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沒想到聾啞人也能上脫口秀#的話題上了網路熱搜,自稱“元宇宙”脫口秀演員的蕾歐娜吸引了大家關注,她幼年失聰,依舊熱愛生活,解鎖了表演等多項技能,眾多網友在網路上為她加油打氣。蕾歐娜的出現,再次讓大眾的眼光聚焦在了生活的特殊人群上,人群真實存在,有著各種需求,包括汽車出行的需求,他們卻似乎成了“隱形人”。
不過,如今科技進步飛快,當智慧汽車快速發展時,已經有了很多的黑科技,讓出行變得無障礙。過去的一年,從觸碰到語音的互動改變,為智慧駕駛迎來了新的一輪發展。高工智慧汽車研究院監測資料顯示,2020年國內新車(合資+自主品牌)前裝搭載語音識別及互動功能上險量為1206.4萬輛,同比增長17.88%。在搭載率方面,則從2019年的49.82%提升至63.25%,車載語音已成為汽車繼中控屏外的第二互動手段。
不少車企覺察到了消費者的需求變化,紛紛加大了語音互動的研發比例。蔚來推出了NOMI Mate小機器人的車載AI系統,透過擬人化來實現車控操作,也加深了使用者對品牌的印象。小鵬汽車的玩法更加直接硬核,去年1024日小鵬汽車釋出了自家的全場景語音,多輪對話、語義打斷、雙音區鎖定和可見即可說4個功能。
如此的智慧互動,加上自動駕駛的開發,不同的黑科技運用,精準切中了消費者的用車場景需求,也在無形中改變了智慧出行的方式,讓所有人的出行變得無障礙。在智慧汽車時代,科技出行將會改變長期以來被忽略的特殊群體——殘障人士。
一、殘障寸步難行
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殘障,世界銀行和世界衛生組織2011年出版的《世界殘障報告》中指出,人一生中平均有大約11%左右的時間,處於殘障的狀態。受傷、生病、年老、懷孕,甚至是提大件行李、抱小孩......在這些狀態裡,每個人寸步難行。
而在現實生活中,中國殘聯統計的資料顯示,2020年中國各類殘障人士總數已達8500萬,接近一億人。也就是說在中國平均每14個人中,就有一個殘障人士,這麼多的殘障人士,我們在街上卻很少見到。一些無障礙設施被佔用、遭破壞,或被人為設定障礙的現象比比皆是,使無障礙設施變得有名無實,成了一個應付驗收和檢查的擺設,種種不便將殘障人士困在家中,使之成了城市的“隱形人”。
殘障人士靠自己出行不方便,那依靠自己駕車出行的情況如何?2010年,中國啟動C5駕照,專門為肢體殘障人士開闢了自主駕駛的通道,但肢體殘障人士只佔了全部殘疾人總數的1/4,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我國肢體殘疾總共是2472萬人,剩下的,可能是視力殘疾、精神殘疾或多重殘疾,這些人群必須得依靠L4等級以上的自動駕駛技術,才能實現自主駕駛出行。
有資格考取C5駕照的殘障人士,在選車和用車方面也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一般人想買車,首先想到的就是4S店,然而大部分4S店並沒有針對殘障人士推出的購車服務,對國內殘障人士來說,要想開上符合規定的車,只能找輛自動擋汽車進行改裝。
然而國內對改裝並沒有放開,申請改裝需要辦理各種繁雜手續,要找符合改裝資質的機構也很難,改完之後還得到車管所驗車。這麼複雜的流程,對行動不便的殘障人士來說,更加困難。
正如腿腳不便的人使用的輪椅,一個人駕車的時候,需要自己把輪椅搬到車上,這就對車內的空間和車門設計有點所要求,普通人輕輕鬆鬆的上車動作,在特殊人群可能是半個小時才能搞定,如果是遇到想要帶著輪椅上年邁的父母外出旅行也一樣會遇到同樣的問題。
殘障人士想無障礙出行,一方面得依靠社會建設,另一方面是改變已有的出行方式。出行領域如今迎來了巨大變化,智慧汽車開始獲得空前關注,在智慧駕駛時代,殘障人士出行困難的問題能否得到有效改善?
