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網遞交招股書6個月後,潤華物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上市申請狀態為“失效”。
潤華物業於2021年6月29日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至今日正滿6個月。
與大多數物管企業不同的是,潤華物業定位為醫院及公共板塊的服務供應商,於1996年成立,擁有25年物業管理經驗。
大多數在管專案位於山東省,且部分位於北京及深圳等一線城市,在管專案涉及醫院、政府、企業、公共機構等領域。
非典型物企
潤華物業在招股書披露,醫療物業一直是企業重要的收入來源,目前提供物業管理服務的醫院物業專案有30個,佔據2020年總收益29.8%,住宅物業收入佔比僅8.7%。
醫院物業在物管行業內並非熱門領域。
透過2021年上半年物企拓展情況來看,以住宅領域為主的物企收併購潮流之下,非住市場競爭也逐漸激烈,已形成相當規模的物管企業透過在非住市場跑馬圈地,提前搶佔賽道實現多產業佈局的未來探索。
在這其中,公建物業、商辦物業、學校物業等佔據較多比重,醫院物業由於存在一定技術壁壘,關注度較低,仍存在一定上升空間。
但同時該賽道的競爭也就相對而言更小,對於物業服務企業來說,或許是一片得以彎道超車的新藍海。
從財務表現看,2018-2020年,潤華物業營收分別為3.41億元、3.97億元和4.86億元,毛利分別為0.42萬元、0.68萬元和1.03億元,毛利率分別為12.4%、16.8%及21.2%。
根據招股書,潤華物業收益絕大部分源自獨立第三方客戶,分別佔2018財年、2019財年及2020財年總收益約85.6%、88.6%及80.2%,來自於關聯方的收益佔比分別為14.4%、11.4%和19.8%。
潤華物業主要透過公開招標的方式獲取新物業管理協議,2018財年、2019財年及2020財年,獲取物業管理協議的中標率分別約為37.3%、28.4%及32.5%;相關年度的續約率分別約為87.1%、87.4%及90.6%。
“逃離”新三板
公開資訊顯示,潤華物業曾於2016年3月掛牌新三板,2019年8月摘牌。
潤華物業於“終止掛牌”公告中稱,此舉是根據公司對長期發展戰略以及資本道路的規劃,同時為降低運營成本,提升運營效率。
新三板轉戰港股,潤華物業並非首例。
2021年7月,經歷“延期上市”的德信服務正式於港交所掛牌交易,此前也曾經歷新三板退市。
當時的德信服務還是“盛全物業”,2015年11月在新三板掛牌,後由於“籌資效率較低”,於2018年12月正式摘牌退出新三板。
與盛全物業同時期退市新三板的還包括嘉寶股份、鴻坤物業等,後分別更名為藍光嘉寶服務、燁星集團,並同樣選擇登陸港交所上市。
遠洋服務的前身“遠洋億家”亦曾於2016年掛牌新三板,2018年退市後更名轉戰港股。
近年來,不少物管企業從新三板退出後改道港交所。有業內人士對此分析稱,港股市場活躍度更高,更利於物管企業擴寬融資渠道、做大規模。
而在德信服務從新三板退市並選擇港交所上市後,也有相關人士稱,德信服務需要資金補充現金流以及擴大規模的目的明顯。
但隨著物管企業紛紛赴港上市掀起熱潮,港交所門檻也宣佈提高。2021年5月,港交所稱自2022年1月1日起,將把主機板上市盈利規定調高60%。
對於部分計劃衝刺港股,但規模偏小、財務資料並不亮眼的物企來說,未來登陸香港資本市場的難度將有所增加。
在此情況下,不少企業選擇在新規實施前完成上市,於是也迎來新一波“港股上市潮”。
上市前路
相關資料顯示,2020年上市物企中近半數為港股上市。
2021年截至8月底,共11家物業服務企業登陸資本市場,其中港股上市企業為7家,上市時間則集中在1月和7月。以此向前推算,遞交上市申請時間則集中在2020年7月前後和2021年1月前後。
據觀點指數研究院此前資料,截至2021年12月24日,除去招股書已過期的物企,港交所交表排隊等待上市的物業服務企業數量達到16家,而已掛牌交易的物業企業數量為51家。
其中,幾乎所有物企都或多或少具備房企開發商背景。
事實上,潤華物業所屬公司為潤華集團,後者旗下有兩類產業,即潤華物業和潤華汽車,創始人欒濤在汽車領域更為人熟知。
從汽車到物業,非房企開發商屬性的母公司,或多或少使潤華物業的前進步伐少了一些助力。
資本市場並不會因缺少了母公司的背書,將一家優質企業攔在上市門外,做精做專有利於贏得更多關注。
在港交所上市門檻調整、物企待價而沽等多重影響之下,中小物企衝擊資本市場的機會越來越少,但這一市場也將更冷靜、更審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