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工合成澱粉到“轉化為燃料”,再到發電,最近二氧化碳有點火。
2021年12月13日,埃隆•馬斯克在社交媒體上宣佈,未來將專注研究如何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抽取出來,轉化為火箭燃料。
從科技圈跨界到能源圈的馬斯克野心不小,一條看似簡單的宣言,卻在“抽取”和“轉化”間,揭示了目前關於二氧化碳的最前沿研究。
先來看“抽取”。
把廢氣中的二氧化碳抽取出來,並非新鮮事,其指的就是碳捕集技術(CCS)。簡單來說,就是透過技術手段將工業生產中的二氧化碳捕集並封存起來。作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技術手段之一,碳捕集技術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
目前,全球範圍內的碳捕集技術已相對成熟,但由於高額的投資成本,一直未被大面積商業化。
亞洲開發銀行曾做過一項研究,以600兆瓦常規粉煤發電廠為例,在沒有安裝CCS裝置的情況下,電廠投資成本為27.8億元(合每兆瓦460萬)人民幣;安裝CCS裝置之後,電廠投資成本升為34.2億元(合每兆瓦570萬)人民幣,電廠裝置投資額增加24%。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魏建國也曾透露,為了實現碳中和,2030年前,我國每年需在碳捕集、封存與利用領域投入2.2萬億元, 2030~2060年前需每年投入3.9萬億元。
可見,此前馬斯克公開懸賞1億美元尋找“最棒的碳捕捉技術”並不是句玩笑話。
據Global CCS Institute的統計,截至2020年11月,全球僅有26座商用設施處於運營中,全年總處理能力約4000萬噸。
普通的CCS已然不易,而馬斯克所說的從大氣中“抽取”二氧化碳,即直接空氣捕獲和儲存(DACS)技術,則難度更大,成本更高。
簡單來說,DACS的原理是,讓空氣透過DACS系統的化學溶液,形成新的化合物,再被加熱,分離出二氧化碳,剩下的化合物與化學劑分離,變成不含二氧化碳的氣體釋放回大氣中。
DACS因為是從空氣中捕獲二氧化碳,優勢在於工廠可以建在任何地方,但難題也源於此。由於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非常稀薄,僅為0.04%,這意味著DACS的成本明顯高於其他二氧化碳捕獲技術。
不過,如果把該項技術應用到二氧化碳含量佔比高達95%的火星上,就另當別論了。
再來看“轉化”。
馬斯克所提到的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火箭燃料,也並非天方夜譚。
就在馬斯克發完推特的第二天,2021年12月14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電子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聯合研發了一種基於固態電解質的新型電解反應器。
據瞭解,該反應器利用清潔能源,配合所研發的銅基單原子催化劑,可以將二氧化碳高效轉化為高價值、高純度的液體燃料甲酸,無須進一步產物分離。目前,該項成果已於12月14日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奈米技術》雜誌上發表。
其實,近年來國際上也不乏各種關於二氧化碳還原或分解的研究。《科學》和《自然》等國際頂級期刊上關於二氧化碳還原的文章多達10餘篇,其原理涉及電催化還原、熱催化還原、光催化還原等等。
不過也有專家指出,以上技術或研究成果並不是解決氣候變化的“靈丹妙藥”,首先成本就是個大問題,未來能否大規模商業化就更是個未知數。
因此,相比研究怎麼回收利用二氧化碳,我們似乎應該把重點放在怎麼減排上,畢竟減排一噸二氧化碳比回收處理一噸二氧化碳的成本要低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