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作為人們傳遞資訊與獲取資訊的重要工具和渠道,公信力是一家媒體必備的素質,準確、客觀、公正地報道某一件事或者某一個人,是媒體從業者的職業道德。作為國際媒體,不僅肩負著傳遞資訊的重任,也是促進國與國之間友好關係的橋樑。
然而多年來,西方國家的部分媒體已經丟掉了媒體的核心品質,配合某些國家政府,大搞政治操弄,並配合官方對中國進行抹黑攻擊,極力遏制打壓中國。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英國廣播公司,即國民熟知的BBC。
創立於1922年的BBC,是全球第一家提供電視服務的新聞媒體,多次被評選為全球最大的新聞媒體,可謂是榮耀加身。其與中國諸多媒體也曾有著密切的合作,例如其推出的紀錄片,深受中國觀眾喜愛。然而近些年,BBC畫風卻突然大變。
其曾經的公正客觀消失地無影無蹤,開始帶著有色眼鏡,造謠抹黑中國。今年1月,BBC拍攝了名為“重返武漢”的紀錄片,其不僅歪曲報道當地的疫情防控以及抗疫取得的成果,而且紀錄片畫面色調陰暗,給人一種沉重的感覺,被中國網友稱為“BBC陰間濾鏡”。
此外,BBC還針對涉及中國內政的敏感話題發表不當言論。據悉,負責國際新聞報道業務的BBC國際頻道擁有多項特權,首先是不受英國通訊管理局的管理與監督。對於BBC國際頻道報道的任何新聞,英國法律和相關機構都無法實施監督,也就是說,即便BBC國際頻道為非作歹,也不會受到法律的懲處。
其次是BBC國際頻道與英國情報機構存在密切關聯,據悉軍情五處曾負責BBC國際頻道員工的審查工作。最後,BBC國際頻道雖然一再鼓吹自己是商業化媒體,然而每年卻能得到英國政府數億英鎊的資助。而在英國政府的縱容和支援下,BBC完全喪失新聞媒體該有的操守,一再將矛頭對準中國。
中方曾經多次發出警告,但是BBC卻熟視無睹。今年2月12日,中國新聞媒體監管機構對外宣佈,由於BBC國際頻道對中國的報道嚴重違反國內相關管理規定,違反新聞報道應有的真實和公正,嚴重損害中國國家利益,破壞中國民族團結,BBC國際頻道的行為違反了境外媒體頻道在中國境內落地的相關法律法規,所以決定對其新一年度落地中國境內的申請不予受理。
簡單地說,就是BBC國際頻道被逐出了中國廣播電視市場,暫時失去了報道中國新聞的資格。至於BBC後續還能不能再次在中國落地,需要觀察它的表現以及國家有關部門的審查。
值得注意的是,BBC國際頻道被逐出中國後,部分國際媒體不引以為戒,反而知法犯法,試圖挑戰中國的底線,似乎想步BBC國際頻道的後塵,例如美國媒體“美國之音”。公開資料顯示,“美國之音”創辦於1942年2月24日。從創立之初,“美國之音”就是美國聯邦政府的宣傳機器。
美國前總統艾森豪威爾曾經如此評價“美國之音”的價值,“在新聞宣傳上花1美元,就等於在國防上花5美元。”二戰結束之後,“美國之音”成為全美為數不多的國有新聞媒體,其前後歸屬美國國務院國際新聞署、美國新聞總署以及國際廣播局管理,是美國政府機構的一部分,為美國國家利益和外交政策服務。
曾經有一段時間,“美國之音”是中國民眾最容易接觸到的境外媒體,尤其是蘇聯解體之後,“美國之音”加大了對華短波廣播的力度,延長了播出時間。不過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開啟,“美國之音”等傳統新聞媒體的影響力逐漸下降。
尤其是1999年美國空軍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美國之音”與美國政府沆瀣一氣,將此事件定性為一場所謂的“誤會”,引發了中國民眾的強烈抗議。此後,“美國之音”的公信力嚴重受損。不過近些年“美國之音”又找到了“流量密碼”,那就是抹黑攻擊中國,透過編造謊言,製造噱頭,博取外界的關注。
就在幾天之前,“美國之音”發表“年終報道”,跟著BBC有樣學樣,對中國人權以及其他內政問題說三道四,指手畫腳。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新聞記者會上表示,一段時間以來,“美國之音”罔顧客觀事實,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從挑撥中美貿易爭端到炮製所謂“中國病毒”,從打壓中國科技企業到不派官員出席北京冬奧會,均可以看到“美國之音”的身影。
“美國之音”搞政治化,染指經貿、抗疫、科技、體育、新聞、人權等各個領域。趙立堅此番表態可以視為給“美國之音”提個醒,如果其不思悔改,BBC國際頻道的今天就是“美國之音”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