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長陵位於天壽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寢。長陵是十三陵中建築規模最大、營建時間最早、地面建築也儲存得最為完好的皇家陵寢。長陵是十三陵中的祖陵,體系完整、氣勢磅礴,從內到外都透著一種帝王風範與皇家威嚴。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昌平境內的天壽山麓,是明朝(1368—1644年)13位皇帝的陵墓群,並葬有23位皇后和1位貴妃。明十三陵是中國現存最大、帝后陵寢最多的皇陵建築群。明十三陵於永樂七年(1409年)開始營建,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朝滅亡建成,工程前後歷經200餘年。陵區三面環山,蟒山、虎峪雄踞兩側,體系完整、規模宏大、氣勢磅礴,體現了“天造地設”和“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2003年,明十三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擴充套件專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明十三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擴充套件專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十三陵神道,也稱神道,起於北京昌平城西北約2公里處,起點是石牌坊,中經大紅門、神功聖德碑、石像生、龍鳳門,過五孔橋、七孔橋等建築由南向北,依次排列,氣勢恢宏。此神道原為長陵而築,因各陵神道均從此道分出,後來就成了全陵區的總神道了。神道南北全長7.3公里,沿線設有一系列建築物,錯落有致,蔚為壯觀。
永樂皇帝朱棣和皇后徐氏
朱棣(1360—1424年):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生於應天(今江蘇南京)。明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七日封燕王。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七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永樂。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徵漠北,十八日病逝於榆木川(今內蒙古烏珠穆沁),十二月十九日葬於長陵。原廟號太宗,後由明世宗改為成祖,諡號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朱棣在明代是個頗有作為的皇帝。文獻記載,他“貌奇偉,美髭髯,智勇有大略”。早在當燕王時,就曾屢率諸將出徵,指揮了洪武朝的第七次和第八次北伐,並取得大勝。1402年奪位登基,改元永樂。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五次親征蒙古、出兵安南、東北設立奴兒干都司、西北設立哈密衛,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統一與完整。他統治期間社會安定、國家富強,後世稱這一時期為“永樂盛世”,明成祖也被後世稱為永樂大帝。永樂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縉、姚廣孝、王景、鄒輯等人纂修大型類書,至永樂二年(1404年)十一月編成《文獻大成》,即《永樂大典》。《永樂大典》是中國古代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收錄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種之多,上至先秦,下達明初,這在當時真可以說是“包括宇宙之廣大,統會古今之異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儲存流傳。收錄的內容包括:經、史、子、集、釋莊、道經、戲劇、平話、工技、農藝、醫卜、文學等,無所不包。朱棣在位的23年,是明帝國最強大的時期。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明成祖朱棣駕崩於親征漠北的返京途中,是年65歲。由於事情來得突然,隨徵的大臣們恐怕傳揚出去朝廷中會發生變故,於是蒐集軍中錫器鑄成一口棺材,將他的屍體秘密裝殮起來,每天還是照常送上飲食,不知情的大臣仍然一如既往地上奏。回到北京附近,才派人密報太子。從死到棺材運進北京,相隔了25天。根據史書,皇太子朱高熾聽到父親的死訊,馬上派皇太孫朱瞻基到開平迎接。當年十二月十三日,又舉行了隆重的葬禮。
徐皇后(1362—1407年):明成祖朱棣嫡後,濠州人(今安徽鳳陽),明開國功臣徐達的長女,母謝氏(謝再興次女)。洪武九年(1376年)被冊封為燕王妃,建文四年(1402年)被冊立為皇后,永樂五年(1407年)七月四日去世。十一年(1413年)二月葬於長陵。她是葬入十三陵的第一人。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仁宗上尊仁孝皇后諡號曰:“仁孝慈懿誠明莊獻配天齊聖文皇后”。
作為妻子,明成祖仁孝皇后徐氏也傾盡全力相助丈夫。她還編寫了《內訓》二十篇,《勸善書》一部,都頒行天下,這些文字旨在推行針對女性的教育,並倡導修德勸善,為自己更為丈夫贏取民心。徐皇后去世時年僅四十六歲,朱棣對結髮妻子的去世非常悲慟,他為徐皇后上諡號曰仁孝,並從此不再立後。
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中國明朝建文年間發生的內戰。朱棣初封燕王,鎮守燕京(今北京)。建文元年(1399年),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反叛侄兒建文帝朱允炆,率大軍長驅南下,戰爭持續三年。建文帝缺乏謀略,任用主帥不當,致使主力不斷被殲。朱棣以燕京為基地,經幾次大戰消滅官軍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攻下帝都應天(今南京),誅殺建文帝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方孝孺,滅其族。朱允炆見事不可為,遂在皇宮放火。馬皇后死於大火,朱允炆本人下落不明;此後其下落成為謎團。由於惠帝失蹤,因此未建皇陵。朱棣登上帝位,是為明成祖。
