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如梭,轉眼之間已是2021年年尾。這一年裡,國際軍事熱點頻現,新型武器裝備不斷推出,有的著眼未來,創新發展;有的略顯尷尬,低調收場;有的意在制衡,引發關注。總體來看,武器裝備領域呈現加速發展趨勢,體系化、智慧化、精確化特徵日趨明顯。
1. 韓新一代戰鬥機下線
4月9日,韓國防衛事業廳在位於尚慶南道泗川的韓國航空宇宙產業公司舉行新一代戰鬥機KF-21下線儀式。韓國總統文在寅在講話中稱,該機是“(韓國)航空工業發展的一個里程碑”。
KF-21戰鬥機是韓國KF-X專案首架原型機,該專案起初對標5代機,後改為4代半戰鬥機。KF-21戰鬥機與美國F-22戰鬥機外觀高度相似,採用常規氣動佈局、雙垂尾和雙發設計,最大飛行速度1.8馬赫。該機的最大特點是無彈倉設計,採用外掛方式攜帶武器等載荷,因此不具備完全隱身能力。首批次產型號僅具備對空作戰能力,後續批次將增加對地攻擊能力。
韓國方面對KF-X專案寄予厚望,甚至公開聲稱KF-21是亞洲最先進的自研戰鬥機。事實上,KF-21戰鬥機採用大量進口裝置,如美國的F414渦扇發動機、歐洲的“流星”空空導彈等,被稱為是西方航空產業鏈下的“組裝品”。離開美歐的支援,該機亮相恐怕會更晚一些。
2. 英航母編隊首次海外部署
5月23日,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編隊由英國樸次茅斯港出發,前往亞太地區展開為期7個月的戰鬥部署。
“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是英國有史以來建造的最大航母,被稱為“英國恢復海上強國的希望之艦”。英國高度重視此次海外部署行動,幾乎出動英國皇家海軍的“全部家底”。整支編隊包括2艘45型驅逐艦、2艘23型護衛艦和一艘機敏級攻擊核潛艇,另外還有綜合補給艦和油料補給艦,以及美國、荷蘭的驅逐艦與護衛艦等。由於艦載機尚未形成作戰能力,“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上搭載了18架“借”來的F-35B戰鬥機。
儘管這支航母編隊被寄予厚望,但其亞太之行並不順利。原定部署計劃因航母漏水等原因多次推後,直至今年5月才得以實施。出發不久,一艘驅逐艦在黑海水域衝闖俄羅斯主權海域,遭到蘇-24M戰鬥機投擲炸彈警告。隨後,2艘45型驅逐艦因故障先後脫離編隊。在參與多國聯合演習時,編隊失誤頻頻。返航途中,1架F-35B戰鬥機在起飛時墜海。
儘管如此,英國皇家海軍對這次亞太之行評價甚高。該編隊負責人稱,此次亞太之行後,英國皇家海軍將在亞太地區常態化部署2艘巡邏艦,2023年還將派遣一支兩棲部隊進駐該地區。考慮到近年來英國皇家海軍實力大幅縮水,其常態化部署計劃能否順利實現,尚需觀察。
3. 俄5代輕型戰鬥機亮相
在7月舉行的莫斯科國際航空航天展覽會上,俄羅斯第5代輕型戰鬥機蘇-75“將軍”原型機公開亮相。
蘇-75是俄羅斯在蘇-57戰鬥機基礎上推出的一款單發輕型隱身戰鬥機,旨在取代米格-29戰鬥機,與蘇-57戰鬥機形成“輕重”搭配。該機長17.3米、翼展11.9米、作戰半徑1400千米,最大飛行速度1.8馬赫,最大戰鬥載荷7.4噸。機身有3個內建彈倉,可掛載空空導彈、空地導彈和炸彈。機頭安裝有源相控陣雷達、紅外搜尋與跟蹤系統,機艙內的作業系統配備人工智慧輔助決策系統。總體來看,蘇-75的飛行效能與隱身效能較蘇-57戰鬥機有所提升。
據蘇霍伊設計局介紹,蘇-75的製造成本約3000萬美元,該機預計於2026年量產,主要面向國際市場。分析認為,蘇-75具備較好的空戰能力,加上售價不高,對裝備俄製戰鬥機的國家有較大吸引力。未來,該機將在國際軍貿市場上與F-35戰鬥機展開競爭。
4. 美F-35C戰鬥機實戰部署
8月,美海軍“卡爾·文森”號航母打擊群首次搭載F-35C“閃電II”戰鬥機進行部署,標誌著美海軍艦載戰鬥機正式跨入5代機時代。
F-35系列戰鬥機包括F-35A陸基常規起降型、F-35B短距/垂直起降型和F-35C艦載彈射起降型。與前兩種型號相比,F-35C體型最大、作戰半徑最遠、單價最高。同時,該機也是列裝最慢、服役時間最晚的型號。
F-35C實戰部署,對美海軍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該機憑藉良好的隱身效能和態勢感知能力,可在複雜條件下保持空中作戰優勢,提升航母編隊對所在海域的控制能力。另一方面,一旦大量服役,該機將使美航母艦載機編隊相對他國艦載機編隊形成代際優勢,進一步增強美海軍軍事威懾實力。不過,受發動機短缺等因素影響,F-35C生產進度緩慢,形成規模作戰尚需時日。(圖⑧)
5. 俄“鋯石”導彈完成潛射測試