在2017年,豐田在東京汽車展上,展出針對老年人和殘疾人的全新車輛Concept-i Ride,
目前該款車還未上市,根據介紹,這款車輛的鷗翼門提供了巨大空間,便於進出口,單座後面還有一個空間用於輪椅存放,車輛用操縱桿控制,而不是使用踏板,外部螢幕允許AI與乘客溝通。
在乘客端,上汽大通MAXUS攜旗下EUNIQ 5福祉車、G20 PLUS福祉車可為行動不便人士“定製”無障礙出行生活,車採用下沉後地板、上升後頂棚的設計,確保使用輪椅的乘客即使180cm身高也能方便進入,還可滿足上海等地新能源免費綠牌的上牌條件。除了福祉專用座椅之外,還可以額外乘坐6人,可適用於帶老人全家出行場景。
目前有部分車企走得比較遠,考慮到特殊人群的出行需求,但放眼整個汽車造車行業來說,還遠遠不足,科技有著關懷的溫度,需要得到進一步發揮作用,讓寸步難行有機會變得自由出行。
二、智慧互動改變出行
那智慧汽車在殘障人群中,究竟可以發揮著什麼作用呢?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無人駕駛,二是互動。
2012年,谷歌邀請了一位盲人作為司機來“駕駛”Google的自動駕駛汽車。試駕人史蒂夫·馬漢是一名失去95%視力的視障人士。在技術人員的陪同下,他沿著事先設計好的既定路線,到達一家墨西哥餐廳購買食物,隨後再前往乾洗店取回衣服。
而完成這一切,只需要他走到車旁、開啟車門、坐進車內、關閉車門這四個動作。無人駕駛技術能讓殘障人士獨立且方便地去往他所需、所想之處。
理論上,無人駕駛確實能讓殘障人士無障礙出行,但實際上想運用在現實中實現難度過高,可能還得等些日子,在無人駕駛普及這段漫長時間裡,人們發現有個方法能極大改善殘障人士的出行,那就是互動。
為此,科學各界人士想了無數的互動方法,其中有些方法實用性不大,但創意十足,或許能為幫助殘障人士出行提供一些思路。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體驗過一種感官錯覺,就是將衣架套在頭上,頭會不由自主的向鉤子的方向轉動,這種看似無厘頭的錯覺,其實是有科學依據的。
在2015 年,富山大學的神外博士 Takashi ASAHI 做了一個試驗:19-65 歲之間的日本健康成年人,男女各 60 名;使用衣架,分別壓迫左右兩側額顳部,試驗總數為 240 次。結果顯示有85.4%向壓迫側轉頭,Takashi ASAHI 把這個反射稱為「衣架反射」。
研究者認為,形成這種反射現象的原因是,當頭上戴上衣架後,衣架的主要施力點在左前額和右前額的位置,壓力觸發了反射後,就促使了最終向左/右轉頭。
那麼,這與殘障人士出行有什麼關係?日本人在研究過程中發現,這樣的現象可以用來給殘障人士做導航。
具體實現方法是在車上搭載一款類似“衣架反射”的壓力裝置,殘障人士上車就像系安全帶一樣戴上裝置,可以是頭套、或帽子、或眼鏡,總之具體形態可以再商量,然後在這種裝置上錄入地圖導航,輸入目的地,當導航判斷需要右轉彎時,頭套就會刺激腦右前額,然後你就會不自覺轉頭。
很顯然,衣架反射改善殘障人士出行並不靠譜,但卻給汽車行業帶來了新的思路——“人機互動”或許能開啟殘障人士與世界連線的視窗,讓殘障人士不必透過方向盤與踏板就能駕駛汽車。
正如現在只要輕輕喚起車載語音助手,就能夠實現汽車操控。盲人操作的解決方法倒是有很多,但如何解決盲人看不見的問題?在已有的智慧汽車中,有兩項系統可以幫助殘障人士駕駛汽車,一是針對盲人的視線跟蹤輔助系統,二是針對肢體功能缺失的語音作業系統。
視覺輔助系統我們已經很熟悉了,不管是國內造車新勢力採用的鐳射雷達還是特斯拉的視覺演算法,都能收集路況資訊並對其做出反應,這不僅對普通車主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駕駛疲勞,對殘障人士來說無疑是利好的。
