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汽車行業表面風平浪靜,水下暗流湧動。
新能源浪潮潮水滾滾而來,傳統與新勢力界限越發分明,汽車行業在確定與不確定之間徘徊,各方觀點據理力爭。
在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年代裡,只能說汽車處在百花齊放的格局。
與新能源共同成長的智慧化,當下成為一臺車的必要配置,智慧汽車近兩年成為新名詞,與傳統燃油車形成一條看不到的界線。然而,由於智慧並無統一標準,所以汽車提到智慧化總是有種雷聲大,雨點小的感覺。
部分新能源汽車企業,偏愛將智慧化作為傳播噱頭,宣傳一臺車時,我們經常能看到釋出會現場將自動駕駛、鐳射雷達、晶片算力等數字,放在最顯眼的位置,這些詞彙在部分車企領導的採訪中頻繁出現。
更有甚者,談到智慧車時總是高談闊論,把智慧說的高高在上,以求如此做法誤導消費者認為與智慧沾邊,前提條件就是這臺車必須要貴。
不跨過30萬以上的價格門檻,你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智慧車。在不同場合使用各種話術給消費者“洗腦”,一方面給自己立下防火牆,一方面寄希望從傳統燃油車身上搶下更多市場份額。
有新勢力車企更是賣上“期車”,把幾年後的技術一股腦全講出來。看似領先,實則只是搶先,隨著技術的普及,幾年後供應商會把新技術給到所有汽車企業,先說出來並不代表領先。
不久前,蔚來創始人李斌在接受採訪時公開提到:“我不理解為什麼還有人買燃油車,難道是喜歡聞汽油的味道嗎?”
此言一出立刻引發爭論,李斌希望與燃油車做切割的心態可以理解,但切莫操之過急。
從2021年來看,儘管新能源乘用車市場滲透率突破20%,但80%的使用者仍選擇了燃油車,各個車型細分市場銷量排名前十的產品,仍牢牢被燃油車所佔據。
筆者不禁要問,智慧真的是衡量一臺車價格的標準嗎?燃油車真的做不到智慧嗎?答案並非如此,滿足當下消費者的需求,提供一臺價效比高,有智慧體驗的車,更符合當下使用者的實際需求。
政策引導加市場趨勢轉變,帶動電動化、智慧化的躍進,但並不代表燃油車落後。諸多傳統主機廠在燃油車上,為汽車提供更可靠的造車技術,與智慧技術是一種路線,而非無所作為。
舉個例子,MG ONE在上市時提到自己是燃油新勢力。意在指出MG基於上汽全新架構平臺SIGMA超母體之上,在一臺15萬元以內的車型上,配備3個德國博世第五代毫米波雷達,還有12個超聲波感測器,這些配置可以說和高階電動車持平,另外車輛匹配與電動車匹敵的晶片,也就是高通驍龍旗艦級8155晶片。
提到“8155”,懂行的人都知道它的好,8155代表著高通第3代驍龍汽車數字座艙平臺,內部代號為SA8155P的簡稱。由於8155採用與手機一樣的7nm製程,所以在車機上的使用體驗感更強。目前蔚來ET5、蔚來ET7、埃安LX、智己L7、領克09等車型均搭載了8155晶片,車輛價格從15萬到40萬元區間。MG ONE喊出將科技平權貫徹到底,在10.78萬到12.98萬元車型上,MG ONE率先採用8155晶片。
除此之外,MG ONE還搭載諸多領先的科技及應用,20萬內唯一的基於高精地圖的高階智慧輔助駕駛、15萬內唯一搭載、同級唯一可開關式立體運動排氣聲浪、燃油車首個無感手機車鑰匙、首款搭載洛神智慧座艙系統、行業內首個具備T+X自學習能力的達摩AI語義等等。一系列科技配置,不僅將價效比提至最高,更是打破智慧只在高階車上配備的說辭。
一臺讓年輕人都可以享受到的好晶片,用MG的話稱MG ONE叫做智慧平權,這樣的說法並不為過。相比一些造車新勢力,如此做法更為靠譜。
近期的一場直播中,筆者與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張雲泉博士作為嘉賓在節目中討論,到底什麼才是智慧車的算力標準?多少算力可以滿足現階段使用,保證不卡頓、不斷播,給到客戶日常操作的體驗。
在張雲泉博士看來,智慧化是不分燃油車和電車的,智慧化並非是電動車的專利,但是為什麼人們普遍認為電動車更智慧,實際是電動車相對新穎一些,配合度更高。燃油車相對傳統,如果想要實現智慧化那套東西,是需要進行改造,或者說對技術要求很高的。
MG ONE這款車作為燃油車採用全新架構匹配智慧化,背後需要強大的技術支援,才能將二者進行結合。另外處理器方面,汽車上依託晶片實現智慧座艙。目前車規級能夠實現最高的算力是360萬次/秒,MG ONE搭載的高通驍龍旗艦級8155晶片能夠提供如此算力,位元斯拉HW3.0晶片高2.5倍,目前來看已經是很高了。
此外高通驍龍旗艦級8155晶片能夠實現8核7nm CPU,相當於一個任務8個人做,效率更高。張雲泉博士認為,智慧燃油車將是接下來汽車行業發展趨勢,如果技術上有一定突破的話,汽車智慧上將不僅僅侷限於智慧座艙,在操控、駕駛等方面也將會有所升級,燃油車在這些方面是有著天然優勢的。
當下,電動車並非最完美的技術解決路徑,充電設施亟待完善,充電難、充電時間長、充電價格不統一的問題,在很多城市仍是難題。
此外,電池技術的先天不足,導致電池續航並不穩定,今年冬季是寒冬,冬季用車續航焦慮成為電動車車主心中的痛。
筆者與一位身在深圳的電動車車主溝通時,有著多年駕駛經驗的他,對電動車仍是耿耿於懷。
車輛日常駕駛掉電量相對均勻,但之前幾天深圳降溫,由於車輛駕駛過程中開空調暖風,續航里程相比平時直接衰減將近20%,這是電動車短期內無法彌補的硬傷。一位行業專家介紹稱,以目前的技術標準,冬季寒冷的北方地區並非電動車的最佳場景,仍需電池技術的迭代與完善。
此外,在不同路況的駕駛上,使用者並未形成傳統燃油車的使用習慣,直接導致在假期等高峰出行狀況下,電動車變為“電動爹”,沒有改變使用體驗,更是讓使用者添堵。
在筆者看來,燃油車技術與標準積累,仍是不容忽視的優勢。提到智慧化,不是高高在上的代表,更不是電動車所獨有的。傳統燃油車在不失去原本的優勢情況下,為使用者帶來更好智慧體驗,在筆者看來是最切實有效的解決方法。
MG ONE的優勢更像是鋒利的針,將智慧化一刺到底,使用者所需要的智慧化,不一定要很貴,合適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