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們還接著上篇文章講上海萊士的存貨。資產負債表的存貨專案之所以能夠影響利潤表的毛利率,毛利潤和淨利潤,是因為存貨的變化遵循“期初存貨+本期生產-本期銷售=期末存貨”的計算規則。就是本期生產的商品,先進入存貨,然後再從存貨拿出來,變成本期銷售,所以上海萊士的存貨逐步增加。從另一方面解釋就是最近一年上海萊士的產量增加。
一家公司總有些成本和生產量無關,無論你生產一件產品還是生產一萬件產品,都需要一個固定的成本,那就是場地租金,生產人員基本工資,裝置的折舊等。還有一些成本和產量直接掛鉤,多一件產品就多一分成本,如血漿成本,績效獎金這些。第一種叫“固定成本”,第二種叫“可變成本”。
成本由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兩部分組成,使得規模經濟成為可能。原則上說,就是在原材料價格不變,能耗不變的情況下,產量越大成本就越低。
說個案例:
公司甲,去年生產並銷售了產品1萬件。總生產成本是200萬元,其中固定成本100萬元,可變成本100萬元。單件產品成本是200元,其中固定成本是100元,可變成本是100元。出廠價400元,那麼毛利率50%。
如果今年預計市場沒有變化,訂貨量還是1萬件。公司管理層出於某種目的,意圖美化利潤表,於是決定,今年生產產品2萬件。2萬件產品,共計消耗固定成本100萬元,可變成本200萬元,合計總成本300萬元。摺合每件產品成本150元,其中固定固定成本50元,可變成本100。一切正常合理合規是不是,那麼就讓我們來見證奇蹟吧!
公司今年還是銷售了1萬件,出廠價還是400元,然而產品成本由原來的200元降到150元,毛利率從50%提升為62.5%,毛利潤增加50萬元有沒有。財報資料就會顯示出一副公司深化管理,大力降低成本,為股東創造非常可觀的利潤,一切都是欣欣向榮的景象,有沒有。
只須使勁生產無須努力銷售,毛利潤居然增加了,你是股東你看到財報資料你開心不。奧妙就是生產的產品,首先需要全部計入存貨,而後再按照當期銷售的數量,體現在利潤表的營業成本里。公司透過擴大生產,把固定成本打入更多的存貨裡,表面上降低了當期銷售產品的成本,提高了毛利潤,增加了利潤。但這個利潤增加了是不假,可是是以存貨增加,當期稅收增加為代價的數字遊戲。你們想想上海萊士會不會就是以這種方式在自欺欺人。丟開報表看實質,公司的價值非但沒有增加,反而可能因存貨積壓帶來儲存成本增加,減值風險增加。如果上海萊士是這樣,那它就是在玩火自焚,掩護大股東出貨而制定的假象。
還有一種現象就是:毛利率的提升,既有可能真的是產品競爭力提升或生產成本下降的表現,也可能是因為成品庫存增加造成的。如果是產品競爭力提升,可能伴隨著產品在市場的旺銷或提價,給公司帶來更加豐厚的利潤。如果是生產成本的下降,則需要了解同行業是否有像似水平的下降。如果有,那麼投資的就可以放心。如果單單是因為成品庫存增加造成毛利率提升,投資者就要警惕起來了,打起十二分精神來把財務報表仔細的研究一遍,看看有沒有財報欺詐。
如果你喜歡我分享的內容,那麼麻煩你也分享給你的朋友,希望我們小散不要被財報造假的企業給坑害。謝謝!支援!謝謝!點贊!謝謝轉發!謝謝!關注!有你們的支援我才能有動力繼續寫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