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們經常能夠在造車新勢力身上找到一些槽點來數落數落,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的確在崛起。
這也給傳統汽車品牌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在邁向電動、智慧的路上,傳統品牌基本可以確認是處於追趕的地位了。
相比之下,傳統品牌中的豪華品牌普遍會更大膽一些,走得比較前,但在電動車更多還是會作為一種工具車的角色而存在的階段下,我們更想看看相對務實且平易近人的非豪華傳統品牌能夠帶來什麼樣的產品。
而在傳統大品牌造的“新勢力”中,大眾ID家族或許是目前離我們最近的一個了,不過他們帶來的並不是在歐洲首先推出的ID.3,而是ID.4。
由上汽大眾生產的是ID.4 X,距3月25日上市沒多久,補貼後售價為19.9888萬元~27.2888萬元。
在到店看過這款車之後,車轍君腦子裡是問號,心裡是無奈。
實車並沒有圖上看著大
其實ID.4 X在圖片上看起來並不算小,主觀上給人的感覺可能會是跟途觀L差不多的大小,但實際上卻比途觀L要小一圈。
主要是因為大眾的ID系列都採用了一種比較圓潤的設計風格,或許是為了減小風阻吧,所以跟現有的大多數大眾車型相比,ID.4 X少了很多剛直的稜線。
不過上汽大眾ID.4 X相比海外原版ID.4也是做出了小幅度的修改,主要就在於頭燈,向外側延伸出來一個尖角,眼神更加犀利。
這也是在外觀上最容易區分一汽-大眾ID.4 CROZZ和上汽大眾ID.4 X的地方,兩者之間其他的細節差別,我們在之前的推送裡也有說到,這次就不再贅述了。
另外,我們也注意到ID.4 X所搭載的幾款輪圈裡,多數都是鏤空面積很小的樣式,很難透過輪圈輻條之間的間隙觀察到裡面的剎車系統。
對於電動車來說,這樣的輪圈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降低風阻的作用,但在ID.4 X身上,或許就成為了後輪鼓剎的“遮羞布”,儘管這樣揣測的確有點陰暗。
而且ID.4 X的主流輪圈尺寸是20寸,最低配為19寸,頂配為21寸,採用如此大的輪圈,也讓我們對它的行駛品質相當好奇。
好吧,這次主要說說一些靜態體驗上的表現,按照從外到內的順序。
首先作為一款純電動車,ID.4 X也採用了一種類似於隱藏式門把手的設計,眾所周知,隱藏式門把手可以美其名曰“降低風阻,增強未來科技感”。
但ID.4 X又跟常規的隱藏式門把手不同,這裡還是留了一道凹槽,並且在內側設計了一個按鍵,透過這個按鍵來開啟車門。其實拉手本身也是可以拉得動的,只不過需要很大力氣才能拉動。留下這個機械拉手結構是為了防止車輛在斷電時無法開啟車門,算是一種設計冗餘。
然而這個設計冗餘一定程度上又讓開門按鍵顯得有電多餘,既然如此,把這個平整的門拉手阻尼降低到正常水平,然後直接用它來開門不就好了嗎?
同時,ID.4 X作為一款來自MEB純電平臺的車型,它並沒有前備箱,開啟前艙蓋,映入眼簾的依然是各種零部件。
這點可能就不太利於宣傳了,畢竟有些廠商在銷售培訓的環節會把前備箱作為判斷一輛電動車是否正宗的重要條件。
前艙蓋的內襯也沒有隔音棉,對於一款電動車來講,倒還說得過去。
車轍君還特別留意了一下ID.4 X的車底,MEB純電平臺還是展現出了水平,電池包並沒有硬生生凸出來,而是基本與我們在外觀能夠看到的車底持平,不算低。
智慧……嗎?
進入到車內,迷惑現象就比外觀要多一些了。
被吐槽得最狠的必然是主駕側的車窗控制區,這輛ID.4 X主駕位置只有兩個車窗升降鍵,但卻能夠控制四個車窗,它是怎麼做到的?
