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記得小時候過年時請年、祭祖的情形。叔伯們早早就備好了香燭,年三十用過午飯後,都不約而同地聚到大伯家裡,叔伯輩再加上小一輩,有二十人的規模。於是乎一聲令下,祭祖大軍開始浩浩蕩蕩地出發了。先是掃墓,而後是燒紙焚香,再是鳴放鞭炮,最後是叩拜,樣樣不得少,件件不得馬虎。
那真是一年之中最熱鬧的場景,是大家族男丁們聚集最全的時候,是對外彰顯家族凝聚力的時候,也是我記憶最深的親情交流時刻。
慢慢長大後,祭祖的規模開始逐年縮小,隊伍不斷分流,以至到近幾年都是隻有我和父親、大伯等三五人同行。親人們彼此之間雖不至疏遠,但著實淡化了。那最熱鬧的場景就只有在記憶中找尋。
不禁發問,是什麼原因導致親情在慢慢淡化呢?
生活節奏加快
父輩多是50後、60後,他們年輕時多是靠種地和有限的副業養家,各自生活並無太大差異,算是一個共同貧窮的年代。那時候生活節奏慢,缺乏資訊化娛樂,炕頭拉呱打牌、屋後喝茶納涼幾乎是最常見的消遣方式,大家也是在這種朝夕相處中增進感情。
近年來,農村的民營、集體企業開始崛起,吸納了大量的剩餘勞動力,休閒時間開始變得難能可貴。同時,大量勞動力開始外出,追隨著就業機會四處奔波,感情交流的機會也隨之減少。
社會的物質化
幾十年來,經濟建設都是國家和社會發展的第一要務。人們在大規模、長時間投入工作之後,隨之出現的就是整個社會的物質化現象。經濟發展雖然提升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但對人們價值觀的消極影響是不可忽略的。簡單來講,現代人多是向錢看齊,攀比心理日益加重。
這種物質化導致的價值觀偏離同樣會影響到親情。兄弟之間、親戚之間也逐漸開始看客下菜,這一代沒得比,那就比下一代,再也找不回共同貧窮年代的心理平衡。
成人的脆弱
孩童時、年少時,即便起了隔閡,有了分歧,也是不要緊的,一次分享和玩樂之後,又和睦如初。成人後,很多人認為自己的內心更加堅強和包容了,可事實恰恰相反。
成人的不滿雖然大多不會發洩於外,但導致的卻是動輒絕交的嚴重後果,親人之間也無外於是。而不滿的來源往往並不複雜,可能是對為人處事的不滿,可能是對家庭權利和義務分工的不滿,也可能僅僅是攀比心理作祟,都不是大事,只是架不住日積月累。
而且,親人各自成家後,多數人關注的重點開始轉移到夫妻、子女感情上,之前甚為重要的兄弟姐妹、姑侄、舅甥等感情變為其次,甚至不是必需。所以很多時候有了不滿也覺得犯不著放下面子去溝通協調,久而久之自然生分。
家族缺乏權威
一個大家族的興盛和親人之間的和睦相處,往往是要依靠一個權威人物的維持。這個權威可能是家中老人,可能是長子長女,也可能是某位有一定社會地位的親人。權威的主要責任和義務在於家族事務的組織,以及成員之間出現矛盾時的公平裁斷和調和。中國自古以來家天下的穩定靠得就是這一點,放到現在同樣適用。
一個家族中沒有令人信服的權威,那就形同散沙,免不了各自為政,任何風吹草動都有可能引起分崩離析。
總結了以上幾點,歡迎大家評論交流,一起來說說各自的看法。