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思”還是“立斷”應辯證看
在處理一些事情上,有人認為要三思而行,考慮好了以後再做,不能盲目決定,草率行事;而有的人認為當斷則斷,該出手時就出手,不能磨磨嘰嘰,優柔寡斷。那麼,究竟誰說得有道理,應該怎樣做呢?要弄清這一問題,還需要辯證來看。
一事當前,是“三思”,還是“立斷”,從老祖宗開始,就有不同的看法。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季文子為人謹慎,凡事都要“三思而行”,多次考慮以後才決定做與不做。孔子卻不贊同他的觀點,認為只要再思就行,如果三思就會患得患失,疑惑不定了。
南宋以後儒家學者撰輯的《名賢集》,就收錄了“事要三思,免勞後悔。”從小教育兒童遇到事情要反覆思考,正確處理,就不致於事後悔恨。
《大學》中雲:“大學之道,在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謀定而後動,知止而有得”就是從“知止而後有定”演化而來的。《孫子·計篇》:“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孫子講的這段話,大意是說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戰爭是國家的頭等大事,關係到軍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觀察、分析、研究的。
古人既有以上這些“三思而後行”的論述,也有用史實說明“當斷則斷”重要性的闡釋。西漢·司馬遷《史記·春申君列傳》:“語曰:‘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春申君失朱英之謂邪?”意思是說,應當決斷而不決斷,就會產生禍亂,行事要當機立斷,否則貽害無窮。
趙人李園先將妹妹獻給春申君黃歇,待懷孕後二人又共同謀劃,說服春申君將其妹獻給了楚王,不久後即生子並立為太子。李園怕春申君洩密,意欲滅口,家臣朱英看出了對方的狼子野心,奉勸春申君先下手為強,可是春申君卻不以為然。十七天之後,楚王駕崩,李園藉機屠殺了春申君全家。
司馬遷評論這段史實時說道:“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這不正是春申君沒有聽從朱英的勸告而造成了惡果嗎?”
“三思而後行,謀定而後動”“當斷不斷,必受其亂,斷而不斷,必有後患”。古代先賢們從不同角度的這些論述,都是很有哲理的,很難說誰的觀點正確,誰的主張不正確。我們要用辯證的思維,一分為二的觀點來看待,深悟其意、把握其道,無論是在工作當中,還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應處理好“思”與“斷”,“謀”與“定”的關係,防止認識上出現偏激,行為上出現偏差,由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2 這兩種人表現不盡如人意
人生活在社會中,每天都會遇到紛繁複雜的事物,碰到各種各樣的難題。有些事情需要再三斟酌,慎重考慮,各方面都想周全了之後再做,力求萬無一失;有些事情很急迫,來不及過多的思考,必須果斷決定,馬上處理,否則會耽誤大事。當遇到複雜難辦的事情,多數人都能很好應對,在處理“思”與“斷”,“謀”與“定”的關係上柔韌有餘,把握得當。但也有表現得不盡如人意的,比如以下兩種人就是如此。
優柔寡斷的人。有些人性格懦弱,在工作和生活中遇事拿不定主意,左顧右盼,思來想去,往往在各種不同的抉擇之間舉棋不定,無法做出取捨;對於自己所做的決定,往往持懷疑態度,擔心自己的決定會帶來不良的後果。前怕狼後怕虎,不敢表態、不敢做主,不敢冒一點風險去做事。這種人常常會陷入到自我苦惱當中,當被別人笑話時,還會美其名曰:“我這叫三思而後行。”
魯莽從事的人。有些人性格倔強、性情急躁,說話做事不經考慮,不計後果,非常輕率。在工作當中不懂裝懂,隨意發表意見的有之;不經過調查研究,輕易下結論的有之;不科學論證,盲目決策的有之;不負責任,蠻橫無理,播弄是非,影響單位團結和諧的有之。在生活當中不講孝道,不念親情,把事做絕,妻離子散沒人理的有之;不聽勸阻,盲目投資,家裡積蓄血本無歸的有之;貪圖便宜,落入圈套,執迷不悟,上當受騙人財兩空的有之;不講道德,不重倫理,做出傷風敗俗甚至違法亂紀的事情有之。
