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高臺縣宣化鎮站南村的公路往西走,道路將農田分割開來,田裡的玉米正在成長。在農作物的遮掩下,藏著一所已經廢棄的小學——高臺縣宣化鎮站南小學。現在,這所學校化身為高臺縣許多手藝人的工作室,每一間教室都有著不同的民俗手藝,從烙畫到剪紙,再到麥稈畫、刺繡,傳統技藝讓這所曾經的鄉村小學又煥發了生機與活力。
今年50歲的張愛國,就是這裡烙畫雕刻工作室的手藝人。
“最滿意的作品永遠是下一個”
走進張愛國的烙畫雕刻工作室,他正在一筆一筆地指導徒弟在葫蘆上描字。窗臺邊是用桌子拼成的展覽臺,擺放著他的烙畫葫蘆和木板烙畫等作品。黑板上則用工整的彩色粉筆字寫著對烙畫雕刻的介紹。
受父輩的薰陶,張愛國從小就對工藝美術有著極大的興趣。雖然當時工藝美術不是很受重視,父親也並沒有要求他學習這項技藝,但從初中開始,每到週末或者放假的時候,作業一做完他就跟著父親學習。張愛國說:“每次看到父親透過自己的雙手做出一件工藝品,不管是烙畫還是雕刻,我都深深地沉浸其中。”
1998年,17歲的張愛國高中畢業,進入了高臺工藝美術廠實習。由於自己小時候喜歡畫畫,有點基礎,再加上父親的影響,他就開始系統地學習技藝。後來為了更好地學習發展,張愛國輾轉天津、河北、山東等地拜師學習。在那個年代,由於資訊條件的限制,他只能根據同行人的訊息瞭解到大概位置,邊打聽邊找。張愛國說:“當時也是在給師傅打工的過程中學藝,主要學習烙畫和雕刻。因為我想一門心思做一件事情,選擇太多可能哪個都做不好。”
如今,張愛國製作的手工藝品形式越來越多樣。從最開始的烙畫葫蘆和木板烙畫,到現在創作出有獨特風格的烙畫酒壺、葫蘆茶葉罐、烙畫化妝鏡、葫蘆打火機等葫蘆工藝品,他一直走在創作的路上。
在葫蘆上創作,對葫蘆的品相等各個方面都要求較高,而且摘下來以後還需要打皮晾曬,經過一道道工序處理完以後再放置一兩年。所以,張愛國每次創作前都會認真構思,從主題、構圖、打腹稿,到最後反覆修改底稿,只有他覺得滿意了才會開始真正動手。
談到自己的作品,張愛國表示:“其實沒有複雜的東西,只能說工序比較繁瑣,但只要用心做了,就不難。而且我對下一個作品一直有期待,做任何事情都一樣。我永遠做不了自己最滿意的作品,只能說下一個就是。”
“身體殘疾,但心不能殘疾”
在這裡,學習民俗手藝的大部分人是殘障人士,或者是身患重疾的人。張愛國希望在教給他們手藝的過程中,讓他們重拾對生活、對自己的信心。
“我沒多大本事,能幫助一點是一點。可能有的人捐錢捐物,但我們教手藝那是一輩子的事情。當他們專注於創作時,可以暫時忘記病痛。而且對以後更是有好處,能讓他們自立、自強。”張愛國說。
白天,張愛國和徒弟們就在工作室裡創作,到了晚上就帶他們去縣城的廣場上擺攤。“我對他們沒有什麼特別的要求,只想讓他們專注。不一定要有作品,但在創作的過程中要靜下心來,這也是對自己心境的歷練。”張愛國坦言,“而且他們可能有點自卑,平時很少與人交際,帶他們擺攤是想讓他們和外界多溝通、多交流。對我來說,人還是要心存善念,無愧於心。”
劉澤亮是張愛國現在帶的徒弟,他是一位尿毒症患者。除了每週三次去醫院做透析,剩下的大部分時間劉澤亮就來工作室學習手藝。在交談中,劉澤亮說:“我也是剛來不久,現在在學一些基礎的內容。一方面可以學習一門手藝,另一方面在學習創作的過程中還能修身養性。”
“在我看來,生老病死很正常,但起碼生活得有尊嚴,有希望,總要做些有意義的事情。身體可以殘疾,但心不能殘疾。”張愛國說,“我想讓他們學點手藝,雖然不能像正常人一樣,但專心做一件事,只要能做好,哪怕一輩子只能做出一件作品來,留下來點東西,就沒有白活。”
“是傳承,更是熱愛”
從父輩手裡拿過接力棒,張愛國一堅持就是20多年。
回想這20多年的歷程,張愛國說:“當時學這個的時候沒有思想或者其他方面的壓力,父輩還在。但父親走了以後,開始獨立做就有壓力了,沒有人再給你指點,就憑你自己琢磨。手藝這東西得學一輩子,學無止境。到現在就想做點東西留下來。”
張愛國右手的中指因為長期握刻刀已經變形,很難想象20多年來,他到底揮動了多少次刻刀。看著自己已經變形的指頭,他卻說:“做藝術的人只能是自己願意、自己喜歡。幹自己喜歡乾的事,就覺得充實,我就感覺每天有幹不完的活。”
為了更好地傳承這項手藝,張愛國將烙畫雕刻與民俗文化相結合,尤其是高臺本土的文化,比如駱駝城古遺址。他說:“我覺得西晉畫像磚上的圖案特別好,以後想臨摹畫像磚上的圖案,然後把這些融入到木板、葫蘆的雕刻上來。”除了民俗文化,他還將高臺縣的紅色文化融入到烙畫雕刻工藝中來,讓更多人感受到高臺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紅色文化的精神。
傳統手藝的傳承是手藝人一輩子都在堅守的事情,對張愛國而言同樣如此。在他看來,不管任何事情,只要有人喜歡,肯定就有人繼承,有人去做。對於徒弟們的以後的選擇,他希望徒弟們學會這門手藝,但不是以這門手藝為生,而是真的熱愛,把這門手藝傳承下來。一輩一輩的傳承,喜歡、專注,靜下心來做事。
“不管做什麼事情,只要用心做,就一定能做成。我也相信最終肯定有一個人和我一樣,能夠堅持下去。”這是張愛國最大的希望。
(作者陳玉琦為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指導老師王臻、陰雨永為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