所以ED衝名校拿offer也更簡單。這是不準確的。ED階段每個學生只能選擇一所學校,所以大家都會選擇錄取標準與自己實力整體相符的大學,這就使得頂尖名校的ED申請者的平均實力明顯強於RD申請者。
往年也有學生在ED輪失利,卻在RD輪收到了意料之外的驚喜。所以,DTR希望學生能快速翻篇繼續往前看,不要浪費有限的申請季。做課外活動要求的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寫文書需要的深刻的自我反思能力和創意……要相信這些日積月累鍛煉出來的能力能夠讓自己在後面的申請中獲得大學的青睞。
因此,他也常常跟學生說,ED輪失利,只是在你申請的十幾所甚至二十幾所大學中,收到了一封拒信,你們依然還有無限可能。
和DTR一樣,一些顧問也都提到,ED能獲得錄取的學生大約只有5%,能成功的其實是少數人,所以ED失利反而是普通情況。
但一旦失利,學生要抓緊時間重新審視自己的申請材料,反思一下哪個環節有問題。有時候,被學校錄取或拒絕是運氣,但也有時候可能是因為學校選得不是很匹配,或者是文書的寫作有問題。
外灘君曾採訪過被知乎網友冠名“文理殺手”的牛娃鄧清源就有這段經歷。
在早申階段,由於覺得社會學專業比較契合他做過的一些社會研究,鄧清源在ED便申請了社會學專業,但卻收到了早申推遲。然後,沒有時間多唉聲嘆氣,他迅速行動起來,重新審視自己的材料。
一番考察以後,鄧清源發現社會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可能和他的感性氣質不很匹配。因為他給自己總結的三個特質是知性(intellectual)、藝術氣息(artistic)和獨闢蹊徑(eccentric)。他在文書中體現的形象是一個內向,但又不令人感到乏味或是與現實脫節的思考者。
在意識到了這一點以後,他將自己的申請專業轉到了性別研究、文學和媒體研究方面,他也確實更喜歡這些專業。最終,他斬獲了哥倫比亞大學、康奈爾大學2枚常青藤大學的offer,以及斯沃斯莫爾學院、波莫納學院、鮑登學院、明德學院和卡爾頓學院等一眾全美頂尖文理學院的錄取。
這個時代,“有趣”比“優秀”更重要
隨著美本申請越來越難,如何脫穎而出成為了學生必須思考的問題。而很多顧問面對這個問題,都提到了一個詞——“有趣”。在當下,一個不僅成績優秀,還很有趣的學生也更能吸引招生官。
因為“有趣”並不是被培養出來的某項能力,而是源自學生對事物的真正的熱情與專注。如果一個學生很有趣,那麼通常他已經對自己喜歡什麼,想研究什麼有了答案。
ZOOMiN特寫創始人顧卉妮認為,這裡其實涉及到家庭教育和生涯規劃兩個問題,也是留學機構需要具備的兩項能力。成功的申請不僅僅是學生個人的成功,背後也少不了家庭的付出與託舉。
一些家長自己可能是“小鎮做題家”出身,對於孩子的教育方法還停留在“頭懸樑,錐刺股”的硬吃苦階段,還沒有意識到要和孩子有更多情感上的溝通,要和孩子步調一致地前進。
另外,在專業方向上,個體差異也很大,有些孩子天然就有很清晰的目標,有些孩子可能就會迷迷糊糊。因此,一些專業的測評工具目前也能夠作為孩子尋找興趣方向和專業意向的有力幫手。
無獨有偶,棒呆國際創始人Brian也認為,孩子的無趣可能源自家長本身的無聊。家長是孩子的榜樣,拋開家長為孩子興趣方面的投入,如果家長本身的生活就是工作、回家、輔導作業、睡覺,這樣迴圈往復,自己也沒有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不願意嘗試新東西,那麼無趣的家長,很可能也不會有一個有趣的孩子。
而當孩子們對未來還很迷茫時,Brian作為顧問能夠鞭策孩子們做的,則是鼓勵他們多看書,甚至是多看一些嗶哩嗶哩的優秀影片。因為只有先了解這個世界上有什麼,能做什麼,才能發現自己喜歡什麼。如果孩子對某一個專業比較有興趣,那就要挖得深一點,然後繼續讀書、研究,再挖深一點。如此往復,直到他成為這個領域的半個專家。
今年的早申季或許已近尾聲,不過對許多孩子來說,大學申請才剛剛開始。雖然美本申請形式逐年嚴峻,但是擁有一顆平常心,好好地展現自己,是應對接下來這場硬仗最好的辦法。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