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敦煌,相信不少讀者腦海裡第一閃現的詞都是神秘、異域或者魅力。敦煌這個古老而神秘的城市,自古就是中原人嚮往的西域,如今也是大家渴望的旅遊勝地。
而拋開敦煌絕美的景色,敦煌文化更是中國乃至世界歷史長河中絢麗的瑰寶,敦煌學的研究從中國發展到世界各地。但是,由於一段段沉重的歷史,導致圈內流傳出一句話:“敦煌在中國,敦煌學研究卻在外國”。
這句話背後,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流落在外的“敦煌遺書”
我們都知道,敦煌擁有著大量經過歲月洗禮且被完好儲存下來的壁畫、彩塑藝術、書法墨跡,“敦煌遺書”就是其中一部分。
敦煌遺書所出的時間為4至11世紀,均為古寫本及印本,總數約6萬卷。其中大部分都是人工一筆一劃地抄寫而來,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書法集大成,包含有遺書書法、石窟題記、碑文書法、漢代漢簡書法等。同樣的,其內容記錄的時間跨度也很廣,上起東漢,下至元代,10多個朝代的文獻都有所儲存,無疑是研究各個朝代歷史和文化的珍貴資料。
總而言之,敦煌遺書是我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明珠,更是中國人民寶貴的文化財富。
但是這樣一份無價之寶,並沒有引起當時清朝統治者的重視,而是被外國侵略者掠奪。1905年,從沙俄考察隊來的奧勃魯切夫聽說敦煌藏有寶貝,便用幾包劣質的石蠟從當時看守藏經洞的王道士手中騙取了第一批經卷、典籍。
1907年,英國人斯坦因來到敦煌後,挑選並裝載了24箱文書卷子和繪畫繡品回國。1908年,法人伯希和在敦煌待了3個星期,共擄走5000卷精品文書。之後,沙皇俄國的奧登堡也劫去約一萬卷藏品。
直到1909年,伯希和帶著部分敦煌遺書面見中國高官時大肆炫耀,這才引起了清政府的重視,國人也才知道在大漠中竟然藏著這樣巨大的珍寶。1910年,清廷下令把剩餘的敦煌遺書運往北京儲存。
目前,除了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有16000餘件外,其餘的敦煌遺書還流散於俄羅斯、英國、法國和日本的公私收藏機構。
文物保護應“時刻線上”
敦煌遺書的流失,無疑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歷史悲哀。而在經歷一次次浩劫後,國人也終於開始意識到敦煌文化的重要性,以及文物修復與保護的勢在必行。
多年來,經過不懈努力,我們總算能夠較為系統地整理出敦煌遺書。2007年,為了更好地保護我國的文化財產,我國啟動了“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對數以百萬計流失海外的典籍展開調查、建檔。2018年,敦煌遺書中最為珍貴的法國國家圖書館所藏部分,也以“數字化”的形式歸國。
如今,花唄文物守護計劃與“諾梵巧克力”及《國家寶藏》聯合開發了“敦煌古籍”巧克力,透過跨界聯動的方式讓更多年輕人認識敦煌遺書欣賞敦煌風貌,喚醒大家對文物的關注和文化的傳承。
據瞭解,“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花唄文物守護專項基金”是花唄與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支付寶公益基金會合作成立的專項公益基金,專門用於支援文物修復。除了此次特別推出的“敦煌古籍”巧克力外,還更新線上文物修復活動,上支付寶搜尋【守護文物】即可體驗文物的模擬修復體驗,讓大家離保護文物更進一步。同時,參與文物保護專案也能助力真實文物修復,有機會獲得這款匠心滿滿的“文物巧克力”。
做好文物保護,才能讓文化更好地傳承。“敦煌遺書”只是萬千歷史文化的一個縮影,需要我們去重視、去保護的文化文物還有很多很多。而將傳統文物以新文創等更“接地氣”的方式進行推廣,或將讓更多年輕人關注到我國的文物保護事業——畢竟,青年才是國家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