答案在於上面的“REAR”觸控式按鍵,按一下,點亮了“REAR”字樣之後,這兩個鍵就能控制後排車窗了,然而這個觸控式的REAR鍵並不好按。
怎麼說呢,如果說它是智慧,那可真是對智慧二字有什麼誤解了,其實最終目的還是控制成本唄……
ID.4 X的儀表板相當簡約,一塊小小的5.3英寸螢幕便是,不免令人聯想到比亞迪秦Pro等車型。
邊框是梯形的,右側就是擋位切換的旋鈕,儀表板螢幕上顯示的資訊也是同樣的簡約,基本就是顯示剩餘電量、續航里程,以及簡單的巡航狀態資訊。
不過倒是相當的簡單易懂,符合新能源車的調性。
儘管儀表板的設計換了一種思路,但車廂內還是濃厚的大眾風味。
例如方向盤的樣式,很標準的大眾風格,3、9點位置的輻條上各有一組多功能按鍵,不過都是整體的按鍵,在不同的區域按下會有對應的功能。
這種按鍵設計存在一點誤觸誤操作的可能,不過這年頭賓士也是這麼設計的,只能說是一種潮流了。
同樣是整體按鍵的還有大燈控制區域,中央的多媒體和空調控制區域也是差不多的形式,溫度和音量可以透過滑動來調節,所以它們同樣容易出現誤操作或者操作不精確的可能性。
不過換個角度看,大眾還是不至於把所有實體鍵都剷除掉那麼喪心病狂,畢竟我們在日常操作的時候,在一部分功能的使用方面,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方便易用,一股腦把所有東西都整合在螢幕裡,那就本末倒置了。
作為傳統品牌造的“新勢力”,ID.4 X還是非常希望能夠在一些細節上體現智慧的。
比如在車輛的通電啟動這方面,不像我們之前試的寶馬iX3以及沃爾沃XC40 Recharge,要麼保留了啟動按鍵,要麼在啟動按鍵的對應位置打了個補丁,前者給你不智慧的第一印象,後者有礙觀瞻。
而ID.4 X原生的啟動鍵在方向柱上,位置比較隱蔽,而這個”啟動鍵“卻並不是啟動車輛的必經之鍵,因為只要解鎖車門後坐上主駕駛位置,車輛就會接通低壓電路,踩下剎車掛擋,它就會接通高壓電路。啟動鍵則是另一個可以接通高壓電路的途徑。
但是,除此之外,再要體現智慧,似乎就無從下手了。
在ID.4 X的空調選單裡,有兩個大的選項卡,一個是經典空調,一個是智慧空調。
經典空調好理解,就是跟傳統車型無異的空調控制方式,而智慧空調這邊,看起來想要做得更加人性化,預設了“腳部加熱”、“手部加熱”等模式。
雖然讀起來好像不難理解它們的功能,但再進一步去想,“手部加熱”所指的到底是方向盤加熱還是暖風?這麼一來反倒是沒有那麼直觀,多此一舉。
總的來說,ID.4 X所體現出來的情況,未免有些像東施效顰,大眾明白自己有必要往智慧化的方向走,但卻並沒有走多遠,甚至這些所謂的智慧都有那麼點小兒科。
事情真的有那麼糟糕嗎?
也許是個更務實的選擇
如果硬要把ID.4 X拿來跟那一堆新勢力相提並論,未免有些牽強。
還記得剛才開頭說的,要是現階段需要一輛電動車來作為家庭裡那輛沒有感情的工具車,從這個角度出發,結果又會是怎麼樣呢?