像這樣的“有之”,還可以舉出許多真實的例子。看似他們遇事不假思索,立下決斷,敢作敢為,很有“魄力”,實則是情緒化的衝動,不走腦子的蠻幹,與“當斷不斷,必受其亂,斷而不斷,必有後患”的應有之意根本就不搭邊。
3 兩句成語值得學習借鑑
既要做到“三思而後行”,又要做到“當斷則斷”,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能夠悟透兩者的要義,巧妙拿捏好相互關係,該“三思”的要三思,該“立斷”的則立斷,妥善應對危機,化解矛盾,不留後患,需要有辯證的思維,淵博的知識,豐富的經驗,高超的藝術。
面對錯綜複雜的人和事,哪些需要冷靜思考,三思而後行;哪些需要果斷做出決定,當即就要執行,在這裡很難給出通用的標準答案。有兩句成語,其中蘊含的道理,倒是值得人們學習借鑑。
“舉輕若重”。這句漢語成語的意思,是指舉起輕的東西也像舉重東西一樣穩重,比喻做簡單的事也很認真,或做簡單的事也能體現出重要的意義,多用來指人慮事周全,嚴謹細緻,工作中善於見微知著,常於細微之處見功夫、平凡之中現驚奇 。
人們常說,細節決定成敗。有些事情看似很小、很簡單,但卻很敏感、很複雜,牽涉面很廣,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帶來骨牌效應,發生不好的連鎖反應,導致因小失大、滿盤皆輸。這就需要有“舉輕若重”的本領,對類似的“小事”,要予以重視,不能忽視,三思而後行,見微知著,考慮周全,認真對待,妥善處理,免勞後悔。相反,對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就不必琢磨來琢磨去,吃不好睡不著,該放下就放下,把事情辦完了事,別把自己搞得太累了。
“舉重若輕”。這句漢語成語出自清·趙翼《甌北詩話·蘇東坡詩》二:“坡詩不尚雄傑一派,其絕人處,在乎議論英爽,筆鋒精銳,舉重若輕,讀之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透十分。”人們通常用“舉重若輕”這句成語來形容深謀遠慮,膽魄過人,面對困難、險境時從容不迫,應對自如,有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之氣概。
在戰場上,情況瞬息萬變,需要指揮員沉著果敢,當機立斷,把握戰機,調兵遣將,奮力奪取勝利。在工作中同樣應該這樣,面對突如其來的大事急事,就要當斷則斷,果斷決策,採取有效措施及時加以處理。否則,就會喪失有利時機,辦不成大事,或因隱患沒有及時消除而鬧出大亂子。平時的工作頭緒多、任務重,急事難事也不少,應該突出重點,分清主次,合理安排個人的精力,有些事情當斷則斷,抓緊辦理,不要拖拖拉拉,注意提高質量和效率,真正做到“舉重若輕”。
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舉重若輕”的問題,在適當安排好“柴米油鹽,吃喝拉撒”的同時,應在孝敬父母、教育培養好孩子、參加公益活動、建設好家風等方面,多用一些心思,多花一些氣力,多作一些貢獻。
《論語·述而》中有一段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教導人們:“別人的言行舉止,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選擇別人好的學習,看到別人缺點,反省自身有沒有同樣的缺點,如果有,加以改正。”
在我們的身邊,有許多既善於“舉輕若重”,又善於“舉重若輕”的高人,值得我們好好學習;也有優柔寡斷、魯莽從事的人,我們應從他們的失敗中汲取教訓。在各自的社會實踐中,大家要歷練本領,增長才幹,把握好“思”與“斷”的時機,處理好“謀”與“定”的關係,當面臨錯綜複雜的局面時、各種各樣的難題找上門來時、重大突發事件擺在眼前時,能夠撥雲見日、知難而進,臨危不亂、沉著應對,真正做到“三思而行,免勞後悔;當斷則斷,不留後患。”
編輯丨徐德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