遷都北京
靖難後朱棣徙諸邊王於內地,故在軍事上,定都應天(今南京)、遙控將領守衛邊界的風險很大;“天子守國門”則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另一方面,由於南京的建文帝影響較大,在政治上考慮,作為朱棣大本營的北京更加適合作為帝都。故考慮各種因素後,朱棣決定遷都北京。朱棣即位,永樂元年(1403年),將北平改稱順天府,建為北京。早在永樂四年(1406年),朱棣就下令營建北京宮殿。 永樂十五年(1417年)紫禁城正式開始營建,經過三年半的時間,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整個京城的建築包括城牆、城門,皇城、紫禁城、宮殿和壇廟,其設計精巧,宏偉壯麗,令人歎為觀止。永樂十九年(1421年),朱棣遂下令遷都,以南京作為留都。
建陵歷史
朱棣做皇帝以後,改年號為永樂,希望天下太平,永遠快樂,於是在他繼位後不久,一是遷都北京;二是在北京周邊地區為自己及子孫們找一塊萬年壽域。經過多次篩選,最後才相中了昌平北部的黃土山,後改為天壽山。永樂皇帝死後與他的徐皇后葬入了十三陵最早且最大的皇陵——明長陵。 長陵始建於永樂七年(1409年),宣德二年(1427年)竣工,佔地約12萬平方米。陵園始建於明永樂七年(1409年),永樂十一年(1413年)玄宮(墓室)建成,命名長陵。此後陸續增建陵宮地面建築和神道墓儀建築。陵建成後,歷代均有修葺,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的修葺規模最大。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和解放後,又先後對長陵進行了修葺。
陵寢規制
長陵背靠天壽山,左右龍山虎山,南有玉帶蜿蜒而過。陵宮坐北朝南,呈前方後圓形。前面的方院分為三進:第一進為陵門、碑亭等。第二進為祾恩門、祾恩殿、配殿等。第三進為欞星門和寶城,寶城內為陵冢,明代稱為寶頂,寶頂下即玄宮建築。長陵的建築佈局嚴整,借景巧妙,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陵寢建築的藝術成就,是我國古建的精華。
探訪路線
長陵從內到外都透著一種帝王風範與皇家威嚴。長陵平面佈局呈前方後圓形狀。 “前方”部分由三進院落組成。第一進院落,前設陵門一座,其製為單簷歇山頂的宮門式建築,面闊五間,簷下額枋、飛子、簷椽及單昂三踩式斗拱均系琉璃構件;其下闢有三個紅券門。陵門之前建有月臺,左右建有隨牆式角門(已拆除並封塞)。院內,明朝時建有神廚(居左)、神庫(居右)各五間,神廚之前建有碑亭一座。神廚、神庫均毀於清代中期,碑亭則儲存至今。
進入陵門就是第二進院落,前面設殿門一座,名為祾恩門,始於嘉靖十七年(1538年),是世宗朱厚熜親易佳名。其中,“祾”字取“祭而受福”之意,“恩”字取“罔極之恩”意,長陵祾恩門,面闊五間(通闊31.44米),進深二間(通深14.37米),單簷歇山頂,朱門金釘,門上有大匾額,書有“祾恩門”三字。下承白石欄杆圍繞的石雕須彌座臺基,裝飾華麗。祾恩門系天門的意思,進入此門即升入天堂。儘管是寓意,但不能不讓人遐想,彷彿過了這道門,就到了另一個世界。
站在祾恩門內向北望,一座氣勢非凡、高大巍峨的大殿矗立在庭院的中央——祾恩殿。這座大殿在明清兩代,是用於供奉帝后神牌(牌位)和舉行上陵祭祀活動的場所。祾恩殿建於明宣德二年(1427年),是仿照紫禁城太和殿的規制建成,大殿殿頂是“重簷廡殿式”,下面臺基由三層漢白玉石雕成,高 3.13米,佔地面積達4400多平方米。此殿殿脊至臺基地面高25.1米,殿頂全部黃色琉璃瓦覆蓋。大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九五,代表皇帝九五之尊。支撐殿頂的60根楠木大柱十分粗壯,最粗的一根重簷金柱,高12. 58米,底徑達到1.12米,為世間罕見的佳木。粱、柱、檁、椽、斗拱等木構件,也都是楠木製作,因而人們稱該殿為楠木大殿。殿中端坐於九龍寶座之上的永樂皇帝銅像,形象逼真,做工精湛考究,精美絕倫。祾恩殿,原稱“享殿”,嘉靖十七年(1538年)明世宗皇帝到天壽山朝陵,更名 為“祾恩殿”。“祾”取“祭而受福”之意,“恩”取“罔極之恩”意。
穿過祾恩殿,步下石臺階,進入內紅門,便到了第三進院落,院內建有欞星門和石供案。欞星門,與神道欞星門相比只是形制大小不同,但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供案為須彌座形,上置象徵性的石制供器,中間是香爐,兩側是燭臺和花瓶,又稱“石五供”。
石五供後面的建築是方城,方城之上是明樓。明樓為重簷歇山頂,明朝時為木構樑架,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修葺時改為石條發券結構。明樓的上下兩簷之間,在南面一側有華帶式木榜額,書“長陵”兩金字。明樓內聖號碑系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重建。碑額為“大明”,下刻“成祖文皇帝之陵”。明樓是每座陵墓的標誌,也是每座陵墓中軸線上的最高建築。明樓兩側連寶城,寶城就像是圓形的城堡,直徑達300米左右,內填黃土,中部隆起部位稱為寶山,寶山下深埋著朱棣的墓室。
沿方城一側步道登上明樓,放眼陵區,遠山在飄渺的雲霧中時隱時現,濃綠的蒼松翠柏與陵寢建築交織在一起,相互輝映,渾然天成。明王朝皇帝朱棣已成為歷史的匆匆過客,千秋功罪,任人評說。明成祖朱棣傳奇的一生已被世人千古傳頌,明長陵見證了他歷史上曾經的輝煌。
參考文獻
孫克勤,孫博,2014,明清皇家陵寢。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
孫克勤,2018,一個人的紫禁城。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孫克勤,2020,一個人的紫禁城。香港:中華書局。
孫克勤撰文和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