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時度勢、精通變化,靈活機動地做事情,就有可能成為最大贏家
春秋時期,一戶姓施的人家,有兩個兒子,一個學文、一個學武,孩子聰明好學,均學有所成,學文的通達仁義、學武的精通兵法。
長大後,學文的兒子,以仁義道德之說來遊說齊王,齊王聽了以後,覺得很有道理,於是,便聘請他為眾公子的老師;精通兵法的兒子,以兵法之道來遊說楚王,楚王聽了以後,心中大喜,也重用了他,任命他為軍師。
兩個兒子都被重用的施家,不僅衣食無憂,過上了好日子,而且還聲名遠揚、受人尊敬,這讓施家的兩位老人感到非常欣慰。
再說施家有一戶鄰居孟家,看到了這種情況後,很是羨慕,於是,也把自己家的兩個兒子培養成了一文一武。
學成以後,好文的兒子來到了秦國,可是,當他用仁義之道遊說秦王時,卻把奏王惹得怒不可遏,憤然說道:“當前,各諸侯國征戰如此激烈,我們迫切需要的是籌集良馬和軍餉。你攛掇我以仁義治國,這不是讓我自取滅亡嗎?”逐後下令將他施以宮刑。
好武的兒子趕往了魏國,以兵法遊說魏王。魏王聽了,皺起了眉頭,心事重重地說:“我們是一個小國,民少國衰,夾在各大國之間,全力服從他們還不能自保,你還勸我對他們動武,這不是擺明了讓我自行滅亡嗎?”
魏王繼續想了想又接著說道:“如果我要是讓你全身而退,說不定你還會再到別的國家去遊說,這樣一來,很可能對我們魏國造成極大的禍害,所以,你必須留在魏國,不能離開半步。”於是,魏王揮了揮手,遂命人砍去了他的雙腳。
孟家父母看著傷痕累累的兩個兒子,捶胸頓足、痛苦不堪,並憤怒地抱怨起施家來。
施氏知道了孟家的抱怨,卻義正詞嚴地說:“凡事兒能把握住時機的人才能昌盛,斷送時機的人則定會滅亡。您兒子跟我兒子的學問相同,結果卻大不一樣,這並不是由於他們的所學的知識不對,而只是使用的時機不正確。
“要知道,天下並沒有永遠對與錯的事情,以前所用到的,或許今天就被拋棄不用;而今天拋棄的,明天也許就會派上用場。這種用與不用並沒有絕對的標準,應該是,隨著環境的變化而確定。所以說,一個人只有與時俱進,懂得見機行事,才可能立於不敗之地。否則,即使擁有孔丘那麼淵博的學問或者是擁有姜尚那麼精湛的戰術,又有什麼用呢?”
一番話,說得孟家老少啞口無言。
道理:同樣的才華,運用的物件不同、時機不對,結果也會迥然不同。
所以,我們只有審時度勢、精通變化,靈活地見機行事,才有可能成為掌控時機的主人、為人處世的贏家。
您贊成嗎?請留下您寶貴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