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一句話,叫“君子不器”。這四個字的意思是,君子不僅僅是專業技術人才,要成為君子,除了懂本專業,還必須具備一種價值判斷。君子不僅要能夠判斷自己的專業問題,還要能夠判斷公共事務中的是非善惡和美醜。
我舉個例子。一把鋒利的菜刀,你可以拿它切菜,也可以拿它砍人——這就叫“器”。假如這把菜刀你讓它切菜它切了,讓它砍人它堅決不去,那這把菜刀就不該叫“器”了,該叫“君子刀”。
而事實上我們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刀本來就是沒有主觀意志的工具,它永遠都只能是個“器”。但我們是人,是有意志和尊嚴的生靈,不該只配得上工具的命運。
一個人如果只是專業能力很強,卻沒有自己獨立的是非判斷,讓他去幹好事他幹,讓他去幹壞事他也幹,那就不叫君子,只能叫“器”。一個人不僅專業能力很強,而且能夠判斷是非善惡和美醜,不顛倒黑白,不戕害無辜,不做強權的附庸,儘自己所能去堅守正義,去發現和創造真善美——這樣的人,才是一個健全的人,才配稱為“君子”。
人文教育的目標在於讓我們獲得一種信念,讓我們具備一種分清是非善惡和美醜的判斷力。
有了這樣的判斷力,我們才真正有資格說我們讀的是大學。什麼叫大學?“大學大學”,倒過來讀你就明白了,“學大學大”,學著大起來。沒有大起來的人叫什麼人呢?叫小人。大起來的人叫什麼呢?叫君子。君子是什麼人呢?不器之人。
我們可以把人生分成三個不同的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謀生。人要活著就必須謀生,這是必須的。但是我們千萬不要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到謀生上,否則你的人生就只能永遠停留在謀生的層次了。你要留出一點時間給心靈,留出一點心靈給信仰。
如果我們只是想著謀生,只是在學一門技術,其他的都沒有提升,那麼你的追求跟動物沒什麼分別,頂多算個高階動物。真正把人和動物區分開來的,是謀生之上的第二個層次,這個層次叫謀智。意思是除了吃飯穿衣等基本的生存需求,人類還應該有智力提升、知識精進的需求。但是這種追求,還不算人類最高層次的追求,最高的層次是什麼?
在知識的層次之上,還有一個層次叫謀道。道是什麼?中國古代有兩家都在講道,道家講道,儒家也講道。
道家講的道側重的更多是客觀規律,儒家講的道更多是人文物理,它指的是什麼?指的就是一種價值觀。
人有好人和壞人的區別,無論你才能是否卓越、處境是否通達,你要選擇做好人還是壞人?這個就叫價值觀。具備價值觀之後,你還得學會去辨別是非善惡和美醜,這就叫價值判斷力。如何評判自己的所作所為?如何避免好心辦了壞事?具備了價值判斷力,知曉了是非善惡,你才可能保證自己的知識和智力被用在正確的地方,你才可能懂得敬畏生命、敬畏自然,不至於對自己和他人的生存造成威脅、給大家帶來災難——價值判斷力的重要性,也正體現在這裡。
因此,人文學科的核心,人文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讓我們具備一種“人之為人”的價值觀,是讓我們擺脫工具和動物的命運。 鮑朋山(摘自《新華日報》)
來源: 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