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桓臺縣志記載,1914年4月,新城縣改名桓臺縣,以齊桓公戲馬臺遺址得名。縣衙建在齊桓公的戲馬臺上,1950年4月,桓臺縣人民政府機關由新城遷駐索鎮,戲馬臺結束了縣衙歷史。桓臺縣的縣名雖然不是很古老,但齊桓公的戲馬臺卻很悠久,有著2600多年的歷史土臺子,至今仍猶在。在這臺子上,戰國五霸之首齊國國王齊桓公檢閱戰馬,元明清在此假借齊桓公的霸氣,將縣衙建在土臺之上,彰顯權威。
筆者在鎮內西北找到了齊桓公的戲馬臺,儘管已經過去了2600多年,如今這個戲馬臺仍然矗立在那裡。在戲馬臺的北部,土層高出地面七八米,這些土層的斷面上清晰看出青磚、陶瓦,土涯上長的槐樹等古樹有臉盆粗,筆者藉助這些古樹攀上了臺子,看到荊棘密佈,荒草叢中有數間岌岌可危的房子。環顧四周,殘存的土臺子有幾千平米,筆者沿著一條小路往南走,來到一處鐵門,從鐵門兩側的青磚牆和牆基的青石還能追尋到元明清縣衙的蹤跡,從青磚牆上還能看到“桓臺縣 某某廠”的字樣,就可推斷這一處文化遺蹟曾經建設過工廠。破落的幾間廠房和一人多高的雜草,印證這裡已經荒蕪了很久。
筆者站在諾大的土臺上,遙想春秋戰國時期的齊桓公在此檢閱馬匹的情景該是多麼威風,那時衡量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主要是看戰馬的擁有量,齊桓公所以成為“五霸之首”,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擁有的戰馬數量據各諸侯國之首,齊桓公號稱“從車千乘”,按照1“乘”配4匹馬計算,齊國當時至少擁有4000匹戰馬,加上小馬駒、母馬以及退役的老馬,齊國當時馬匹的擁有量少則5000匹,多則上萬匹。供養如此之多的馬匹,沒有肥沃的土地產糧草很難滿足飼料的需求,齊桓公選擇土地肥沃、水源豐沛的新城境內飼養實屬必然。
齊桓公時期由於經濟發達,娛樂業也隨之昌盛,遛狗、鬥雞、蹴鞠、戲馬頗為流行,鬥雞、遛狗不需要很大的場地, 但是戲馬就要有很大的場地,所以,齊桓公就選擇了今天的新城作為他的苑囿,並建設了高土臺供他戲馬專用。
據史料記載,元末山東東路兵馬副元帥張貴組織流民繞著戲馬臺四周十幾公里的範圍築起城牆,此後元、明、清至民國,戲馬臺一直是縣衙駐地,臺上建築宏偉壯觀。可惜現在只能看到斷壁殘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