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高爾夫:上杆時,雙腳腳跟不要離地,下杆時,左腳腳跟不要離地。
很多人打球,上杆時,左腳腳跟一踮,把身體往右側推起來,把杆舉上去。下杆時,右腳腳跟一踮,左腳跟一沉,把身體往左側推下來,把杆壓下來。
很多人是這樣打球。甚至我說上杆時腳跟不要離地,有些菜鳥教練都不以為然,說腳跟離地一樣可以打球。當然可以打球啊,不用鍋鏟用雙筷子一樣可以炒菜。打高爾夫是打穩定性,而不是能不能打,而是方法的穩定性,100%穩定。
以終為始,我們先從結果看要求,免得大家認知有疑慮。無論你做任何動作,你都要保證:用球杆的中央部位,高度一致的,穩定的擊打到球。無論你怎麼做動作,都要保證這個結果,這個大家沒有疑問。
而擊球瞬間,這個大家都知道,書上都有圖畫,就是球杆、左手前臂、左手臂(胳膊)、左肩肘成一條直線,如果上方有投影下來,陰影是一根直線。這是擊球瞬間的幾何空間位置。也就是每次擊球瞬間,你與球杆和球要達到這個空間位置,穩定、一致的達到。
如果你能做到左腳跟不離地,每次你就可以穩定一致的回覆、達到這個幾何空間位置。如果你左腳跟離地,下盤不穩,那麼,你擊球瞬間回覆、達到這個幾何空間位置的穩定性和一致性就差。這個大家閉著眼睛想想就明白了。
所以,上杆和下杆過程中,左腳跟都不能離地。不要上杆時左腳跟離地,下杆的過程中,左腳跟再沉下來,你很難保證每次沉得一模一樣,擊球的穩定性和一致性就差。這個道理應該很容易明白。
還有,很多球手上杆時左腳跟離地,一踮把身體往右側推,把球杆舉上去。這些球手,還有一個認知上的錯誤。他們認知認為球杆是舉上去的,上杆左側身體往右側推,高高的把球杆舉上去,門戶洞開。他們沒認知到球杆是靠身體“轉”上去的。高爾夫上杆開始一段叫“引杆”。是關公耍大刀,大開大合的往右往後引杆,身體大開大合張轉,把球杆“轉”上去,不是把球杆推上去,或者舉上去。舉上去形成不了蓄能(這個有時間再講),必須“轉”上去才能形成蓄能,橡皮筋才能拉緊,舉上去橡皮筋是鬆垮的,蓄能很差。
如果你球杆要“轉”上去,左腳跟離地,球杆即使轉上去,轉的也不穩固,下盤也是鬆動的,沒有抓地的力,就沒有上盤和下盤之間的剪下力(這個有時間再講),能量釋放就會疲乏,影響效率。
另外,你左腳跟一踮上杆,右腳跟一踮下杆,很容易下杆軌跡是outside in,把杆扣下來。這個故障在鐵桿擊球時會更容易出現,打出剃頭球,地滾球,打深、打厚。
講了這麼多,大家應該深刻理解上杆時雙腳腳跟不能離地,下杆時左腳腳跟不能離地的重要性。擊球瞬間左腳腳跟當然是自然的會站實在地上,這個其實不用說。但是,還是要強調,人的重量要沉於整個腳掌,不在腳尖,也不在腳跟,是整個腳掌均衡承重。
但是,說這麼多,還是會有人抬槓,甚至有些教練都不以為然,還舉例反駁說德尚博,DJ就是上杆時抬腳跟的,他們開球都很遠。
1,我說抬腳跟對鐵桿故障率的影響很大。對一號木的故障還不那麼明顯,畢竟一號木是誤差可以最大的一支桿,隨便怎麼打,故障不大容易發現。
2,專業賽車手,一輛汽車側起來用兩個輪子開,對他們而言,輕輕鬆鬆,德尚博和DJ都屬於世界排名前10的球手。你看人家可以兩個輪子開汽車,你覺得你也行?不會出故障?
3,你看世界前200名的球手,上杆時左腳跟大幅抬起的比率有多少?寥寥無幾。這些世界頂尖職業球手小時候訓練的時候肯定就嚴格訓練了下盤穩定性,不抬腳跟,不抬頭,這是基本要領。只是德尚博和DJ習慣了,他們能比較好的控制,提高上杆幅度(他們杆都是轉上去的),下杆又回得來,但你做不到。即使如此,德尚博開球穩定性在頂級球手中也是最差的,雖然他開球遠。
4,另外,抬腳跟上杆,像德尚博和DJ那樣,的確可以增加上杆幅度,下杆擊球如果身體回覆能恰到好處,的確打好了能打得更遠。就是這樣,讓很多人覺得我打好了能打得更遠,這個執念就消除不了。打高爾夫是打穩定性啊,不是打好了你能打更遠啊。你要的是90%的穩定,而不是10%的完美。
5,當然,有些人年紀大了,沒有腰了,身體轉不了,球杆不是轉上去的,只能身體側移把球杆推上去。那為了提升上杆幅度,你沒辦法只能踮腳跟上杆,那就不在正常討論範圍內了。我們講正常情況,大範圍情況,不講特例,小範圍情況。
所以,明白道理,樹立認知。打高爾夫,上杆時,雙腳腳跟不要離地,下杆時,左腳腳跟不要離地。這是你實現擊球瞬間穩定,一致擊球的根基。如果你不認可,你習慣了抬腳跟,那就算了,但是你要接受鐵桿故障率高的結果,一號木一樣會故障率高,只是從擊球結果上看不出來而已,因為一號木許可誤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