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劉曉博
12月28日,兩份關於中國內地金融中心排名的榜單,同時在深圳釋出。
這是很有意思的一幕:在內地金融中心長期位居“老三”的深圳,常常關心著“老大”和“老二”的次序。
新財富和證券時報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共同編制的“中國內地省市金融競爭力排行榜”說:北京超過了上海。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編制的第13期“中國金融中心指數(CFCI)則顯示,上海仍然是內地金融中心第一城,北京位居第二。
2021年是中國金融中心格局出現“30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一年:4月,成立了廣州期貨交易所;10月,成立了北京證券交易所。
北京證券交易所的成立,堪稱中國金融業的里程碑。它改變了中國金融中心的佈局,讓北方70年來首次有了證券交易所。
作為中國資金第一城的北京,首次補齊了金融業的短板。
因此,站在2021年末審視中國金融中心之變,就顯得很有必要。
先看一下新財富和證券時報的榜單。
這個榜單使用宏觀經濟實力、金融業發展程度、金融機構實力、融資能力、資本化程度、民間資本活躍度六大維度下的25個指標。其中,宏觀經濟資料均採用的是2020年各地區統計資料,資本化程度指標包含A股、港股、中概股在內的上市公司,資料截至2021年11月15日。
下面是各省市自治區的金融競爭力排行。
“頭部省市”唯一的變化是:北京超過廣東躍居第一。上海只排在第三位。
中國的金融要素市場大多集中在上海,廣東只有一個深交所(廣州期交所尚未運作),北京只有一個北交所和一個新三板,為什麼可以超過上海?
這跟北京、廣東匯聚的資金更多、上市公司更多有密切關係。
比如到今年11月末,廣東匯聚的資金總量(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為28.75萬億,位居全國第一;北京的資金總量為20.8萬億,位居全國第二;上海的資金總量為17.14萬億,位居全國第四(少於江蘇)。
上市公司的數量和市值,上海就比北京、廣東差距更大:
在風險投資方面,上海也跟北京差距顯著:
金融業產生的增加值,北京也比上海略多(2020年資料):
下面看一下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編制第13期“中國金融中心指數(CFCI):
這個榜單把中國(內地)的金融中心分為三級:
上海、北京、深圳列為“全國金融中心”;榜單里名稱鋪了藍色底紋的10個城市(廣州到西安 ),為區域金融中心10強;深灰底紋的城市(長沙到溫州)為其他區域金融中心城市。
上海得分為305.35分,北京為262.08分,差距達到了43分。
同一天,同樣在深圳,兩撥人發表對金融中心的看法,結論差距竟然如此之大。那麼,到底哪個榜單更符合事實?
其實關鍵看評價指標和權重如何設定。
如果看金融要素市場分佈,上海絕對是遙遙領先的第一城。中國(內地)公認比較重要的金融要素市場包括:
上海證券交易所(上海)
深圳證券交易所(深圳)
北京證券交易所(北京)
新三板(北京)
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上海)
上海期貨交易所(上海)
大連商品交易所(大連)
鄭州商品交易所(鄭州)
廣州期貨交易所(廣州)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上海)
中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國(上海)
上海黃金交易所(上海)
上海保險交易所(上海)
上海票據交易所(上海)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上海)
在上述最重要的15個金融要素市場中,上海佔了9家。
此外,上海擁有中國銀聯、上海清算所(銀行間市場清算)、中國信託登記公司、跨境清算公司、城銀清算公司、中央國債登記結算公司上海總部等服務全國的金融平臺和市場。
從要素市場之完備、交易量之大來看,上海已經超過了香港,是全球第三大金融市場,只是其國際化程度遠不如香港。
北京金融業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三大方面:
第一,北京是金融決策中心。
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都在北京,在一行兩會之上,還有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金融是牌照經濟,有了牌照才能入行經營。而牌照發放的控制權,在北京。
對金融業發展影響最大的,是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這些政策的制定權也在首都。
這決定了金融機構如果把總部放在北京,工作效率更高。所以很多大金融機構的總部根本離不開北京。即便象徵性地把註冊地放在深圳或者上海,其實核心部門、核心人員仍會放在北京。
第二,大銀行、保險公司的總部,基本上都在北京。
工、農、中、建、郵儲五大行總部都在北京,人保系保險公司也都在北京。剔除金融裡的央企,上海金融企業的實力(尤其是銀行、保險)還不如深圳。
第三,中國風險投資、創業和新經濟第一城也都是北京。
胡潤團隊近日公佈了中國獨角獸企業的最新分佈情況,北京仍然位居第一(下圖)。
上海有了長足的進步,以前跟北京的差距更大。北京最多的時候佔了全國獨角獸的40%以上。
正因為有上述三大優勢,北京匯聚的錢一直比上海多。北京住戶存款總量,也比上海多。北京人買房全款支付的比例比上海多,北京樓市的槓桿率比上海低很多。
所以,北京和上海是兩個錯位發展的金融中心,實力都非常強。
北京的短板在於要素市場偏少,層級不高。上海的要素市場層級高、類別全,但金融決策中心在北京,上海聚財能力一直不如北京。
有了北京證券交易所後,上海的資金總量想反超北京幾乎不可能。兩個城市的金融增加值,也會繼續不相上下,糾纏在一起。
隨著北京證券交易所誕生,以及上海科創板面世,以及廣州期交所運作,深圳金融權重有所下降,未來想趕上京滬難度極大,除非深圳擴容。
但除了京滬港之外,其他中國城市在金融業上超過深圳也基本上沒有可能。比如深圳目前匯聚的資金總量,超過了“廣州+天津”。
我們可以這樣概括中國內地的金融業:北京是發牌照的,上海是壟斷牌照的,深圳是分到一杯羹的,廣州、鄭州、大連、重慶等是“沾到一點邊的”。
那麼其他城市未來能在哪方面突破?實現跨越式發展?
只有科技創新。而且這是一個比金融業更大的藍海。
科創中心不是計劃出來的,是競爭出來的。從美國的經驗看,科創中心的發展潛力更大,因為未來的印鈔權很大程度掌握在擁有核心技術的企業手中,他們印鈔的方式是“印股票”。想想看,阿里、騰訊、寧德時代造就了多少億萬富翁!
我們可以看一下美國房價最貴的20個城市,其中絕大部分是科創中心(多集中在加州),只有少數是紐約這樣的金融中心。
深圳、杭州、蘇州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就是靠科技創新。尤其是杭州和蘇州,不擁有任何金融要素市場,但一樣經濟發達、人民生活質量高。這恐怕才是未來絕大多數城市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