除了視線跟蹤外,還有一種互動方式,被認為是互動領域的最終形態,能為殘障人甚至正常人帶來跨越式的出行體驗,那就是多模態互動。
目前國內科技企業預測未來的主流互動模式應該是多模態互動,百度、訊飛等企業都在做這件事。多模態互動的意思是,把語音、觸覺、觸控、嗅覺、視覺、手勢、體感等多種互動方式,結合汽車出行場景,利用多模互動配合滿足使用者未來出行的體驗需求。
簡單來講就是使用者可以透過多種方式完成某件事。舉個例子,你可以在實體鍵盤上打字、可以在觸屏鍵盤上打、可以用觸控筆或手寫輸入,也可以用語音輸入。模態互動,是任意一種輸出/輸入方式、都可以被任意另一種所取代,並且可以在不同模態之間切換自如。
今年年初,百度釋出了TFVT-HRI框架,是業內首次嘗試將主動互動擴充套件到多模態互動的模式。透過目標檢測器,對主動互動產生影響的相關物體,提取為涵蓋視覺以及相對空間資訊的視覺標記,然後利用網路學習,從而實現對互動主體的時空建模。
這就意味著不管殘障人士是肢體殘疾、視覺殘疾或其他殘疾,都能切換自己擅長的互動方式,這也是科技從業者們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三、智慧汽車的科技使命
前面說到我國殘障人士總數達到8500萬人,這個市場目前仍處於空白階段。發展殘障狀態需求汽車,將在未來對汽車市場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如此龐大的殘障人士群體若需選購汽車,將會對汽車消費市場帶來巨大的衝擊和刺激,畢竟8500萬的體量不小,而新能源車企最擅長融合消費者的需求進行改造,可惜目前並沒有相關整車是專門為殘障人士打造,更多是以民間改裝的形式讓殘障人士開上汽車,這也給道路交通安全帶來極大隱患。
另一方面,積極進行殘障人士的汽車設計和研究,智慧電動汽車時代,“軟體定義汽車”這句話深入人心,但“語音”遠遠不能定義互動。在整車底盤之上,還有攝像頭、HUD、玻璃、車燈等有望成為未來座艙端的互動產品。而語音互動能夠承載海量資料、帶來駕駛更高安全性等等,更會是互動產品生態的中心。
當殘障人士也可以像正常人一樣自駕出行、工作和生活,這將大大增強他們的社會融入感和自信心,擴充套件殘障人士的生活和工作範圍,從過去被照顧的角色轉變為可以給別人提供服務的角色,也多了一條重要的謀生之路,他們可以以駕駛為職業而不用擔心違章駕駛和無照駕駛。
根據魯德曼基金會的資料,自動駕駛汽車有望幫助多達200萬殘障人士解決上班問題。權利的平等和個人價值的實現,是維護上肢殘障人士尊嚴的重要一步。除了殘障人士外,智慧駕駛汽車和在未來將大力發展的自動駕駛交通工具,也會為因病或年老而不便出門的人群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
事實上,當智慧汽車發展到一定階段,解決出行問題不只是為了讓殘障人士方便出行,背後真正要解決的,是殘障人士普遍面臨的社交問題。對於那些只能在家中活動的人來說,自動駕駛技術的好處在於,大大擴大了他們的活動範圍。
不可否認的是,科技正在以各種方式,幫助殘障人士們接觸世界,在短影片應用裡,不少殘障人士樂於向大眾展示自己的生活,手機領域,以iPhone為代表的手機廠商也在研發各類無障礙功能,而在自動駕駛領域,也有人一直致力於殘障人士出行研究。可以預見為殘障人士生產的改裝汽車在未來可能會成為汽車行業創新升級的重要通道,將為行業的發展和經濟的轉型升級帶來重要契機。
寫在最後
從長遠看,一個成熟的智慧社會應該是不需要人為的干預,每一個人都能過上“傻瓜式”智慧生活、包括殘障人士以及老年人都能無障礙享受技術便捷的時代。科技發展的最終目標是讓技術來適應人,而不是讓人去適應技術。人工智慧賦能萬物,一切成為和空氣、水一樣的存在,讓每個人都能平等有尊嚴地享受智慧汽車生活,體驗科技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