拋開這些關於智慧的“上層建築”,這輛ID.4 X似乎就沒有那麼糟糕了。
首先,工具車比較重要的是空間表現,在這一點上,ID.4 X就比價位相仿的特斯拉Model 3以及小鵬P7都強得多。
後排膝部空間輕鬆超過兩拳,喜聞樂見,不過頭部空間就略遜色了,大概是因為車底躺著一塊電池,同時又想要照顧到坐姿,所以後排對於175cm的車轍君來說就幾乎要掃到頭髮了。
當然,以頭部空間換來的坐姿還是比較舒服的。
而且這輛Pro版的ID.4 X,內飾採用了比較明快的色彩搭配,尤其是座椅椅面上的紋路,儘管不復雜但很好地起到了點綴的功效,中央扶手箱蓋上還有打孔的ID.4字樣,莫名讓人想起了很喜歡在內飾各種搭配上做文章的領克,不過ID.4 X並沒有領克那麼會玩。
用料也是如此,ID.4 X作為一款主銷車型價位在24萬左右的車型,中控臺的用料實在是馬馬虎虎,除了肉眼可見的那一塊帶縫線的皮質覆蓋層,其他幾乎全是硬塑膠,於價格,於級別,都不太說得過去。
說到底,這都是控制成本造成的。現在新能源市場絕大部分都已經被特斯拉佔據,這就是為什麼大家在買電動車的時候都愛拿特斯拉作為對比參考的標準。
特斯拉又是控制成本的高手,這又反過來加重了這一現象,形成了一種表面上不算很惡性的迴圈,大家在做電動車的時候都不得不把成本控制得極低,這也就有了ID.4 X省掉兩個車窗控制鍵的故事了。
當然了,315前後的風波一定程度上證明了這是惡性的。
那麼ID.4 X作為傳統品牌的“新勢力”,好歹得在某一個方面位元斯拉強吧,的確,ID.4 X強就強在續航里程了。
ID.4 X有兩個電池版本,除了最低配是57.3kWh之外,其他都是83.4kWh的版本,但有三種續航里程,最低配402km,而配備大電池的版本中,兩驅版本有555km,四驅版本有520km。
雖然四驅版本叫做“勁能版”,但實際上,大眾似乎對ID.4 X的動力效能似乎並沒有很強的自信,因為他們公佈的加速時間竟然是0-50km/h,真是活久見。
難道是為了避免直接被拿來直接對比從而顯現劣勢?
四驅版動力最強,前電機80kW,後電機150kW,0-50km/h加速時間2.6秒;中間的兩驅大電池版本只有一個150kW的後電機,0-50km/h加速時間3.2秒;最低配的小電池版本雖然電機功率也最小,僅有125kW,但由於電池小,重量輕,所以0-50km/h加速時間為3.1秒,比大電池兩驅版還快一丟丟。
作為參考,Model 3的標準續航後驅版,官方公佈的百公里加速時間為5.6秒,相關媒體測出來的0-60km/h加速時間為3.1秒。小鵬P7非高效能版車型官方公佈的百公里加速時間為6.7秒,相關媒體實測的0-60km/h加速時間為3.73秒。
需要注意0-50km/h與0-60km/h的區別,推算下來,ID.4 X四驅版加速能力可能跟Model 3標準續航後驅版相仿,兩驅版加速能力可能跟小鵬P7非高效能版相仿。
大機率不敵,但並非不可買
作為傳統品牌拿出的“新勢力”,被人拿來跟特斯拉乃至其他新勢力來對比,是必然會發生的。
問題就在於,上汽大眾ID.4 X在大家對於新能源車最關注的智慧、動力這些方面,並沒有什麼優勢。
只是換個角度,從實用性的角度出發,這麼一輛由555km續航里程的大眾電動車,似乎更接地氣。
其實我們很久之前就討論過,智慧未必要跟電動車捆綁在一起,只是兩者看上去契合度更高,但實際上,汽油車也可以很智慧,電動車也可以不聰明。
主要還是因為那幾個包括特斯拉在內的造車新勢力,先期渲染了電動車應該很智慧,先入為主,讓大家潛意識裡就認為電動車應該是智慧的。
實際上,智慧和汽車,是兩個幾乎不重疊的領域,這就給傳統廠商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從ID.4 X來看,大眾就像是被推著走。
20來萬,能買到一輛555km的實用性還不錯的大眾品牌的電動SUV,從這個角度來看,ID.4 X就沒有那麼弱了。
當然了,可以預見,在未來的時間裡,傳統廠商都會在電動車的智慧化方面下苦功。
我們只專注原創汽車內容的生產,想要變得更懂車,可以訂閱我們的微信公眾號:車轍(ID:cartracks)。目前已經集聚了數十萬的粉絲,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