俄羅斯國防部10月4日宣佈,俄海軍當天從水下成功試射一枚“鋯石”高超音速導彈,精確命中預定目標,驗證了該型導彈的潛射作戰能力。
“鋯石”導彈是俄羅斯近年來著力打造的非核威懾力量之一。該型導彈具備強大的體系突破能力,最大飛行速度8馬赫,射程超過1000千米,主要用於打擊大型艦艇叢集和陸上高價值目標,被喻為“航母殺手”。
2020年2月底,俄海軍對“鋯石”導彈進行首次試射,驗證了該型導彈可從水面發射,執行反艦作戰任務能力。潛射測試的順利完成,表明該型導彈能夠由潛艇搭載,從水下進行發射。另外,俄羅斯還在研發該型導彈的陸基和空基搭載平臺,逐步構建陸地、水下、空中全方位打擊體系。
6. 美高超音速導彈設施交付
就在俄羅斯“鋯石”導彈完成潛射測試的第二天,美陸軍宣佈正式接收首套“暗鷹”高超音速導彈地面設施,包括1輛指揮車和4輛運輸、發射車等,主要用於部隊測試與訓練。
“暗鷹”高超音速導彈的設計速度達5馬赫,最大射程2500千米,是美陸軍遠端精確火力專案群下的高超音速武器專案。美陸軍計劃於2023財年部署首個“暗鷹”高超音速導彈連,2025財年部署第2個連,2027年部署第3個連。
實際上,美陸軍的高超音速武器計劃進展沒有這麼快。美《星條旗報》稱,儘管已交付部分地面設施,但缺少最關鍵的導彈本身。美陸軍稱,首個“暗鷹”高超音速導彈連至少要等到2023年才能準備就緒。也就是說,未來兩年內,美陸軍只能用模擬器進行訓練。
7. 俄空天軍列裝S-500系統
10月,俄空天軍正式接收首批S-500防空導彈系統,用於保護首都莫斯科與中部工業區的安全。
作為俄羅斯最新型空天防禦武器,S-500系統集防空、防天和反導作戰於一身。整套系統包括預警探測、火力打擊、指揮控制3大模組,配備4型雷達和3種導彈,能夠攔截彈道導彈、巡航導彈、高超音速武器和低軌道衛星等,具備超遠端、超高空攔截能力。同時,S-500系統還能相容S-400防空系統的攔截彈,並能與A-235、S-350等一系列防空系統搭配編組,有效遂行聯合防空反導任務。
近年來,隨著美國宣佈退出《中導條約》,並計劃在歐洲部署中程導彈,俄羅斯空天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為此,俄羅斯持續強化空天防禦力量,逐步構建起高中低空搭配,遠中近程銜接的空天一體化反導作戰體系。S-500系統是這一作戰體系上的重要一環,其列裝具有重要意義。
8. 美髮佈下一代戰鬥機概念圖
4月和10月,美空、海軍分別釋出下一代戰鬥機概念圖,並公開相關細節,從中可看出美軍下一代戰鬥機的研發思路與框架。
美軍下一代戰鬥機預研計劃始於2007年。早期由美空、海軍按照各自需求分別進行概念探索,逐漸形成F-X和F/A-XX兩個平行發展專案。從公佈的概念圖看,美空軍F-X戰鬥機概念設計突出空戰優勢,強調高速性、隱身性和系統性。美海軍F/A-XX戰鬥機概念設計包括雙發動機、切尖三角主翼和鴨翼等,並採用有人-無人編組作戰模式。
儘管概念研發是美軍的強項,但跨代式戰鬥機研發是一項漫長的系統工程,需要進行大量驗證。美空、海軍下一代戰鬥機專案概念設計未來發展如何,還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9. 日構建新型反艦導彈體系
今年初,日本在反艦導彈領域動作頻頻。先後提出ASM-3A超音速反艦導彈採購方案、12式岸艦導彈射程提升方案和2000千米隱身反艦導彈研製方案,試圖構建覆蓋陸海空的新型反艦導彈作戰體系。
ASM-3A是日本首款即將投入服役的超音速空艦導彈。該彈巡航速度達3馬赫,射程超過200千米,由F-2戰鬥機攜帶,作戰效能達到其他國家同類導彈水平。12式岸艦導彈屬於亞音速反艦導彈,射程較短,日本計劃將該導彈射程提升至1500千米,使其搖身變為一款對陸攻擊巡航導彈。此外,日本還提出新型反艦導彈研製計劃,其射程達到2000千米,兼有對陸、對海攻擊能力。
日本大力發展進攻性武器,暴露出日本走出專守防衛,向進攻作戰體系邁進的勃勃野心,對此應有所警惕。
10. 美艦載無人加油機上艦測試
12月,美海軍在“布什”號航母上完成MQ-25“黃貂魚”艦載無人加油機首次上艦測試。
MQ-25A艦載無人加油機是波音公司開發的無人加油機。今年6月以來,該機先後完成對F/A-18“超級大黃蜂”、E-2D預警機和F-35C戰鬥機的空中加油測試,驗證了有人-無人協同能力。該機最大起飛重量20噸,載油量6.8噸,可在距航母900多千米範圍內承擔空中加油任務。
MQ-25A艦載無人加油機對美國海軍具有重要意義,不僅有助於緩解美海軍艦載戰鬥機數量短缺問題,還能拓展艦載機作戰半徑,提高編隊安全性。不過,這款亞音速無人機一旦被雷達鎖定,便很難逃脫。另外,其有限的載油量也難以應付高強度任務時的加油需求。
來源:中國國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