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淮海大決戰,讓蔣介石損失80萬大軍,他的精銳嫡系部隊,也在這場戰役中全部被英勇的人民軍所殲滅。就連被譽為是蔣介石的救火隊長杜聿明,也在這場戰役中兵敗被俘。包括裝備精良的第二兵團(邱清泉戰死),第12兵團(黃維被俘),第七兵團(黃百韜戰死),也在這場大決戰中,全部損失殆盡。而這三個精銳兵團的司令員,不是戰死就是被俘,沒有一位成功突圍出去。
淮海戰役蔣介石的三大主力兵團全部報銷,然而,在這場戰役中的輔助兵團司令員,卻全部成功突圍。何為輔助兵團呢?意思是說,建制規模並不是很大,戰鬥力一般,在這場決戰中,作戰任務是增援或者是阻擊。比如李延年,孫元良,李彌,劉汝明等四位將領,在淮海戰役中率領的兵團,都可以稱得上是輔助兵團。最後這幾位,都在部將的掩護下成功突圍,或者是喬裝打扮。
那麼問題來了,從淮海戰役成功突圍的孫元良,李彌,劉汝明,還有李延年四位將軍,後來怎樣?
這四位將軍,在丟下部隊順利逃到南京後,蔣介石也沒有過多地責怪他們,並且四位將軍,後來都跟著蔣介石一起赴臺。
孫元良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一期,是蔣介石的嫡系將領。在淮海戰役中,他擔任第16兵團司令員。這一次孫元良丟下第16兵團,獨自逃回南京,沒有受到蔣介石的批評,反而讓他重新組建第16兵團。可是好景不長,在西南戰役中,孫元良的第16兵團下轄兩個軍通電起義,一夜之間,這位逃跑將軍變成了光桿司令,無奈的孫元良只能搭上專機去了香港,後受蔣介石之邀赴臺。
不過此時的孫元良也有自知之明。知道,在部隊中,再待下去也無出路,於是選擇下野從商。70年代在日本開了一家名為“天福園”的麵館。算不上是大富大貴,但維持一家人的生計是沒有問題的。 1975年,孫元良從日本返臺灣定居高雄。2007年5月25日,孫元良逝世,享年103歲,算是黃埔系將領中最長壽的一位。
李彌畢業於黃埔軍校第四期,也是屬於黃埔系將領。在淮海戰役中,李彌擔任第13兵團司令員。他很幸運,第13兵團在淮海戰役中全軍覆沒,作為兵團司令員的李彌卻成功逃脫。後來還受到了蔣介石的重用,讓他重新組建第13兵團,並擔任第八軍的軍長。
在後來的西南戰役中,李彌的第八軍還算是一支戰鬥力比較強的部隊,替蔣介石在雲南打了幾場勝仗。但是影響並不大,在劉鄧大軍消滅宋希濂兵團後,雲南的盧漢選擇起義,此時的李彌被盧漢扣押。最後還是假裝說,也要起義,這才被釋放了。轉過身的李彌又繼續與人民為敵,選擇效忠蔣家王朝。後來他率領的第八軍,有一部分撤往滇緬。因此,跟著蔣介石一起赴臺的李彌,又被老蔣派到滇緬,統領這支部隊,養精蓄銳做好隨時反攻的準備。
1953年,這股孤軍稱霸金三角,緬甸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向聯合國發起訴訟。迫使聯合國的壓力,蔣介石在1954年,將這支部隊從金三角撤回,只有少數人自願留下,成為泰北孤軍。從金三角回到臺灣的李彌,繼續在部隊中服役十年,可是職位,軍銜也沒升遷。直到1973年,李彌因病逝世,這才被追贈為陸軍二級上將。
劉汝明是屬於西北軍將領,並非是黃埔系將領,因驍勇善戰,得到蔣介石的欣賞,並重用。可能在抗日戰場上,劉汝明是一位名將,但在內戰期間,他前後表現差異很大。所以,淮海戰役中劉汝明也沒有取得像樣的戰績,只要有一點風吹草動,他就選擇撤退,儲存實力。因為他知道,自己不是蔣介石的嫡系,一旦手中無兵,就沒有了資本。
在戰場上一味選擇撤退的劉汝明,最後也沒能保全,他一手帶出來的部隊,成為光桿司令,跟隨蔣介石一起赴臺後。在臺期間的劉汝明生活過得很艱難,也沒有受到蔣介石的重用,靠救濟度日。1975年病逝,被追晉陸軍二級上將。
李延年畢業於黃埔一期,也是一位身經百戰的名將,在抗戰時期,他在戰場上多次擊退日軍,為抗戰事業立下了功勞。然而,在解放戰爭時期,李延年的表現也不是很出色。在淮海戰役中,他擔任第六兵團司令官,負責增援黃維兵團作戰中,也沒能取得像樣的戰果,最後只能率領殘部向南京逃竄。
渡江戰役中,李延年再次被委以重任,擔任長江防線副總指揮,統一指揮第七,第八,第十七兵團在金華抵禦人民軍。不料,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長江防線瞬間土崩瓦解。無奈的李延年只能繼續率部撤退,向福州逃竄,最後潛逃臺灣。李去臺後,受到了斥責,被老蔣送上軍事法庭。好在,李延年的人緣不錯,在蔣鼎文,劉安琪等人的求情下,服刑一年後的李出獄。可他後來的生活過得很艱難,可以說是窮困潦倒,1974年因病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