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常建(唐)
清晨入古寺,初日明(照)高林。
竹(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都寂,但餘鐘磬音。
這首詩為何有多種“版本”?詩中又蘊含著哪些知識和涵義呢?
點選這裡觀看完整正片
今天,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與騰訊影片、一心明德文化共同打造的詩歌雅集文化綜藝節目《鄰家詩話》第六期正式上線啦。在本期節目中,林小宅、劉豐和牛魔一同來到江蘇常熟,置身虞山北麓,古樹參天,流水潺潺,一行人圍坐在石桌前,共同品鑑唐代詩人常建的作品——《題破山寺後禪院》。
精彩花絮
為了“回到那時”,牛魔帶林小宅和劉豐來到破龍澗,重遊故地。相傳,很久以前,有黑白兩條龍在這裡打架,打得崖斷石飛,因此形成了一條山澗,名為破龍澗。破龍澗邊上有座非常著名的古寺,就是破山寺。
林小宅和劉豐、牛魔一起來到破山寺,看到寺廟有匾額上題寫的是“興福禪寺”。原來,在南朝的時候,破山寺被稱為“大悲寺”,後來寺廟擴建,挖到一塊大石頭,上面帶有天然的花紋,從不同角度看,花紋呈現出類似“興”和“福”兩字的圖案。到了唐代,唐懿宗御賜了寺名——興福禪寺。
常建所著的《題破山寺後禪院》描寫的便是這座古寺。提起這首詩,可能很多人都對“曲徑通幽處”一句耳熟能詳,卻對作者常建比較陌生。
常建留下了五十多首詩作傳世,大多被記錄在《唐才子傳》裡。唐開元十五年,常建和王昌齡同榜中了進士,曾做過盱眙尉,是縣裡的武官,可以說有“高才”,卻無“貴仕”。後來,常建寄情山水,放浪琴酒,詩中便多了幾分閒適和雅趣。
初識了詩人和破山寺後,牛魔一行人找到虞山印派的邵寧老師,體驗篆刻,感受“鄰家雅趣”。在老師的帶領下,大家鑑賞了林皋、趙古泥二人的篆刻作品,還動手試刻了印章。
邵寧老師為大家講解道,印章有朱文印、白文印之分。文字凹進去,蘸不到印泥的章,會印出紅底白字,即白文印;反之,文字凸出來,蘸到印泥,印出白底紅字,就是朱文印。還有在一方印章裡同時刻兩類圖案的,被稱為朱白文。
體驗了篆刻後,大家都覺得,這樣再去破山寺參觀三絕碑,就更能感受到高手的厲害之處了。鍾振振教授也來到三絕碑,和大家一起鑑賞碑文,誦讀詩歌。
三絕碑上,刻的便是《題破山寺後禪院》一詩,所謂“三絕”,就是詩絕、書法絕和篆刻絕。常建的名作由宋代書法家米芾撰寫,再由清代著名篆刻家穆大展刻於碑上,引人入勝。
接著,鍾振振教授與大家一同來到空心譚,和國樂大師方錦龍一起品茗讀詩,“字斟句酌”。
“清晨入古寺,初日明(照)高林。”通常,五言律詩的開頭兩句不一定要對仗,中間兩句要講究對仗。而這首詩,則是“換柱對”,也叫“偷春對”,即首聯對仗即為工整,頷聯卻未對仗。
鍾教授為大家講解說,“清晨入古寺”看似是簡單敘事,讀起來卻是“平平仄仄仄”,三個仄聲按入聲、上聲、去聲三個聲調變化,極具韻律感。中國古典詩歌,不僅富含文字美、意境美和心靈美,更有音樂美蘊含其中。
讀到後半句詩,劉豐提出了大家的困惑,為什麼有“明”和“照”兩個版本的句子?鍾教授解釋道,唐人的詩很多都不是以手稿形式流傳下來的,“照”字比較符合格律,“明”字則是以古體入律詩,在唐詩中也有一些例證,兩個字都有道理可依。
“竹(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頷聯同樣有兩個版本,但如今,大多數人選擇了“曲徑通幽”,因為其中蘊含的含蓄、曲折之意,更符合傳統的美學。這兩句詩有很強的畫面感,跟隨詩人的筆觸,我們彷彿能看到彎彎曲曲的小路,和林間靜靜佇立的禪院。
在這首詩的頸聯、尾聯部分,詩人來到潭邊,潭水清澈,萬籟俱寂,詩人進入一種純淨愉悅的心境,只聽見隱隱的鐘磬聲。這首詩的結尾可謂是別具一格,鍾教授說,詩的結尾神遠韻長,詩結束了,但讀者仍然沉浸在它的嫋嫋餘韻之中。
品讀了詩歌后,方錦龍大師又拿出了樂器尺八,為大家展示了它的獨特音色。方錦龍大師吹奏尺八,劉豐輕輕吟唱,林小宅隨著歌聲起舞,一共為大家奉獻一場“詩歌樂舞”。
精彩花絮
讓我們一起,置身古寺,聽晨鐘暮鼓,看世事沉浮,感受詩詞中的美和力量。
來源: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